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研究与探索
2012-12-31钱雨烨
摘 要:实训教学对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重要的作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必须强化实训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熟练掌握所学专业的关键技能,顺利就业。通过对实训教学现状的分析,对实训设计实施、实训教学模式、实训效果评价等进行阐述,促进高职实训教学途径和模式的改革,提高综合实训效果。
关键词:实训 实训教学 实践环节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a)-0240-01
实训不仅可以巩固理论教学内容,更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教学,实训教学对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重要的作用。
1 加强实训教学的必要性
1.1 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
高职高专一直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但是,从当前高职高专工科类专业的实践能力来看,实践操作能力较弱,学生缺乏一技之长,这些,都说明了高职高专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解决实训教学中的问题。现有以下几个问题:(1)大多数实践教学还依附于理论教学,缺乏完整独立统一的实践教学体系。(2)大多实践教学仅仅是为了辅助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内容中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多,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少,与实际应用结合不紧密,缺少培养其综合运用能力的实践。(3)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1.2 社会发展和岗位能力的需要
职业类学校已经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以培养就业能力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岗位应用能力为目标。但是在专业规划、课程建设、教学手段等方面仍与企业出现脱节。对于机电类专业来说,学生及时学到新、精、专的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具备社会所需要的岗位能力,这要求学校要有与企业类似的实训条件和实训内容,生产过程和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专业技能,并实施于应用。
2 实训教学实施分析
2.1 以能力为导向设计实训
实训的设计要以各个专业能力来设计实训,让学生清楚知道不是为了做实训而做实训,而是为了自己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而做实训。实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特别是对应相关职业的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实训可以分为课程实训、综合实训、岗位实训等。设计实训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社会需要和行业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实训的教学管理至关重要,教学环节监督、实训计划、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等内容,都必须严格管理和明确要求。
2.2 注重对职业技能的训练
校园内部的认证培训是学校实践教学的重中之重,对技能的训练主要为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为技能训练的指导教师,另一方面为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前一方面,有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通过到企业一线锻练承担实训任务,也可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才来做兼职教师。后一方面,则需要根据培训认证体系的课程进行已有课程内容的重组和融合,把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内,在教学内容中体现认证内容的体系,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如维修电工高级工,需要把PLC课程、电子CAD、变频器等课程纳入培养内容体系。学生在获得专业的技能证书之后,也收获实践技能。
2.3 制定实训效果评价体系
对实训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整个实训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检验实训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手段,实训教学考核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程度,主要是以实训的完成情况及工艺等来进行评判。通过前述的综合实训的实施情况来考察实训效果、针对不同要求和特点,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对集中实训结合考证,组织学生参加由劳动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的职业技能考核,对于课程实践,实践成绩由实验操作表现和实验报告的撰写情况等并结合现场考核综合评分,现场考核可采用开卷考试方式,以操作为主,考核内容是学生平时训练的项目,要求学生在规定定的时间内按要求独立完成。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对提高实训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
3 工科类专业的实训教学探索
3.1 实训方法的改进
课程实训是以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及基本操作为基础,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可以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拓展教学空间,并结合基本的操作在短时间内,完成普通实验方法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实验过程。如数控实训中,刚开始通过仿真软件编程,模拟数控车加工的全过程,既克服了教学资源的不足,又节约了资源和设备费用。通过采用多媒体和计算机虚拟仿真实验技术,作为传统实验课程教学方式的补充,使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课堂和实验室中,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新的条件。
岗位实训中,教学的内容往往是让学生完成一项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驱动学生的专业学习。也就是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岗位实训教学模式推动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相应变革。项目教学法的推行,拉近了课堂与实际工作的距离。
3.2 开辟实训、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实践性教学的载体,是学校的“练兵场”和学生的“习武地”。实习基地可以体现专业特色和水平,体现先进性、配套性和实用性,它不仅能产生教育效益, 而且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形成教学、实习、生产、服务一体化。我校重建了电子、电工实训室、PLC及单片机实训室、车工、数控实训车间,通过专业实习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得到加强实践技能训练的机会。同时还可充分利用校内现有的实习、实训基地,在完成教学任务前提下,开展对外服务,可以将实训基地拥有的新技术推广开来,为社会培训专业技术人员,还可以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等,把实训基地建设成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充分体现实训、实习基地的社会价值。
3.3 构建实训课程体系
学校结合学生考证的要求,制定实训教学大纲,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之间、技术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之间的联系。
岗位实训要求建立与实训教学相适应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深入企业,对专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能力需求开展调研,明确工作岗位的典型任务。因此,需要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共同开发实训课程,编写适应岗位能力需求,把企业行业的最新技术和最新工艺,充分体现到教材和新的课程体系中,促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工作技能协调发展。
4 结语
实训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实训教学受硬件资源、师资队伍建设的的制约,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实训教学的过程、方法、模式。因此,实训教学的探索和研究工作还是比较艰巨的。
参考文献
[1]刘伯乐.维修电工技能训练的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10(7).
[2]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