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2012-12-31李莉
职业时空 2012年7期
摘要:目前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中职毕业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却相对较差,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以能力为本位进行中职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是提高学生机电专业理论水平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必然选择。根据机电专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分析了岗位能力要求,从而确定了本专业培养目标,设计了基于职业能力和项目化的学习情景,以求改革原有的课程设计理念,实现专业课程教育与工作任务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相统一的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关键词:职业能力;工作任务导向;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课程改革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改革发展的浪潮已冲击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组织形式的变化,必须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如何服务经济,如何培养适应企业、适应市场的技术人才,一直是学校不断探索的课题。随着大量的学生走向社会,我们看到:一方面,经济的发展急需各类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感到不能满足,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学科化”倾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大多按照学科结构将知识按先后顺序及逻辑关系分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各门课程相互衔接又各自为政。同时,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别开设,相对独立。这种课程体系是“以知识为核心”,而非“以能力为核心”,显然不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同时,这种课程设置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因为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是在传统的“学科式”课程体系中的失败者,是那些基础比较差、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学习习惯不够理想,再加上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稳定的学生。常常是教师费了很大力气去准备一节课,但是学生在下边却睡觉、听音乐或者做别的事情,听课的效果非常差。下面以机电专业为例,探讨中职教育中基于“工作任务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中职机电专业基于“工作任务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中职教育的一个支柱其职业面向口径较宽,适应范围很广。而在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中,电工电子专业与机械专业是两个不同的专业。当前科技发展的态势特别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就是利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使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的技术。机械技术可以承受较大的载荷,但不易实现微小运动和复杂运动的控制,使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机电一体化的目标是将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实现完美结合,充分发挥各自长处,实现互补。要适应经济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出符合经济发展的服务与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必须有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电离不开机,机离不开电”,机电统一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中职机电专业基于“工作任务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中职机电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要根据中职机电专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打破传统的学科设置,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的课程体系。具体地说如图1、图2所示,就是要把中等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真实工作世界(教育职业的行动领域)通过教学大纲的形式转化为一个个学习领域,再由学校的教师根据这些学习领域通过教师团队制订一个个学习情景,再由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以及要学习的内容通过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将每一个学习情景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
(一)中职机电专业基于“工作任务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体系”改革目标定位
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突出职业岗位的针对性,首先是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并注重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结合我国的就业形势和中职教育现状,应在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在职业岗位群里的择业和转岗能力。也就是说,除了培养一般的职业能力外,更要注重学习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为他们奠定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础,从而赋予他们自我生存的能力以及后续发展的潜力。
(二)以“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重组专业课程体系
我国中等职业机电课程体系,目前仍未能摆脱学科体系的束缚,未能形成最适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借鉴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突破学科型的“三段式”课程结构,就要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真正转向以“能力”为基础设计课程。同时需要我们深入企业分析企业职业岗位领域,确定“学习领域”,通过分析工作过程选择课程和内容并使之“序化”。如果说学科体系的课程编排是一种“平行结构”,那么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编排则是与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工作顺序相适应的“串行结构”。这使学生循序渐进学习各门课程的过程变成符合或接近企业工作实际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校教育与职业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当然,按照工作过程进行中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并非要否定知识、否定理论,而是要突出实践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用工作任务来引领理论学习,使理论与实践更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三)以“基于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教学方法
1.确定机电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真实的工作世界——教学大纲)
根据我国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其综合能力培养的构成。首先要进行本专业学习情境的确定,即进行专业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确定,这个工作由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家和在一线工作的工人共同确定。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同等重要,不能因为一味追求专业知识而忽视对能力的培养。
2.课程体系改革中要开发出“基于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材(即教学大纲——学习情境)
课程体系的开发是目前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课程体系改革要打破原先的学科设置理论—实践—理论。要遵循基于“行为导向教学”中“做中学”的教学理念,以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所以教学项目设计是关键。教学项目应根据机电专业工作领域(岗位)基于工作过程分析,把工作岗位分析的结果转化为项目课程门类的基础,通过对工作流程和具体要求的分析,在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最终转化为各种相应的学习任务,形成核心技能教学项目,并进行合理的学时分配。教学项目设计要充分考虑劳动组织形式、时空特点,从整体上实施任务驱动、行动导向工作过程系统,组成一组内容相关和循序渐进的技能单元。我校机电专业可以组织全体机电系的教师工作开发出我们的教学项目,然后以教科书的形式展现出来。
3.“基于综合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的实施(即学习情境——教学安排)
当具体项目制订完成后,机电专业的全体教师就应该根据自己在项目中的角色,进行具体课时、教学流程以及教学方法的安排。在实际教学中要时刻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以综合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要求教学方法必须突破原来的“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传统学科性灌输式教学模式,实行以实际或模拟的工作项目作为教学对象,以工作任务来驱动学生学习的“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这种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工作现场为中心,从而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专业技能,锻炼学生分析和综合、接受信息、处理信息、交往与合作、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及抗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诚实、敬业、团结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正如魏书生先生说的: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个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4.组建高水平的教师团队
建立良好的教师团队,这是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对于完善的课程体系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组建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团结协作、生气勃勃、有持续发展后劲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
三、结 语
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且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同时需要团队的所有成员齐心协力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Z].苏教职[2005132号.
[2] 魏成国.职业技术教育理实一体化教学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2008,(2).
[3] 孙兵.中德高职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对比研究[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4] 高安邦.关于在机电专业课中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5] 叶昌元,马建平.行为导向型教学法[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2002.
[6] 姜宏.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讨[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60.
[7] 陈戈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结构的重建[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