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牌专业”学生如何找到就业的钥匙?

2012-12-31郝育蓉

记者观察 2012年11期

  “红牌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2012年9月下旬,浙江首发《国内外大学生留学与就业白皮书》显示,从2010年到2012年,动漫、法学、英语、生物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等专业连续三年被列为“红牌专业”(月收入和就业率低、失业量大、满意度低);地质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过滤装备与控制工程等专业连续三年被列为“绿牌专业”(月收入和就业率高、失业量小、满意度高)。英语专业被列红牌名单中,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不容乐观。
  仅就2012年而言,全国高校毕业生已达680万,他们当中3%左右会进入政界,2%左右会在学术界发展,剩下94%以上进入商界。虽然经济形势与就业市场的持续不景气无可避免地造成了就业形势的严峻,但是应届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职业能力教育的缺失,离开校同时,很难适应社会和承担企业任务。纵观就业市场,现在的招聘单位越来越看重应聘者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而大多毕业生缺的并不是理论和知识,而是能力。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学生的技能在就业中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人才,都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必须要通过学校搭建的各种实训平台来实现,一般包括校内实训平台(各种多媒体教室,语言语音室等)和校外实训平台(校外实训企业)。校内实训平台对英语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众多英语专业学生一旦进入实际工作岗位后,发现自己远远不能适应真实的工作任务,其中主要的因素在于学习过程中,接触真正实践工作的机会较少。尤其在新疆,由于校外实训企业数量有限,校外实训机会和岗位短缺,也大大局限了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三大瓶颈制约“红牌专业”学生的能力锻炼
  第一个瓶颈:实训企业数量少,实训岗位短缺。据新疆经济网消息,新疆实有外国(地区)企业常驻代表机构458户,其中从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服务业等行业的咨询和联络活动的约占90%。据新疆工商局外资企业注册监督管理处介绍,从代表机构隶属外企国别(地区)分布来看,主要来自巴基斯坦、香港、哈萨克斯坦和阿富汗,其中来自巴基斯坦的企业占41%。从代表机构在新疆的分布区域来看,其中80%以上在乌鲁木齐,9%的代表机构在喀什地区,其他零星分散伊犁、和田和阿克苏等地州。大多数企业每年能够接受的实训学生数目仅为个位数计,并且需要的就业人员数量近年来呈递减趋势。
  第二个瓶颈:拓展内地实训平台力不从心。新疆本土校外实训平台虽然有限。但大多高职院校仍然不遗余力地加强和内地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争取创造更多更好的实训条件,提供更加充足的实训岗位。但是,由于新疆地理位置的局限,新疆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若要选择赴内地城市完成实训课程,成本较在本地要大得多。大多数学生家长也不能够充分理解校外实训的重要性,不能够大力支持学生出疆。究其根源,与普通的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显得与众不同。这种不同不仅来源于其“技术性”和“职业性”,更来源于其生源的“成分”。在《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中显示,至2011年,我国共有高等职业学校1276所,全国高职学校招生数为325万人,在校生人数达到960万人。在同年的高职毕业生中,88.1%的毕业生是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其中有12.7%来自贫困山区,22.2%来自西部地区,16.2%来自民族地区。在新疆这一情况更加严重,高职院校成为寒门学子重要的“上升通道”。经济条件的局限,严重阻碍了学生们拓展职业能力的积极性,他们宁可选择在本地实践和专业知识联系较少的岗位,也不愿多花费成本去接受内地城市更好的实训岗位。对新疆本地外的校外实训平台的创建,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致使大多数学校已经在内地搭建好的企业实训平台无法更深入推进,更有甚者竟趋于停滞状态。
  第三个瓶颈:学生职业能力薄弱,无法满足实训企业需求。众多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表示,应届毕业生如过江之鲫的今天,他们更看重应聘者的职业能力。对于需要英语专业毕业生的企业而言,他们需要的就是能够用英语完成日常工作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任务。而现实情况往往不如人意,接受实训的学生的语言技能往往无法胜任实际工作任务,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减少了需求量,而进一步对和高职院校的合作也不够热情。究其原因,我们可以看到一是高职办学规模急剧扩张与教学、师资、教育理念“慢半拍”之间的矛盾;二是招生面临巨大的生源挑战;三是院校的发展潜力和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如何让“红牌专业”学生拿到“绿色通行证”
  那么,如何让“红牌专业”学生拿到就业的“绿色通行证”呢?这里面固然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但只要思路正确、勇于作为,仍然能收到不错的效果。
  首先,在发展定位上,应重抓“技术”和“实操”。“开汽车的人就算把驾驶手册倒背如流,也开不了汽车。”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不同,“技术性”和“实操性”是高职教育应该抓住的重点。世界上优秀的高职教育能找到准确的学校定位,在专业实操和技术实力方面做到精益求精。要做到这一步,工学集合、校企合作是常规的做法,关键是要做到什么程度。例如,瑞士的洛桑旅游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就是一个大饭店,一年级学生就当服务员,二年级升楼层主管,慢慢地才能做高层主管乃至总经理。从这里毕业的学生虽然是“高职生”,但世界上知名的大饭店抢着要,年起薪就达10万美元。什么时候国内有这样的高职楷模,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就会上升。
  其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职学校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属性,这是公认的事实。既然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职院校自然应该具备大学之精神。但是,不得不承认,现实中“高职院校是大学”虽然是显性存在,“高职院校不是大学”却一直都是隐性存在,这暗含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甚至暗含在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来自部分高职教育办学者的浮躁与功利化的思想,仅注重高职“职业教育”的属性,而忽视了“高等教育”的这一重要功能。在这种偏离教育轨道的思想指导下,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仅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灌输,容易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职应当有一种居危思危的意识和紧迫感。在未来的发展中,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是高职今后发展的生命线。
  再次,关注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能力”实际上是教育部门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1届高职学生自主创业达到2.2%,高于本科的1%。在多年教学工作中发现,不少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由开始自己做家教,然后去各种英语培训学校去做兼职,最后发展到自己创办小型的英语培训机构。如果学生较重视“人生目标与才能”,就业信心及入职议价弹性则更高。高职院校应调节职业辅导内容,让学生求职时视野更广,多考虑长远人生目标、展现个人才华等内在价值。
  最后,企业与学校要保证信息对称。目前流行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高校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学历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企业的信息优势,包括市场需求信息、实用技术信息等,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学校充分重视和利用这些信息帮助指导学生,是真诚合作、实质性合作的前提。学生的职业能力最重要的还在于获取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和科技进步调整生产结构和产品技术性的创新能力。只有双方都注意充分发挥企业的信息优势,并以此来确定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这样的结合才有积极意义和实用价值。
  (作者系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