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混凝土裂缝问题
2012-12-31张萱华朱小梅孙仲鲤
摘 要:在混凝土结构中裂缝是绝对存在的,要将其控制在符合规范要求的范围之内,以不致发展为有害裂缝。本文分析了裂缝产生的原因,并对裂缝的控制与处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混凝土 裂缝 施工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a)-0055-01
1 问题的由来
裂、渗、漏是建筑工程的质量通病之一。渗、漏又大多因为裂缝而引起。所以裂缝已经被建筑业同行普遍关注。翻开近期的建筑专业杂志可以看到不少文章谈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据有关资料介绍,1 m宽的混凝土板,当温度每±10 ℃,要伸缩0.01 mm。如果房屋长50 m,夏天最高温度400 ℃。冷天最低温度-200 ℃,则总的伸缩量为:0.01×50×(40+20)=30 mm。如果不采取措施则必然产生裂缝。
混凝土是脆性材料,容易裂缝。宏观不裂,微观裂。
微观裂缝是指那些肉眼看不见的裂缝,主要有三种:一是骨料与水泥石粘结面上的裂缝,称粘着裂缝;二是水泥石中自身的裂缝,称水泥石裂缝;三是骨料本身的裂缝,称骨料裂缝。微观裂缝在混凝土结构中的分布是不规则、不贯通的。反之,肉眼看得见的裂缝称宏观裂缝,这类裂缝的范围一般不小于0.05 mm。宏观裂缝是微观裂缝扩展而来的。
通常讨论的裂缝问题指的是宏观裂缝。
2 裂缝的原因
因小立窑生产的部分水泥安定性不合格,而产生的龟裂不在讨论之列。因为这是材料质量控制问题。进场材料必须经过复检合格,才能使用。
裂缝的形状。
表面早期收缩裂缝,呈枣核型,中间宽两头窄,不连续,(也可能是不规则龟裂,如混凝土表面踩出的脚窝,全用砂浆填充后出现的裂缝);多在表面,个别有贯通的情况。
应力裂缝,裂缝细而长,比较深。温度应力、地基不均匀下沉、施工荷载等引起的结构超载产生的结构裂缝等。有一定规律。
混凝土结构的裂缝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由外荷载引起的,这是最普遍的一种情况,即按常规计算的主要应力引起的。
(2)结构次应力引起的裂缝,这是由于结构的实际工作状态与计算假设模型的差异引起的。
(3)变形应力引起的裂缝,这是由温度、收缩、膨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结构变形,当变形受到约束时,便产生应力,当此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就产生裂缝。
当混凝土结构产生变形时,在结构的内部、结构与结构之间,都会受到影响、相互制约,这种现象称为约束。当混凝土结构截面较厚时,其内部不同保卫的变形相互约束,这样的约束称为内约束;当一个结构物的变形受到其他结构的阻碍所受到的约束称为外约束。外约束又可分为自由体、全约束和弹性约束。
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由于结构截面大,水泥用量多,水泥水化所释放的水化热会产生较大的温度变化和收缩作用,由此形成的温度收缩应力是导致钢筋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这种裂缝有表面裂缝和贯通裂缝两种。表面裂缝是由于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散热条件不同,温度外低内高,形成温度梯度,使混凝土内部产生压应力,表面产生拉应力,表面的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而引起的。贯通裂缝是由于大体积混凝土在强度发展到一定程度,混凝土逐渐降温,这个降温引起的变形加上混凝土失水引起的体积收缩变形,受到地基和其他结构边界条件的约束时引起的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所产生的贯通整个截面裂缝。这两种裂缝不同程度上,都属于有害裂缝。
具体讲。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原因有以下几点。
(1)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应力和温度变形,混凝土中心温度与表面的温差是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
(2)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外界气温差也是产生裂缝的重要原因。
(3)混凝土收缩变形。
①混凝土的塑性缩变形,塑性裂缝产生在混凝土硬化之前,混凝土仍处于塑性状态,上部混凝土的均匀沉降受到了限制。
②混凝土体积变形,混凝土终凝之后发生体积变形既可收缩也可能膨胀,主要视温度和水泥的用量。
③混凝土匀质性的影响。由于坍落度、外加剂、石子差异以及振捣的密实度不一,影响混凝土的匀质性,造成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变化,因此产生收缩变形中的应力集中,引起裂缝。
(4)结构设计方面的影响,如预留洞、槽等薄弱部位。
3 裂缝的控制
裂缝产生的原因很多,控制裂缝“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涉及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质量监督、工程检测、建筑材料、气候环境、后期使用维护与管理等方面,需要工程建设各责任主体及相关各丰共同努力。”
在《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中明确指出。
大体积防水混凝土施工,应采取以下措施。
(1)设计许可的情况下,采用混凝土60 d强度作为设计强度。
(2)采用低热或中热水泥,增加粉煤灰、磨细矿渣粉等掺合料。
(3)掺入减水剂、缓凝剂、膨胀剂等外加剂。
(4)在炎热季节施工时,采取降低原材料温度,减少混凝土运输时吸收外界热量等外加剂。
(5)混凝土内部预埋管道,进行水冷散热。
(6)采取保温保湿养护。混凝土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的差值不应大于250 ℃,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大气温度的差值不应大于25 ℃,养护时间不应少于14 d。
对于早期裂缝的控制,在施工中采用二次振捣、二次抹光的方法。二次振捣由于时间不容易掌握,较少采用。二次抹光则是非常有效的措施,目前大多是机械抹光机和人工抹光配合,在终凝后及时用塑料薄膜覆盖并加盖,同时浇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14 d。
4 裂缝的处理
工程发现了有害裂缝,必须进行认真分析,“对症下药”处理。如果盲目处理,无助质量控制,甚至一条缝变成了两条缝。
处理的过程大致是。
首先要对裂缝情况进行细致的现场调查研究,充分了解与掌握裂缝发生的部位和形状,并画出简图。
其次,对产生裂缝的原因进行分析,明确主要原因。
再就是对裂缝的危害进行分析,确定处理的程度。
最后确定处理的方法。
(1)不处理。主要用于对使用功能没有影响的裂缝。如楼面早期收缩裂缝,未贯通的。又如结构吊装时产生的裂缝,在正常使用时裂缝不会扩展的。
(2)裂缝封闭处理;用环氧树脂等密封材料进行封闭。如楼面温度裂缝,当能够确认裂缝不扩展(如周围维护结构施工后,环境发生了变化),并且不封闭可能有水渗入导致钢筋生锈而影响结构使用时,可以采用。
(3)补强处理;如结构在补强后不影响使用功能,可以采取。
(4)推倒重来。如悬挑结构,由于负弯矩钢筋位置变化产生的裂缝,影响到正常使用安全,必须重新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