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支持类别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2-12-31何冬丽

职业时空 2012年7期

  摘要: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373名地方院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性别、专业、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是否离异和父母受教育程度是社会支持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针对社会支持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支持;影响因素
  社会支持是个体所受到的来自其所在社会网络成员的关心、尊重的一种行为和信息,直接反映着个体与社会联系的密切程度和质量[1]。由于社会支持提供的材料或信息上的帮助会有助于提高个体愉悦感、自尊、自信、归属感,当人们面对压力的生活事件时,还可以缓解应激反应并抑制负性情感恢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稳定性,增加健康的行为模式,从而增加积极的情绪和感情,防止降低心理弹性。目前关于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较多,但专门针对地方院校大学生的较少。而近年来一些地方本科院校是由原来的师专与其他学校合并升为本科,所以这些院校的大学生与其他本科院校学生相比有不同之处,如农村生源较多、学生在中学成绩属中等及偏下、女生较多等。因此本研究探讨地方院校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提高其主观幸福感和自尊水平提供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河南某高校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38份,回收有效问卷373份,其中男生127人,女生246人,平均年龄为21.02岁。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为肖水源1993年编制的[2],共10个条目,评价指标为3个维度,分为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量表设计合理,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能较好地反映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由于肖水源所使用的被试是成人,而本研究的被试为大学生,被试年龄以及群体的不同可能造成一些差异。为适合大学生的特点,对量表中部分项目做了修改,并请心理学专业人员和大学生对量表的条目和内容的适当性进行了判断,从而保证问卷的内容能真实反映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情况。
  3.施测及数据处理
  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由同一主试发放问卷,并当场收回。回收有效问卷的数据均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1.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生源地、性别、专业差异
  调查表明性别及专业对社会支持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女生在支持利用度上显著高于男生;文科生在总社会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上显著高于理科生,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专业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差异比较
  注:*P<0.05,**P<0.01,下同。
  2.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家庭因素差异
  本研究将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是否离异及父母文化程度归为家庭因素。调查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在生源地及父亲文化程度上无显著差异。
  表2 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是否离异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差异比较
  由表2可以看到,独生子女在主观支持上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父母离异家庭的大学生在总社会支持和主观支持上显著低于非离异家庭。
  表3 父母亲文化程度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差异比较
  注:①小学,②初中,③高中或中专,④大学(大专、本科及以上)
  表3方差分析显示,父亲、母亲受教育程度与大学生社会支持显著相关,进行进一步的LSD检验,结果发现:在总社会支持、主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上,母亲为小学文化组大学生显著低于高中或中专组;在主观支持上,父亲为小学文化组大学生显著低于高中或文化中专组。
  三、讨论与分析
  1.性别、专业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影响
  调查发现大学生在社会支持总分和支持利用度上存在性别差异,男性低于女性。这一结果说明女生获得比男生更多的社会支持网络,也更愿意利用社会支持。原因可能是女生比男生更多地接受到来自家庭或社会的帮助,这可能与传统社会文化观点中的男女性别社会角色的期待有关。人们总是期望男性能够自立,自强,在遇到问题时能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好,而把女性在生活中放在被保护者的地位,视为弱势群体,认为女性依赖性强,处理问题能力差,所以在遇到困难时,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帮助。而女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也能更积极地对所存在的社会支持资源加以利用,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研究表明文科生社会支持水平高于理科生。这可能和文理科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关系,由于专业不同,培养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文科生社交活跃、感情细腻,而且女生居多;理科生思维严密、做事严谨,男生较多。在遭遇困境时,对于都存在的支持源,可能文科生更容易发现、找到、感知到;而理科生更倾向于自己解决,甚至有支持源也加以拒绝。
  2.社会支持在家庭因素上的差异
  研究表明,农村与城市大学生在社会支持上无显著差异,这与卜鹏翠[3]的研究一致。可能是由于城乡差异的缩小尤其是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的。独生子女在主观支持上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并且在客观支持和总社会支持的均分上也低于非独生子女。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可能是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拥有更多的主观支持资源,非独生子女除了有父母还有兄弟姐妹等人的支持。来自父母离异家庭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低于非离异家庭大学生,可能是由于离异家庭的子女都较少体验和感受到单亲父亲及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由于过早的家庭破裂,使其产生了自卑感,所以在社会支持和主观支持上得分都不高。
  在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影响上,母亲文化为小学文化组的大学生在总社会支持、主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上显著低于高中或中专组,在客观支持上无差异。造成这一结果原因可能是小学学历的母亲在传递情感和理解方面的方式不当,无法与孩子进行高质量的沟通;同时她们可能也缺乏有意识地主动和孩子进行沟通,只是简单地认为给孩子提供物质方面的支持就可以了。而高中或中专组的母亲由于受过较好的文化教育,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除了物质的支持外,还注重精神层面的沟通。这在我们对大学生做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比较常见,一些大学生表示由于父母尤其是母亲没有文化或者文化水平较低,感觉自己很难与母亲有良好的沟通,从而导致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情感沟通不畅,甚至感觉到家庭只是自己经济的来源。
  四、结论及建议
  本研究结果表明,地方院校男生、理科生、独生子女大学生、离异家庭大学生以及母亲文化水平低的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较低。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改善大学生的社会支持。
  首先,在大学里可以通过心理健康课堂、心理讲座以及其他有效渠道关注社会支持水平较低的大学生群体,尤其是部分男生和理科生。向大学生讲解社会支持对于个人心理健康及个人发展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学会有效地感知和利用身边的资源。
  其次,对于由于家庭因素导致社会支持水平较低的大学生群体,也要鼓励他们学会理解和接受自己的成长背景,同时通过个体及团体心理咨询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从而建立更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自己的社会支持水平。同时可以通过一些有效途径提高家庭中亲子沟通的质量和水平。
  我们通过对中小学生以及大学生的咨询实践发现,现在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有一部分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只要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客观支持)就是对孩子好,就是合格的父母,而在精神层面的交流和沟通较少。这种现状导致一些孩子在中学或是进入大学后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所以矫正父母家庭教育的错误观念,提高父母亲子沟通的技巧和水平,也是提高儿童青少年社会支持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严标宾,郑雪,邱林.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2003,(9):22-28.
  [2] 肖水源.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4):183-187.
  [3] 卜鹏翠.农村大学生社会支持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11,22(4):1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