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职院校如何开发和运用好隐性心理课程

2012-12-31李月琴程和平

科技资讯 2012年34期

摘 要: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训练、心理咨询来进行的,一般忽视了隐性课程的作用,而充分挖掘隐性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教育因素,对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隐性课程的特点,分析了隐性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提出了高职院校开发应用好隐性心理课程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隐性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a)-0231-02

完整的教育课程,一般包含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的存在和作用方式是外显的、裸露的,而隐性课程则是内隐的、潜藏的。所谓显性课程大家都很熟悉,而隐性课程范围也是非常广泛性,存在于各种教育文化的要素之中,如教材、教学活动方式、师生关系、课堂气氛、校园环境等。它通过无意识的感染、熏陶、认同等方式使学生改善心理机能、发挥个人潜能的一种课程形式。它常常以潜隐的、暗默的方式作用着学生,对学生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职院校面向全院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如果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再不断挖掘和开发隐性课程,将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和品德思想有着至关重要的教育作用。

1 心理健康隐性课程的显著特点

1.1 潜在性

心理教育隐性课程因没有学科课程的外在特征,这让心理教育隐性课程有的时候看起来根本不像是课程,它而是以一种内隐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种影响可能是一种受教育者和教育者本身都未觉察到的教育影响。

1.2 渗透性

心理教育隐性课程突出内在的感染熏陶、文化的潜移默化和影响的润物无声。学生在接受隐性教育时,更多的是通过意志、态度、情感、兴趣等非认知心理的参与,并通过渗透的方式对学生内心深处产生影响,学生也通常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学到了一些教育经验。

1.3 持久性

作用结果是持久和深刻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有通过心灵的体验和领悟,才能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进而影响其情感、意志和行为。就像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这些都是持久和刻骨铭心的,它不会因时间的变化而改变。

隐性心理课程的这些特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有情感上的陶冶功能,认知上的导向功能,意志上的磨砺功能以及行为上的规范功能。因此,隐性心理课程是真正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2 隐性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起的作用

(1)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还是学生中的健康人群,一般都是以发展性辅导和帮助为重点。发展性心理辅导就是将全体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一种普及性的教育,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给予帮助和指导,同时对少数有障碍的学生的进行心理引导与行为纠正。隐性心理课程的广延性和渗透性就能起到良好的发展性、预防性作用,进而增强大学生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心理承受力。

(2)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适应大学生教育效果的接受方式。因隐性心理课程往往在轻松、自由、愉快的过程之中进行,具有好的“诱导性”。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是作为一个平等的、独立的、自主的个体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而本身被教育的角色在逐渐淡化。这满足了他们渴望独立自主的心理需求,也减除了他们的逆反心理。

(3)隐性课程具有陶冶功能。心理学理论表明:情感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情境性”,往往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隐性课程恰好提供了现实的情境让学生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培养起积极的情感,隐性课程营造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生动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在陶冶学生情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好处。

3 高职院校如何开发和应用好隐性心理课程

3.1 加强和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了解隐性心理课程教育的重要性

在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其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这些隐性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它不是孤立化的教育,要想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既要提高任课老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专业能力,也要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自身素质,多学习和了解一些教育心理学知识,提高大家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认识水平,了解隐性课程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影响,从而能够利用隐性课程的优势,通过自身、课堂教学和对学生进行课外心理健康教育。

3.2 一草一木是无声的老师,开发隐藏于学校的物质环境中隐性心理课程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古人曾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成长也是十分重要。如果在教室墙面的板报栏上登一些好人好事、班级荣誉等,能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优秀品德,这种有意识的潜课程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品德的教育效果是显性教育无法所替代的。学校作为教育的专门场所,校园环境特别重要,如果充分利用好学校的一草一木,一门一窗,在草坪上立块“绿色—— 生命之源”的木牌,在水龙头旁贴出“别让你的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等等,以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熏陶感染学生,从而达到“无声之教”的目的,它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提醒大家要做一个有责任心、有爱心,具有较高文明素质的人。

3.3 挖掘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中的隐性心理课程

通过各种课外活动的开展来达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课外活动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多开展一些教育性、竞赛性、体育性以及文艺性的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和树立学生人格,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挖掘个人心理潜能。目前,一些高职院校都有系统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环节,例如:我院制定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立了从学院、系部、班级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成立了从学院到系部层面的学生心理健康协会,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长期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现状和心理健康状况等,深入剖析“特殊对象”的思想倾向,加强思想引导和心理辅导,为学生办实事、解难事,不断提高大家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我院一直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为契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组织学生观看心理电影、开展团辅活动、针对不同时段突出的心理问题举办讲座等,平时开展相应主题的心理素质拓展活动。

3.4 开发好亲切、友爱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中的隐性心理课程

师生关系是高职隐性教育的重要环节。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毕业后将来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所以教师要树立新的师生观,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用教师高尚的人格去引导学生,感染学生。师生关系就是一门大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形成对人、对事态度的隐性课程。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对“温暖、尊重、平等、关爱”等概念的理解。通过定期召开学生座谈和谈心活动,师生同台演出,师生一起郊游等活动,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着想,让学生多得到一些情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体验和关爱,提高他们应对一些挫折的能力,从而养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品格;通过竞聘、演讲、民主选举班干,进行助学金、奖学金和先进个人的评定等方式,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些活动的开展都能对大学生健康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5 开发好和谐宿舍文化中的隐性心理课程,让学生感受“家”的温暖

在大学里,宿舍构成了一个相对密集的人际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更多地体现出宿舍人自发的、共建的文化特点。大学宿舍中,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生活方式、习惯和性格都有不同,同学之间很容易产生一些冲突和矛盾,3年的磨合与碰撞,对他们的个性施展和人际交往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宿舍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3年的宿舍生活是学生学会迈向社会的重要一步,它真正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平常,通过以宿舍为单位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活动,如:宿舍文化大赛、朋辈互助热线进宿舍、宿舍心理剧比赛等,让学生既感到生活充实,又能增强相互之间的感情和团结合作意识。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的场所、休息的空间和交流的中心,学院应努力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让学生对宿舍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

总之,心理隐性课程的开发对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魅力,它既符合大学生们接受教育的特点和认同方式,又符合心理健康教育应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心理隐性课程将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品德和素质,将更有利于推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黄燕平.隐性教育功能[EB/OL].www.cnk.net.

[3]www.gmw.cn/01gmrb/2007-07/23/content_6437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