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业视角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分布
2012-12-31竺暐
2012年以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如期上升。尽管目前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仅仅表现为“微增”,但市场普遍认为商业银行注定要告别不良贷款“双降”时代。未来,银行不良贷款将进入“爬坡”时代。
日前银监会公布的三季度《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788亿元,已经连续四个季度反弹;不良贷款率升至0.95%,比前两个季度高出0.01个百分点,银行的资产质量持续承压。
尽管2012年以来,各商业银行均采取了积极减退、加固加保、强化投向指引、建立名单制管理、实行行业限额管理等方式对存量信贷业务进行调整,对新增信贷业务严格准入,但在严峻形势的面前,没有一家银行高枕无忧。继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之后,越来越多的行业被列入信贷业务“谨慎进入”的监控名单。钢铁、造船、光伏已被定义为“高信用风险”行业,未来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也面临严峻挑战。
为了从行业的视角近观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进一步分析信贷行业风险,我们选取了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等8家在2012年A股半年报中对不良贷款行业余额进行披露的上市银行进行分析。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各家银行行业分类和数据披露详细程度存在差异,本文对所示数据仅供参考,仅希望借此表达行业因素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并对不良贷款存在的主要行业进行评述。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行业分布特征
获取的公开披露信息显示,截至2012年6月30日,8家上市银行公司类贷款余额192730亿元,不良贷款余额2252亿元,不良率1.17%(如表1所示)。
目前,按存量余额排序,不良贷款分布较多的行业依次为: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按照不良率排序,不良率较高的行业依次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房地产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市场认为的经验值是,不良贷款率的变化滞后于经济运行3~6个月,目前不良贷款分布情况恰好应证了前期经济形势。一是受国内经济下行、外部需求不足、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刺激政策逐步退出等复杂的综合性因素影响,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增速放缓,企业经营受挫,盈利能力普遍下滑,不良率有所上升。二是房地产行业近年来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企业经营环境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资金链普遍紧张。三是随着金融危机经济刺激政策逐步退出,电力、交通运输等行业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存量信贷资产陆续到期面临还款压力,很多子行业的新增项目也收到严格限制。
主要行业风险分析
批发和零售业
截至2012年6月末,批发和零售业8家银行不良资产余额402.74亿元,不良率1.88%,面临着较高的风险性(如表2所示)。
批发业是供应链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在经济下行的时期,行业发展受到产业链上下游的挤压,经营压力不断加大。由于行业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具有不对称性,在价格下跌时候生产厂商的出厂价往往会高于市场价格,形成价格倒挂显现,导致批发商承担了大部分的亏损。在社会资金面趋紧的情况下,上下游企业通常对批发商加大资金占用比例和延长付款期限,从而导致批发商资金加剧。
轻资产、高杠杆、低盈利、短周期是批发业的特征,企业固定成本占比比较低,对外部融资依赖性强,高负债经营特征明显。2012年以来,出口导向型企业对外贸易遭受重创,外部需求不足,贸易保护主义事件高发,国内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制约行业发展,价格竞争力下降,企业盈利空间进一步收窄。
随着消费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提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零售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政策导向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继续扩大内需、推动零售产业升级、促进现代商贸物流体系发展。
制造业
制造业是典型的投资拉动行业,2012年以来,制造业发展面临着重重困局,一方面金融危机让制造业遭受重创,另一方面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也给制造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内外交加的形势下,制造业增速放缓,新增需求不足,库存压力加大,行业信贷不良率上升。截至2012年6月末,制造业8家银行不良资产余额939.79亿元,不良率1.83%,面临着较高的风险性(如表3所示)。
由于国标行业分类中制造业涵盖的子行业较多,以工商银行披露的细分子行业为例,对制造业中不良贷款余额较大的子行业进行简要分析(如表4所示)。
化工行业长期以来处于一种高能耗、低产出的粗放型发展状态,低成本是我国化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赖以生存的基础,绝大多数的化工企业都存在产品同质、附加值低、资源浪费严重等情况。自2011年四季度起,受出口萎缩和国内下游需求减少影响,化工产品价格大幅下滑,同时原油等资源价格持续高位,化工行业盈利能力出现下滑,这一趋势延续至今。
随着高污染、高能耗、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可持续性渐渐被全社会所认知,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强制淘汰了部分行业落后产能,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产能过剩的传统化工企业将经历结构调整的阵痛,淘汰与整合在所难免,而与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节能、先进制造、消费升级等领域相关的高技术企业或具备创新、高效经营模式的企业才能迎来黄金时期。
机械行业与固定资产投资高度正相关,在前几年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下,相关基础设施、房地产建设快速增长,推进了机械行业的快速发展。但随着国家经济刺激政策逐步退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机械行业增速明显从高位回落,全国机械工业企业面临成本加大、费用上升、利润缩水的影响,亏损面有所上升。机械行业也是金融危机的重创行业,行业内部以是否拥有高知、高技关键性技术为分界线,经营压力两极分化明显,大量劳动密集型机电产品有效需求不足。
交通运输业
截至2012年6月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8家银行不良资产余额234.68亿元,不良率0.82%,行业风险可控。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交通运输业具备长期稳定发展的优势,但作为投资拉动型行业,行业自身也面临着结构性问题。以民航及机场行业、铁路行业和公路行业为例,金融危机后作为经济刺激计划的重要投资领域,在经历了高速增长之后,目前也面临着增速放缓,行业整合规范的局面(如表5所示)。
民航及机场行业近年来整合趋势明显,大型企业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不断增强,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弱。近年来,市场运行数据也表明旅客、货邮运输量进一步向三大航空公司集中,一些地方性航空公司机队规模扩张速度亦较快,凭借地方政府支持和航线、区位优势等已占据部分市场份额,具备一定的资产规模,资本实力及抗风险能力有所提高。但部分民营航空受资本实力限制,以中小型飞机运输为主,财务效益不佳,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弱。机场方面也呈现出同样的特征,目前五大区域机场群在旅客、货物吞吐量的市场分布情况平稳,其中京沪穗三大枢纽机场仍保持其中心地位,旅客吞吐量进一步增长;而中小型支线机场市场抗风险能力普遍较弱,自身客运量达不到盈亏平衡点,依赖民航总局补贴和当地政府税收优惠等措施维持运转,经营压力相对较大。
铁路行业资金压力瓶颈由来已久,由于前期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铁道部总负债率始终处于高位。未来,铁路建设资金来源呈多元化趋势,形成国有铁路为主导,合资铁路、地方铁路、民营投资为补充的发展格局。为加快铁路建设,拓宽资金来源,铁道部提出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总体思路为“政府主导、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近年铁道部在铁路建设投资中占比已由90%以上降至70%左右,地方政府和企业资金在铁路基建投资中占比呈上升趋势。从资金筹集方式看,权益性资金除国家财政、铁路建设基金等传统出资渠道外,地方资金参股国家合资铁路已较为普遍;债务性资金方面,除铁路债券、银行贷款外,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低成本融资占比趋于上升,并出现了资产证券化、信托等多渠道融资方式。2012年5月,铁道部印发《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铁路的实施意见》,明确表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依法进入铁路领域,特别强调对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对民间资本不单独设置附加条件。
受2008~2010年项目集中开工影响,公路行业虽保持较大投资规模,但增速明显下降。目前公路行业面临的风险包括:第一,在建、拟建项目呈现造价高企、效益递减趋势。在建和拟建公路项目以省级规划中的各骨干线路之间连接线和经济较不发达地区路段为主,项目自身运营条件较前期有所下降。同时,受原材料涨价、人工成本增加、征地拆迁成本提高、西部路段桥隧比例高等多方因素影响,高速公路造价不断抬升。由于通行费标准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建设成本上涨进一步压低了高速公路项目内部收益率,拉长了投资回收期和还贷期限。第二,由于物流行业成本居高不下,国家已陆续出台一系列措施对公路收费标准和收费体系进行改革,公路行业项目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房地产业
截至2012年6月末,房地产业8家银行不良资产余额177.10亿元,不良率0.92%。房地产行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领域,目前房地产开发资金中自筹资金比例持续提高,国内贷款基本未增,个人按揭贷款回落。在销售回款放缓,再融资能力受限的双重压力下,开发商面临较为严峻的资金链考验。近年来,房地产行业政策频繁出台,在限购、限贷的政策性限制下,调控的持续性继续延伸,房产税、营业税等措施的实施对行业形成更深层次的影响,而短期内行业增长的希望主要集中在保障房建设中。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房地产行业始终是风险和机遇并存,一方面在保障民生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总体仍将保持基本平稳发展;另一方面资金链紧张、政策性限制等一系列调控措施也给银行的信贷资产管理提出挑战。大力支持保障性住房,审慎发展商业地产和突出贷款,强化房地产行业的名单制管理,严格执行行业总量限制,严防合规性风险和市场风险,夯实抵押物仍然是面对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此外,房地产企业的关联交易、融资结构较为复杂,谨防风险传染也具有重要意义(如表6所示)。
电力行业
截至2012年6月末,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8家银行不良资产余额172.99亿元,不良率0.90%。由于燃气及水的生产一般属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此不做分析。电力行业面临着以下发展趋势,即以电为核心,进行产业链延伸式发展和多元化经营。近年来,大型电力集团为了控制燃料成本,都在走产业链延伸发展之路,加大煤炭产业的开发力度,同时由于电力项目的盈利空间不断收窄,各大集团早已开始多元化经营的布局,将煤炭、煤化工、物流等产业作为发展方向,产业集约化、一体化,从单一发电集团向综合能源集团转变趋势日益明显(如表7所示)。
在发展与整合的背景下,发电行业高负债经营值得关注。近年来发电行业高负债经营问题颇受关注,目前五大发电集团的资产负债率依旧较高,再融资面临较大压力,行业整体风险值得关注。
建筑业
截至2012年6月末,建筑业8家银行不良资产余额53.25亿元,不良率0.66%。随着近年来“四万亿”政府投资等刺激性政策作用逐步减弱,建筑业的发展速度受到一定程度得影响。但七大新兴战略产业、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领域的发展将使得建筑业有望维持稳定增长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国家为加速中西部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如表8所示)。
建筑业是经济周期性较强的行业,目前行业呈现利润率较低、企业负债率偏高,自发性融资形成建筑企业的主要负债。因市场竞争激烈,加上企业资金普遍较为紧张、税负较重等因素,导致行业整体盈利水平较低,企业资本积累能力较弱。国内建筑业负债平均水平超过75%,个别企业负债率高达90%以上。
海外市场仍未走出低谷,国家风险不容忽视。2010年我国海外施工企业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屡遭挑战,2011年以来我国对外承包营业额开始呈现下滑趋势。2012年1~3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208.8亿美元,同比增长23%,增速较上月有所回升。新签合同额297.6亿美元,同比减少3.8%,下降态势有所好转。当前,由于欧债危机存在继续发酵的可能性,部分地区政治动荡不断,影响到中国企业海外业务拓展,海外订单增速下滑已经反映出这种情况。尽管国家“走出去”战略和我国企业国际化步伐并未因此止步,但相关国家风险值得重点关注。
其他行业
由于租赁业经营标的以固定资产为主,业务发展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成正相关,同时应收租金的资产质量也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在经济周期下行期间,行业将面临较大经营压力,行业增速逐步放缓。需要说明的是,目前行业增速放缓既有经济下行期对租赁行业实现投放规模控制影响,也有前几年几何式增长后行业已阶段性趋于饱和的因素。此外,目前租赁业实行多头监管,难以在产业政策、投融资渠道、物权保护、税收优惠等方面形成合力。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属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内直接受益较为有限,资金需求大,现金流一般不足以满足偿债需求的行业,具有一定的公益或者准公益特征,项目运作主要在政府主导下进行。行业的主要风险表现为新增项目投资增速回落,存量项目短期偿债能力面临压力的特点。增速方面,一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着力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和地区布局优化,已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再持续,行业增提发展不断趋于理性;二是在经历了“四万亿”投资带动行业高速发展后,行业本身存在着投向调整的回稳趋势。短期偿债压力方面,在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和实体经济运行与其放缓的背景下,作为行业贷款最终还款来源的政府财政收入短期内很难实现增长,预期监管严控政策仍将持续,行业信贷投入将受到较大制约,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得展期、不得借新还旧、不得随意重组的限制。
由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披露数据较少,不良率是否能反映行业特征存疑。但该行业本身具有的一些特点,也从一个侧面映射出行业风险。一是行业内企业众多、竞争激烈,众多小型企业通常是从核心企业获得一些开发项目的外包业务,业务稳定性不强,生存风险较大,死亡率高。二是作为服务型行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偏低,垫资现象突出,账期多为3个月至一年,个别项目需要全额垫款,通常小型软件企业资金紧张现象较为普遍。三是信息技术产品生命周期较短,新技术开发成本高,市场收益存在不确定因素,大量成熟技术克服执行强,利润率低。
此外,采矿业,教科文卫,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农林牧渔等行业由于数据披露有限,且从披露数据来看不良贷款率相对较低,整体风险可控。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措施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生存之道,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不断加快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以经济资本为核心发展约束,商业银行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自身也正在经历一场蜕变。在这场蜕变中,信贷资产的管理无疑成为核心内容之一。
加强信贷行业结构调整。信贷行业结构调整成为各家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内容,管理的灵活性和全面性不断增加。以招商银行为例,信贷策略中“调存量、腾空间、投新型、推绿色、抗周期、优组合”的理念显示出银行对于行业结构调整的思路。2012年以来,商业银行不断加大新型、绿色、民生等领域的关注,不断调整存量信贷结构以信贷资配置行业选择的方式提升业务发展的抗周期性。对于电力、交通、建筑、石化等传统重点行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保持动态跟踪。
积极压缩,切实控制风险。各商业银行均严格执行对房地产和融资平台贷款的监管政策,坚持控制总量增速,强化准入管理、权限管理、抵押管理,做好加固担保、严格还款节奏、监测还款来源。对担保公司、钢贸企业、航运及造船企业保持高度警觉,做好加固减退,防止国内外、宏微观不同类型风险的叠加效应对信贷资产安全的影响。此外,各商业银行通过完善业务模式,提升风险考核和预警能力。如:工行针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严格贸易融资业务准入条件,对关联企业实行名单制准入管理,对首次申请办理业务的客户设置观察期。
增强信贷投向政策和行业限定约束性。各家商业银行均加大行业投向研究和政策制定力度,加强战略性布局。商业银行通过制定信贷政策指引,设立客户名单制管理,明确行业限额等方式,对信贷业务发展形成约束。在政策执行之中,银行也普遍保有一定的灵活性,比如:工行在严控风险的同时对制造业和服务业需求给予支持,2012年上半年该行制造业贷款增加1429.28亿元,作为服务业贷款主体部分的批发和零售业贷款增加 942.85 亿元,两项增量合计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71.9%。
此外,从信贷管理流程上,各家银行也通过上收审批权限、强化贷后管理、严格受托支付等一系列手段对行业风险加强管理,不断优化信贷行业结构。
(作者单位:交通银行北京分行授信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