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2012-12-31李菁菁
摘 要:依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分析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翻译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革新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并结合课堂翻译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利用功能语言学的相关理论革新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
关键词:大学英语 分级教学 翻译教学 功能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a)-0201-01
翻译是功能语言学和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同时也是困扰英语学习者的一个难题。翻译的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如果仍将翻译对象停留在传统的脱离语境的单个的句子层面是不够的。然而要使译文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不是只遵循某个翻译原则就能达到的。因此有必要打破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革新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1](教育部高教司,2007)对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翻译能力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要求(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本文立足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实际,以《要求》为指针,针对非英语专业各级学生在英语翻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以切实提高各级学生翻译能力的策略。
1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实践中发现,非英语专业的各级学生在英语翻译实践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受单词量、语法知识、文化知识等的限制,无法把握原语篇的主要信息;(2)缺乏一定的功能语言学和语篇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如语篇类型、语篇语境、信息结构、主位结构等。因而,在分析英语的句子结构时,常常不能合理地组织译文信息;翻译时常常无视目标语篇的文化背景、语法和表达习惯,就象机器翻译一样,只是将译文的信息胡乱堆积。
2 功能语言学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功能语言学派认为交际中的语言作为一种意义资源具有组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 —— 即根据不同的情景语境(context situation), 选择不同的语篇类型(text type)生成意义;语篇意义的实现是由小句为起点展开的。
语篇的形式和意义是相互依存的;语篇的意义是逐层实现的[2]。功能语言学的“语篇观”和“层次观”对翻译教学有以下两点启示。首先,翻译教学应从语境出发,以语篇为单位展开。其次,在英语翻译的实际过程中,应遵循逐级翻译的原则—— 先从语言系统中处于较低层次的语言单位入手,逐层翻译(词/短语—句子—段落—语篇)。由每一层次上译文的质量,逐级保障译文整体的信度和效度。此外,在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还应根据各专业、各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地向学生输入英语的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入浅出地向学生渗透功能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继而根据不同的语篇类型,逐步对各专业、各级学生的翻译实践分类指导。
3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践
3.1 课内翻译教学设计
《大学英语》[3](第三版)课后的汉译英翻译习题融合了英语学习者各层次翻译技能的训练。教师可以借助教材这一模块的翻译内容,将功能语言学的“语篇观”和“层次观”渗透到课内翻译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分析英语中各级语言单位(短语、句子、段落、篇章)的结构特点及各级成分的功能,尽量尊重原语篇的结构特点。此外,每个单元翻译模块的句子类型丰富、难易适中,且均取材于主讲课文(TextA)。这省去了教师在翻译教学之前为学生扫清生词、语法障碍和介绍文化背景知识等准备工作。
3.2 课外翻译教学设计
翻译能力是英语语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实际语用能力差,主要不是“重阅读”和“重语法”所致[4],关键在于走出了英语课堂的小环境,没有强化和巩固翻译能力的氛围。因此,在完成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课内“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级别学生的特点,布置相应的课外翻译任务。
课外翻译任务的内容主要有:英语习语汉译与汉语成语英译;英诗汉译与汉诗英译(诗句的选取应略微高于同级学生的平均水平)。学生在完成课外翻译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借助BBS、QQ群、E-mail等多种方式及时与教师讨论翻译方案;相应地,教师也可以通过上述网络平台了解各专业各级学生在翻译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作出反馈并改进翻译教学模式。对于学能较高的A/B级学生,可以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将课外翻译方案及相关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以不少于五页的PPT课件呈现。学生在利用音频、视频、图片、音乐等多种媒介呈现本组翻译方案的过程中,同时锻炼了对语言材料的整合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并且调动了小组以外的同级学生主动参与英语翻译活动的兴趣。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小组翻译方案展示之后,教师需要对原文中的关键词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如历史、习俗、思维模式、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等)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拓展;还可以组织小组以外的同级学生对于翻译方案进行民主讨论和互评:对于翻译方案中的不足要及时纠正,避免语用失误的石化现象;对于翻译方案中的成功之处则要及时鼓励,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存续。
实践证明,结合各级学生的学能特点和教材特点,设计相应的课内外翻译活动,能使非英语专业各级学生的翻译速度和翻译质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课内翻译活动使学生明确了翻译的方法;课外翻译活动的强化,则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准确地把握原语篇信息,循序渐进地提高了翻译的准确性、逻辑性和连贯性。
4 结语
本文依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分析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翻译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革新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并结合课堂翻译教学实践,探讨了利用功能语言学的相关理论革新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策略。
受授课班级覆盖面和各专业各级学生个体差异的限制,目前只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的A、B两级学生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基于功能语言学的翻译教学模式推广至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其他方面,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修订版[M].上海: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Munday,J.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1,61.
[3]董亚芬.大学英语[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5.
[4]胡壮麟.论中国的双语教育[J].中国外语,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