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电工基础》课程的建设与实施
2012-12-31徐作华
摘 要:本文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等方面阐述了《电工基础》课程的建设与实施。通过课程建设,使教师学到了新颖的授课技巧和独特的课改方案,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同时也感觉到了自己在教学和教改中的差距和不足,找到了努力的方向;课程建设中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关键词:课程建设 电工基础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a)-0234-01
1 课程定位要准确
每门课程不再是孤立的,都是完整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彼此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所以一定要明确所授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和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所起的支撑作用以及前后续课程的关系。我校电气专业课程体系(部分)如图1,2所示。
可见,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非常重要,这样就得到了该课程的准确定位:一该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其基本内容是高职高专电类专业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的电工技术基本理论和基础技能,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该课程教学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都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
2 教学内容选取要适用
教学内容选取要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加强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例如《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以职业岗位标准为基础,结合电工考级,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职业岗位真实工作任务为导向来进行选取的,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电工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基本电路的能力,为电工考级和后续学习做好准备。同时要根据教学实际不断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将学科最新发展成果作为教学的新内容,注意新技术的发展和方法的引入,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的结合、学习与就业的结合、教学情境与岗位的结合。在夯实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双线并重,实现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和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 教学手段要适宜
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并结合实际教学条件来灵活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效果。《电工基础》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启发引导、多媒体课件、实验演示等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形成学中做、做中学,边学习、边实践的教、学、做合一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4 教学评价要客观
《电工基础》课程中采用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和学习效果评价相结合、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学习进行综合客观地评定。具体如下:(1)实验考核采用实际操作和问答的两种方式进行,其内容为电工基础课的基本实验,成绩评定结果占总成绩的30%;(2)基础理论知识占50%。内容为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定律等。(3)过程考核和学习效果评价包括:出勤、作业、课堂表现、练习等占20%。(4)创新试验和设计实验内容自定或由教师给定,为鼓励分,成绩比例含在过程考核和学习效果评价中。
5 教学资源要充足
《电工基础》课程根据适用专业不同选用先进、适用、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规划教材,同时与相关企业共同开发了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实践教材,共建了实验实训教学基地,还配备了网上学习资源,为课程教学实施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充足资源。
6 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双师”素质
要求具备双师素质并专兼结合,既要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又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要有较高的教学能力。《电工基础》课程采用校内专职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授课,形成优势互补。
7 课程建设中的体会
通过课程建设,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升教师施教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在对《电工基础》实施课程建设时,在原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和实践高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有实训设备资源,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及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加深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
通过课程建设,使教师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学到了新颖的授课技巧和独特的课改方案,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也感觉到了自己在教学和教改中的差距和不足,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同时通过课程建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沈国良.论高职《电工基础》精品课程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7(21).
[2]陈勇,朱红永,孙莎莎.《电工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