音乐信息
2012-12-31
音乐爱好者 2012年7期
第一届李德伦全国指挥比赛揭晓
由文化部主办,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文化部艺术司、青岛市人民政府、山东省文化厅承办的第一届李德伦全国指挥比赛,于6月23日晚在山东省青岛市人民会堂落下帷幕。经过六天的紧张角逐,来自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院的焦阳和辛辛那提大学的景焕(女)分获第二、第三名,第一名空缺。获奖选手在6月23日的颁奖音乐会上领取了奖杯和奖状。第二名奖金为八万元人民币,第三名为五万元人民币。
关于第一名空缺,评委张国勇介绍,根据国际比赛惯例,评委会对冠军成绩设定了一个 “上线”,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就产生不了第一名。这既是对选手负责,也为今后继续举办这一赛事预留了向上发展的空间。
焦阳、景焕和取得决赛资格的李昊冉三人均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之后出国深造,也都有参加国际指挥比赛的经历。决赛曲目为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交响曲》第四乐章或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以及勃拉姆斯《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
首届李德伦全国指挥比赛是音乐指挥领域的国家级政府最高赛事,也是我国第一个以音乐家名字命名的的国家级指挥比赛。对选手来说,这既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也是一次巨大的挑战。经过三轮比赛,虽然第一名的空缺略有遗憾,但却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评委们的责任感和专业精神,以及比赛的含金量和权威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部艺术局(现文化部艺术司)和中国指挥学会先后于1993年和2006年举办过两次全国性的指挥比赛,现在活跃于指挥舞台上并成为各大艺术院团中坚力量的指挥家如邵恩、胡咏言、李心草、俞峰、夏小汤等,都是从这两次指挥比赛中脱颖而出的。
2011年是我国指挥家李德伦逝世十周年。他一生致力于中国交响艺术发展,在引进外国经典交响乐、推广中国原创交响乐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曾先后担任原中央乐团艺术指导、中国交响乐团顾问、北京交响乐团顾问、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职。这次比赛以李德伦先生的名字命名,既是对为交响乐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李德伦先生的纪念,也符合国际主流指挥比赛的命名规则,将力争打造一个中国的指挥比赛品牌。
本届比赛自2月22日启动以来,共有来自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外的六十八位中国籍选手报名参赛,其中男选手四十六名,女选手二十二名,平均年龄二十六岁。比赛分预选、现场比赛两个阶段。预选以评委观看音像材料的方式进行,现场比赛包括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部分。十二名进入初赛的选手中,七名为女性,五名为男性。俄罗斯指挥大师格纳迪·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担任评委会主席,郑小瑛、张国勇、俞峰、谭利华、李心草、梁大南担任评委。预选评委则由郑小瑛、黄晓同、陈秋盛担任。
帕瓦罗蒂经纪人逝世
男高音卢奇亚诺·帕瓦罗蒂的经纪人赫伯特·布莱斯灵(Herbert Breslin)5月17日因心脏病在法国尼斯逝世,享年八十七岁。
1967年,布莱斯灵成为帕瓦罗蒂的经纪人,两人前后合作了三十六年。在布莱斯灵的循循善诱下,帕瓦罗蒂成为全球歌剧院的常客,。在音乐经纪的行当中,布莱斯灵也是一个具有争议的人物,他说着天花乱坠的语言,在讨价还价中坚持己见。布莱斯灵的公司也一度是普拉西多·多明戈的经纪公司,其他的艺术家包括西班牙钢琴家拉罗查(Alicia de Larrocha)等。
2002年,帕瓦罗蒂与布莱斯灵分道扬镳。两年后,布莱斯灵与现任《华盛顿邮报》乐评人安妮·米盖特合作出版了一本书《国王与我》,分享了很多关于帕瓦罗蒂鲜为人知的幕后轶事。
泰晤士河上的音乐船
2012年6月3日迎来了为期四天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六十周年庆典的第二天,也是庆典规模最为隆重的一天。在连绵阴雨之下,泰晤士河上演了英国三百多年来最大规模的游船巡礼,由一千多艘各类船只在泰晤士河上接受女王的检阅。
在这一百舸争游、千帆竞渡的盛况中,除了皇室搭乘的御前巡礼船,有十艘平底船对整个花船巡游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十艘搭载音乐家的平底船被称为“音乐先锋船”,演奏音乐为巡游助兴,每艘音乐船都是九个船种编队的领航船,最后则由一艘音乐船宣告钻禧花船巡游的结束。
在整个船队中,享有为皇家巡礼领航殊荣并首先出场的是一号音乐船乌苏拉·凯瑟琳号,搭载的是八口皇家编钟,最大的有半吨重,名为“伊丽莎白”,沿途与两岸的教堂编钟一起摇响,其后紧跟的是手划船队。第二艘音乐船为爱德华号,搭载的是英国古乐协会乐团(AAM),其后跟的是英联邦船队。在乐团音乐总监理查·艾加(Richard Egarr)的指挥下,演奏亨德尔的《水上音乐》和《皇家烟火音乐》并经由强大的扩音传遍两岸。事实上,亨德尔的《水上音乐》原本就是为英皇乔治一世的巡礼船所作的助兴音乐,放在泰晤士河上演奏再合适不过了。这支乐团也先后两次来过中国,是当今世界早期音乐阵容里的佼佼者。
第三艘音乐船搭载的是皇家海军军乐团的六位小号手们,他们吹出了高亢的庆典音乐,其后跟随的是皇室巡礼船和贵宾船队。第四艘音乐船上的是皇家海军军乐团的三十五名乐师,其后跟随的是敦克尔克船队。第五艘登场的是苏格兰风笛音乐船,其后跟随的是历史船只。第六艘出场的音乐船上是首度亮相的钻禧英联邦合唱团,由一百二十名业余歌手和五名独唱歌手组成,演唱英国的传统歌曲,其后跟随的是作业船和蒸汽船。第七艘出场的音乐船,由十五位音乐家演奏十位电影作曲家根据亨德尔《水上音乐》改编的全新音乐,其后跟随的是观光船。第八艘出场的是市长钻禧青年铜管乐队,共由七十五名十二至二十一岁来自伦敦各大音乐院校的学生组成,其后跟随的是窄船。第九艘则是市长钻禧铜管乐团,其后跟随的是客船。
最后出场,也是为整个游船巡礼收尾的第十艘音乐船为交响乐号,搭载的是伦敦爱乐乐团及其指挥大卫·帕雷(David Parry),演奏的是充满庆典氛围的欢快音乐,包括沃恩·威廉斯、埃尔加、霍斯特、亨利·伍德和威廉·沃尔顿等英国作曲家的九首作品,所演曲目均由乐团艺术总监制定。事实上伦敦爱乐乐团也参加过1953年6月2日伊丽莎白二世登基庆典时的花船巡礼并演奏音乐,此番被再度相中担当收官重任也在情理之中。到达伦敦塔桥,也就是皇家观礼台前时,乐团演奏了英国国歌,以示游船庆典结束。
俄罗斯小提琴家赢得伊丽莎白比赛
俄罗斯小提琴家安德烈·巴拉诺夫(Andrey Baranov)战胜了七十七名选手,荣获了五月底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伊丽莎白皇太后音乐比赛。二十六岁的巴拉诺夫来自圣彼得堡,他获得了二万五千欧元的奖金,并在日本音乐基金会的赞助下使用1708年的“赫金斯”斯特拉迪瓦里琴三年。
巴拉诺夫在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音乐学院及洛桑音乐学院学习。此项赛事之前他还参加过日本仙台、莫斯科帕格尼尼及奥伊斯特拉赫等国际音乐赛事。在决赛中,他凭借普罗科菲耶夫《第二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摘冠。
“莫扎特效应”推广者逝世
《莫扎特效应》及富有争议的《儿童的莫扎特效应》两书的作者汤恩·坎贝尔(Don Campbell)因胰腺癌于6月2日逝世,终年六十五岁。
坎贝尔早期是一个乐评人,一共写了二十三本书,大多都与音乐养生学有关。他还成立了音乐、健康与教育中心,并在世界各地演讲。但最富盛名的还是他于1997年撰写的书《莫扎特效应》。这本书为他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也有无尽的争议。该书出版后,坎贝尔建立了庞大的网络销售体系,出售被冠以“莫扎特效应音乐”之类名号的唱片,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启智。在他的网站,他建议那些患有朗读困难、孤独症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的儿童父母购买这些唱片,以改善儿童的神经和心理状况。
坎贝尔的这一理论源自于1991年的一项研究。研究表明每天聆听莫扎特的音乐十分钟后,人们的推理能力在聆听结束后能立即提升。这一研究被广泛沿用。美国国会议员和佐治亚州专门建立了基金,为辖区内每位新出生的儿童购买莫扎特音乐唱片。
然而这一研究本身就有很多科学上的不严谨,也在其后的实验中很难产生同样的结果。2010年维也纳大学也做过类似的实验,结果是“根据积累的数据,聆听莫扎特的音乐和增进推理能力没有关系”。
法国女钢琴家昂热雷逝世
深得俄罗斯学派真传的法国女钢琴家布吉特·昂热雷(Brigitte Engerer)于6月23日在巴黎因癌症逝世,终年五十九岁。昂热雷曾在莫斯科学习,以演释法国和俄罗斯曲目著称。
法国总统奥朗德在一份声明 中称“为昂热雷的死讯深感悲哀,她的才华为法国蓬荜生辉,她即使在国际演奏生涯的巅峰也不忘支持年轻人”。法国媒体的大宗报道都将昂热雷描绘成一个和蔼可亲的人,将自己的独奏生涯、室内乐演奏以及在巴黎音乐学院的教学任务处理得非常平衡得当。
昂热雷1952年10月27日生于突尼斯,四岁练琴,十一岁时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十七岁时她离开巴黎,来到苏联,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深造,并为她的俄罗斯传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包括柴科夫斯基和穆索尔斯基等人的作品。继获得了柴科夫斯基、伊丽莎白皇太后及隆-蒂博音乐比赛的主要名次后,她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了在法国的演奏生涯。随后,卡拉扬慧眼识英雄,邀请她于1980年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两年后又受邀在乐团的百年庆典中亮相,真正开启了她的国际职业生涯,在欧美等地频繁登台。1983年,她以独奏家的身份首次登上卡内基音乐厅,一周后又和纽约爱乐乐团合作了柴科夫斯基的钢琴协奏曲。当时的《纽约时报》乐评人伯纳德·赫兰德对昂热雷的演奏如此评价:“真正打动人心的不是她巨大的音量和无坚不摧的技巧,而是她在键盘上的灵巧又不失色彩和饱满。在音乐上,她能进入作品的戏剧实质,优雅而充满紧张度,造就了人琴合一的最高境界。”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昂热雷为法国品牌Harmonia Mundi灌录了一系列有口皆碑的唱片,包括1993年灌录的双张肖邦夜曲集。她最受欢迎的唱片可能是一张在Mirare品牌下与鲍里斯·贝瑞佐夫斯基(Boris Berezovsky)合作的勃拉姆斯双钢琴版匈牙利舞曲和四手联弹版《情歌圆舞曲》(Liebeslieder Waltzes)。
昂热雷2010年9月曾到访中国演出。她人生最后一场音乐会于今年6月12日在巴黎香榭丽舍剧院上演,和巴黎室内乐团合作了舒曼钢琴协奏曲,那里也是昂热雷五十年前初次登台的地方。
春日美好,时光永驻钢琴之王施坦威诗意呈现新款艺术外壳钢琴“春日时光”
2012年6月5日,中国北京,拥有一百五十九年历史的施坦威钢琴(Steinway & Sons),为寻觅典雅钢琴艺术的追崇者推出了一款全球独一无二的“春日时光”艺术外壳钢琴。
这款全新的艺术外壳钢琴,带着卓越的艺术品质和柔美绚烂的春日气息,施坦威公司邀请美国艺术家瑞克·穆托(Rick Muto)设计了“春日时光”艺术外壳钢琴。以路易十五风格的M型三角钢琴为载体,画家花费了整整一年时间手工绘制出伊甸园般美妙的春日图景:远处蓝天白云,近处流水潺潺,眼前草长莺飞。春色之绚烂,春声之和悦,精巧完美地融合于整架钢琴中。
施坦威公司副总裁、施坦威钢琴(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维尔纳·胡斯曼先生认为,“春日时光”的诞生,延续了施坦威钢琴自1857年以来制造艺术外壳钢琴的高贵传统,成为众多艺术品收藏家、音乐爱好者梦寐以求的又一经典之作。
“施坦威就是施坦威,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与之相仿。”钢琴大师阿图尔·鲁宾斯坦 (Arthur Rubinstein)的这句评价,可谓施坦威一百五十九年制琴工艺的完美解读。今天的施坦威已然成为全世界现代钢琴制造的标尺。秉承创始人亨利·E·施坦威“制造最好的钢琴”的理念,施坦威钢琴不断逾越自我,突破并改进现代钢琴的制造技术,始终屹立于世界钢琴制造艺术之巅。
早在1857年施坦威就开始创作艺术外壳钢琴。岁月变迁,万里跋涉,如今这些具有传奇色彩的钢琴进入了私人家庭、艺术品收藏、博物馆,甚至美国白宫。每一架施坦威艺术外壳钢琴都是独一无二,反映出设计师和拥有者的艺术品味与美学感受;它也是装饰艺术的杰作,由施坦威制造大师的天才工艺和创作激情赋予它生命,手工制作以达到永不妥协的质量标准。
在6月5日北京发布会上这款美妙绝伦的“春日时光”艺术外壳钢琴跃入眼帘,让在场每一位嘉宾眼前一亮。这款钢琴还于6月中旬在上海举办了发布会。
全球首台最大立式钢琴博兰斯勒钢琴落户无锡
2012年5月全球最大立式钢琴博兰斯勒(Blüthner)Model S落户无锡。此前,这架全球最大立式钢琴在2012年3月法兰克福乐器展首发。
随后,这架顶着同类型钢琴里“老大”头衔的博兰斯勒Model S被江苏和声琴行作为其十五周年纪念特别订购,并于5月18日在无锡举办的和声琴行十五周年庆祝活动上举行了落户仪式,德国博兰斯勒钢琴公司总裁博思进博士(Dr.Christian Blüthner)亲临活动现场,与现场嘉宾一起品鉴。主办方还特别邀请博思进博士为博兰斯勒Model S亲笔签名。
作为世界顶级钢琴品牌德国博兰斯勒的创新产品,Model S于今年法兰克福乐器展上一经推出,便以其超凡设计、传奇色彩和悠久而珍贵的文化内涵倍受推崇。博兰斯勒的百年工艺精华使其承袭了经典深厚的历史底蕴,突破传统立式钢琴高度的设计为它注入了超越时光的美学风格以及丰富温润的声音情感,而高贵时尚的树瘤纹外观让Model S更加个性独特,让它成为一款绝对值得拥有的博兰斯勒立式钢琴。
保持优势 强化亮点中国(上海)国际乐器展金秋与您相会
距离2012年中国(上海)国际乐器展开幕还有三个月的时间。今年的展馆增为七个半馆,展览面积达八万六千平方米,预计观众人数为十万,规模再攀新高。截至六月中旬,已有近一千二百家参展商确认参展,包括雅马哈、施坦威、珠江、星海、吉华、罗兰、敦煌、法丽达、杰普特、美派司、瑞盟、凤灵等。
中国民族乐器馆是上海乐器展最突出的亮点,可以说是乐器展的独家利器。今年民乐占据整个E2馆,占地面积近九千平米,超出了去年的三分之一,按照弹拨、拉弦、吹管和打击划分为四块。在产品齐全丰富的同时,今年主办方又在美观上做足了文章,用四种颜色的地毯和楣板来区分这几块区域。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最直观地找到自己心仪的产品。
特色的专业、公众活动是上海乐器展的传统优势。已成功举办几届的经典活动NAMM CMIA行业论坛以及NAMM大学课程今年会如期和大家见面。届时的专业内容将包括指点市场走势的专家主题研讨会和八节贴近实战的培训课程。今年,乐器展将更多致力于深挖行业热点,广邀行业精英,以期为广大听众提供最新的商业资讯以及最生动的经营案例。
此次论坛的主题是《如何适应乐器的多元化需求》,在邀嘉宾均是来自国内外行业组织和知名企业的重量级代表,如美国国际音乐制品协会主席康凯文、日本罗兰公司社长田中先生、广州珠江钢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建宁以及浙江天目琴行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为明等。八节课程,我们拟邀请八位国内外行业能人与同仁一起分享琴行经营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发展理念,如河北秦川文体乐器有限公司总经理秦川、中国乐器协会琴行分会会长黄茂强、功学社(天津)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蓝汉民等。
由中国(上海)国际乐器展览会组委会主办、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协办的“第三届上海华乐国际论坛”也会重磅开幕。中国的民族音乐有着非常深刻的内涵和极其独特的个性,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华乐论坛首创于2010年,早在策划之初,我们就获得了上海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家协会等多家单位的大力支持,并广泛听取了多位专家学者的建设意见。
今年的华乐论坛共有三部分内容:主题论坛、名家讲坛、2012上海乐器展民族乐器改革座谈会。今年论坛的主题是《民乐的创新与定位》,在邀嘉宾有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团长张高翔老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刘锡津老师和国家一级作曲兼演奏家卞留念老师。中国的民族乐器要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继承,2012上海乐器展民族乐器改革座谈会应运而生。名家讲坛现有三场:《胡琴华韵》《云岭音画》和《唐宋印象》,分别由中国广播民族乐团首席姜克美老师、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王中山老师和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荣誉会长李祥霆老师主讲。
每年深受大家喜爱的现场演奏也会如期和大家见面。众多知名品牌形象代言人、明星乐手将会轮番登台,他们将充分展现电声、打击乐、民乐等不同器乐魅力,带来古典、摇滚、爵士等不同艺术风格的音乐演出。
如欲查询更多参展或参观资料,请浏览http://www.musicchina-expo. com/,或登录官方微博http://weibo.com/ intex2010。网上观众预登记也已开通,观众可登陆网站进行预登记。(中国〈上海〉国际乐器展览会组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