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养老金融产品探析
2012-12-31邹宏
发达国家个人养老产品市场状况
人口老龄化加大个人养老市场的需求。进入21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成为了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欧美发达国家,由于20世纪后期生育率低下,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显著提高使得人均寿命增长以及二战后的婴儿潮等原因,使得人口老龄化程度明显严重于发展中国家。
由于人均寿命显著增长,OECD国家中雇员退休后的养老年限(从退休领取养老金至死亡的年数)也不断增长。在30个OECD成员国中,男性公民养老年限超过20年的有7国,其中最长的为土耳其,达到31.1年;女性公民养老年限超过25年的有8国,最长的仍为土耳其,达到36.9年。
随着公民养老年限的不断增长,各国政府的养老保障压力加大。在OECD34个成员国中,有2/3的公民认为公共养老金已经不足以满足其养老需求。目前大多数OECD国家已经推行了更加多样化的养老体系,将个人养老资金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项目,支持和鼓励个人或者家庭将部分收入投资于个人养老产品。经过多年的发展,OECD国家的个人养老金市场运行良好并已形成规模。
中老年人、中高收入者及拥有稳定工作的人群是主要市场参与者。覆盖率是衡量一国个人养老市场发展的重要指标。由于制度和经济环境的不同,OECD国家的个人养老产品覆盖率也有较大差异。下面列举部分OECD国家的情况:
第一,按年龄分布。从个人一生中的理财规划方面分析,对养老产品的投资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年轻(15~34岁)时由于养老意识淡薄,个人财富仍处于积累阶段,大多数人会忽略对未来养老资金的投入。中年阶段(35~55岁),个人逐渐重视养老金的积累,多数人会选择将部分收入投资于养老理财产品。进入临近退休阶段(55~64岁),人们的养老理财需求最为强烈,希望能更多的积累资金以保证老年生活达到理想的水平。
如图2所示,在所选的OECD八国中,35岁以后的公民参与个人养老计划的比例明显高于15~34岁的公民,多数国家在55~64岁这一年龄段时覆盖率达到最高,表明个人养老产品市场的最主要参与者是中老年人。
第二,按收入分布。我们可以将公民按收入分成低、中、高三类,不同的收入群体对养老产品的需求和投资能力不同(见图3)。对于低收入人群,个人可支配财产少,尽管非常需要养老保障,其能投入到个人养老产品市场的资金仍非常有限,所以这一群体投资个人养老产品的覆盖率低。对于中等收入群体,有一定的可支配财产,也有比较强烈的养老保障需求。但由于个人的投资偏好不同,部分人会选择投资高风险回报的产品。因此投资覆盖率高于低收入群体,但仍有上升空间。对高收入人群而言,他们更加希望老年生活能保持较高的水平,对个人养老产品的需求最高。因此,中高收入者是个人养老产品的主要需求者。
第三,按雇佣性质分布。按照雇佣性质,可将公民分为全职工作者和兼职工作者两种(见图4)。兼职工作者主要是自由职业者和年轻人,收入及工作地点的不稳定性会对投资养老产品造成障碍,因此覆盖率较低。相反,全职工作具有地点稳定,收入持续性好的特点,雇员投资个人养老产品的意愿和能力更强。
综合以上分析,欧美发达国家的个人养老金市场的发展已较为完善,整体覆盖率高。中老年人、中高收入者及拥有稳定工作的人群是主要的市场参与者。
优惠的税收政策和宽松的投资监管制度是重要推动力。欧美发达国家公民的储蓄率低,政府为鼓励公民建立个人养老计划,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政策,主要表现在税收优惠和放宽投资监管上。
美国:1974年颁布的《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规范了个人退休收入的管理和运作,保障了私人养老计划参与者的利益。1978年,建立了著名的401(k)条款,规定雇员选择的延期支付而不支取现金的收入可以不纳税。目前,美国民众广泛使用的 个人退休账户(IRA)也享有税收优惠政策,例如传统IRA缴费可以扣税,并将投资收入(包括利息、红利和资本收益)转化为普通收入,只在撤出时纳税;罗斯IRA在税后交费,收益积累和资金撤出可免税。同时,IRA的投资范围广泛,包括国债、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CD)、股票、债券和共同基金。
澳大利亚:超级年金制度已走进千家万户,广受欢迎。拥有超级年金账户的公民有完全的投资选择权。参与者可根据自身的风险收益偏好,在市场中的300余家基金管理机构的上千种基金产品中任意选择或转换。
智利:个人可以自行选择一家养老基金管理公司(AFP),每家AFP提供5支不同的基金,按照风险收益程度从最激进到最保守分为5个等级,个人可选择其中的两支基金,投资比例自愿分配。从而形成了“一公司五基金,一账户两基金”的自主投资模式。
瑞典:参与者可自行在辅助养老金局(PPM)登记的各种基金中选择5支基金投资。瑞典允许任何一家注册的基金公司参与辅助养老金的投资管理,每家公司最多可注册25支基金,主要类型为权益基金、混合或平衡基金、利息基金和生命周期基金。
国际经验总结
从国际情况看,发达的个人养老市场依托于强烈的市场需求,强大的制度支持,优质的产品服务并且强调自主选择权。
第一,产品市场需求大。从社会整体的角度看,政府和个人都需要补充养老产品来缓解养老压力。从个人的角度看,随着全球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投资理财意识普遍提高,不再满足于低收益的银行储蓄,对长期稳定的、具有保障功能的养老投资产品需求强烈。
第二,制度支持力度大。多数OECD国家利用税收递延、减免税等措施来鼓励个人投资养老理财产品。同时也放宽对养老基金管理机构的投资范围限制,以取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来吸引购买者。
第三,以需求为导向,客户定位清晰。发达国家的个人养老产品突出了中老年人、中高收入者以及有稳定工作人群的产品需求,产品具有长期性、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等养老必备的特征。美国的共同基金就是通过不断的探索,由“产品导向”转化为“需求导向”,从而克服了不能妥善满足需求,市场拟合度低的问题。
第四,尊重自主选择。多数国家的养老基金管理机构会提供种类繁多的产品来满足不同风险收益偏好者的需求。通过在不同产品之间的比较分析,个人的自主选择权得到充分尊重。
个人养老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人养老产品的需求状况
1991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首次提到了个人养老储蓄制度。历经20余年,个人养老产品市场由于政策定位不明晰、认知度低、参与者少、投资渠道匮乏等原因,仍处于萌芽阶段,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目前我国市场对个人养老产品的需求强烈,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人口老龄化处于波动上涨的高峰时期。受1953年到1957年,1962年到1976年两次生育潮的影响,我国在2010年前后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截至201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1.78亿,占总人口13.26%。二是居民养老理财的意愿强烈。尽管我国的公共养老体系日益完善,但仍然只能保证居民老年时期的基本生活。同时,由于居民在退休后预期收入稳定,增长空间小,而疾病等意外支出大,再加上老年人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特点,使得居民在退休后使已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意愿更加强烈。三是高储蓄为养老理财提供了物质保证。我国居民历来有高储蓄的传统,通常在退休前期达到峰值,这为个人开展养老理财打下了物质基础。
个人养老产品的市场供给状况
保险公司产品。我国目前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从发行机构上看分为两种,即传统的人寿保险公司产品和专业的养老保险公司产品。我国现有人寿保险公司共62家,提供了数以千计的产品供客户选择,最受关注的有传统型、分红型及投资型。自2004年以来,专业的养老保险公司进入市场,目前共有5家机构,提供数十种年金计划产品。
基金公司产品。投资基金是我国百姓理财的另一个重要方式,目前市场上具有养老性质的基金主要是保本型、债券型、货币型和生命周期型四种(见表1)。
由于我国近年债市情况良好,债券型基金收益可观,规模增长快,颇受青睐。另外,新兴的生命周期型基金也为百姓提供了另一种选择。目前我国只有3支此类型基金,分别为汇丰晋信2016生命周期基金、大成2020生命周期基金、汇丰晋信2026生命周期基金。以汇丰晋信2016生命周期基金为例,基金规定从发行的第二年(2007年)起,投资股票类资产的最高限额从65%开始每年下降5%,直至2015年最高额降至10%。基金的投资比较复杂,最开始以股票型基金的面貌出现,在存续的10年间先后经历了平衡性、偏债型和普通债券型等种类。由于基金存续时间长,充分考虑了不同年龄段的风险收益特征,能够有效避免养老资金“晚节不保”的风险,因此比较适合百姓作为养老投资。
商业银行产品。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个人养老产品主要分为两种,即单一的养老理财产品和综合性银行养老服务产品。
单一的理财产品种类繁多,多数为短期投资,不能满足个人养老投资的长期性需求。但一些保证收益型、低风险的理财产品可以一定程度上满足老年人对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也符合这一群体厌恶风险的心理特征。部分银行推出了以“养老”为主题的理财产品,举例如表2。
我国的综合性银行养老服务产品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有部分银行于近两年开始了尝试,但由于产品设计及宣传不到位,社会反映并不强烈。以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为例可见表3。
行业对比分析。根据国际经验,保险、基金、商业银行三大行业在未来必然会在这一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各行业的优劣势各不相同,产品各有千秋(见表4)。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