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内生动力的途径

2012-12-31刘新伟

科技资讯 2012年34期

摘 要: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作为党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是党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纽带;是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具体实践者。研究激发党组织和党员的内生动力的途径,对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适应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和党员 内生动力 途径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a)-0206-02

1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内生动力的内涵

内生动力是指依靠人的本性驱动的改造世界的力量。所谓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内生动力是指把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理想内化为自觉的行动意识和准则规范,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对党的事业有高度认同感,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2 当前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内生动力的制约因素

当前,中国还处在社会转型期,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文化交融也越来越深入。在这种世界经济文化多元共存的大背景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流的意识形态产生了冲击;此外,传统腐朽价值观沉渣泛起;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也存在着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落实,正当利益诉求得不到肯定的情况,这些都冲击着我们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成为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内生动力的制约因素。

2.1 改革开放后多种价值观相互碰撞

冷战结束后,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共产主义作为对立的一方,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已经不构成威胁。世界各国从本国的根本利益出发,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依靠其共同的价值观凝聚西方阵营以维护其在全球的共同利益,借口在全球实现民主、自由推行霸权主义,批判社会主义等非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企图实现资本主义全球化,且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总是在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外衣下隐秘进行,加之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是利益第一,因此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投身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大交流的现实中,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也悄悄地走入党员的头脑,从对立反感到逐渐接受,有的甚至已逐渐认同。

2.2 传统腐朽价值观沉渣泛起

在我国,封建专制的社会制度早已被推翻,作为完整体系的封建主义价值观念也已经成为历史,但封建主义价值观念作为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已经积淀成一种文化传统,它的影响并没有随着封建制度的消亡而消失,特别是封建主义价值观念中核心的“权本位”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不小的影响,在一些人头脑中还根深蒂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是执政党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在参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要履行一些管理职能,其权力因其具体而显得更加重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思想上容易放松警惕,产生自满情绪,给传统腐朽的“权本位”价值观乘虚而入的机会,致使一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错误地把这种管理职能当作“特权”去认识和运用,形成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背道而驰的“权本位”价值观,从而使共产主义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

2.3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主体地位落实不够

中国共产党在60多年的执政过程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缔造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新中国;在党建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可喜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在党的自身建设方面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党员的主体地位落实不够。具体来说,在对待党员权利、义务的关系上,党内存在着片面强调党员“应尽的义务”、忽视党员“应有的权利”的倾向;在党内监督上,往往片面强调党员是被监督的对象,而忽视党员是党内监督的主体;在党内管理上,往往只把党员作为被管理的对象,而漠视党员有一律平等地参与党内管理的权利;在党的决策上,往往只强调党员无条件地贯彻党的决策的义务,而忽视党员以多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党的决策的权利;在党的思想建设上,往往只把党员作为教育的对象,对党员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缺乏足够的信任与尊重,很少鼓励党员进行独立思考;在党的制度建设上,党规党法的制定仍然囿于少数人参与,广大党员往往只有贯彻制度法规的义务,而缺乏广泛参与的有效途径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献身党的事业的积极性。

3 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内生动力的途径

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内生动力的路径有很多,但核心应该是解决好确立和倡导适应时代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解决好信仰驱动问题;正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正当的利益诉求,解决好利益驱动问题;不断创新和完善党的建设理论,解决好制度机制保障问题。

3.1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人价值体系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的根本,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精神现象,笼罩着整个社会生活,反作用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制约和主导着人们追求和实现生命价值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行为。任何社会如欲维持其正常运转,必须具备一套有效的价值系统,而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之内化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规范,从而使站在时代的前列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克服市场经济和私有经济带来的“对金钱和物质的依赖”的负面影响产生内在动力,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社会公信力。

3.2 完善制度建设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内生动力的关键

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很重要,制度不好,好人也会变坏,而好的制度使坏人也不容易做坏事。激发党组织和党员内生动力的关键是要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用制度来推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内生动力的运行动力,保证其长期性和长效性。完善工作制度,改革与创新党内选举制度,实现党务公开制度,使党员享有对党务的知情权,不但可以提高普通党员的责任心和激发他们对党内事务参与的兴趣与热情,而且是保障党员权利,确保党员监督权行使的基础。

3.3 强化党员的主体地位

入党除了信仰等原因外,还有凭借党组织来实现自己的意愿、价值和理想的需要。当党员应有的权利在组织中无法得到保障与实现、党员被组织边缘化时,党员与组织的关系必然疏远化,进而党组织的制度、理念与利益就不再受党员关注,同样也很难对党员产生较强约束力。因此,强化党员的主体地位,是保证广大党员的组织心理认同与行动一致的基础,是保持党内和谐的基础。强化党员的主体地位,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公平正义等意识形态因素作为党内民主与自由的基础纳入到党的建设中来,保证按贡献与能力晋升。

3.4 解决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正当的利益诉求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诺斯有一句话讲得非常精辟,他说对于激励的要点在哪里?要点就是要让一个个体或者一个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它取得的回报相一致,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企业或者个人就会去“傍政府”,因为政府手里有资源,这样就会破坏了激励机制。同理,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内生动力一样也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一是保持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幸福感。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党内物质救助与关怀制度。对在党内活动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弱势群体给予必要的调剂和救助,努力改变随意性关怀多、制度性关怀少的现状,改变党内关怀随着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随着领导人意志的转移而转移的现状,通过建立健全党内物质救助与关怀制度来实现党内关怀。另一方面,要关注党员精神需求的满足带来的幸福感。要营造与建设一种组织文化,尤其运用心理学知识调节党员心理,关怀党员的人文发展与精神需求。二是畅通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利益表达渠道。一方面,要畅通利益组织化表达的渠道,各级党的组织要进一步加强上下级之间的联系,改进上下级之间的沟通方式,努力提高自身的组织程度。另一方面,要畅通公开舆论表达渠道。加快公开舆论表达的民主化进程,探索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电台等各种传播媒介表达利益诉求的有效方式,使各级党的组织能够及时准确地搜集、分析党员的思想动态、心理情绪、意愿诉求等。三是搭建党组织服务党员的平台。要完善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大力建设各级党员服务中心,指导和服务基层党组织加强党组织与党组织之间、党组织与党员之间、党员与党员之间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积极为党员释疑解惑,排忧解难,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参考文献

[1]李从军.价值体系的历史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2.

[2]季广茂.意识形态视域中的现代话语转型与文学观念嬗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张志东.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内生动力的成功做法和主要启示[M/OL].人民网-理论频道,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