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深处走去(外一篇)
2012-12-29毛云尔
少年文艺 2012年4期
清明过后是小满,阳光和雨水更加充沛。阳光是一怀抱一怀抱的,雨水是一大把一大把的。去年播种的油菜和冬小麦成熟了,迎来了一年中的第一个收获,免不了有些心旌摇荡,但是并没有谁为之陶醉,满足。父亲也不例外。
接下来是芒种,芒种即忙种,顾名思义,是播种最繁忙的时候。那些花生、玉米、黄豆的种子,在仓廪中憋久了,现在经由一双起早摸黑的手带它们出来,迫不及待地扑进泥土的怀抱里,各自在一个湿润的角落里抽芽,绽叶,蹿个头。
因为山多地少,年复一年地,父亲在贫瘠但并不缺少阳光和雨水的地里种着豆。偶尔种一两垄花生和玉米,那是我们脸上堆积的羡慕神情,让他动了恻隐之心。
到立夏的时候,种下的豆开始呈现蓬勃之势,绿油油又密匝匝的叶片悬挂在枝头。一些害怕阳光的初生的蝉,躲在豆叶的背面不停歇地鸣叫。风从山坳吹过,豆叶起伏不定,蝉叫声也显得高低不平。父亲忙着锄草,打垄,见缝插针地在豆地里栽下剪好了的薯苗。豆不久就开花了,转眼间又挂满了豆荚。毛茸茸的豆荚,鞭炮似的一串串的。
当头顶上的阳光一日比一日炙热起来,豆荚也一日比一日鼓胀,饱满。终于有一天,长大了的蝉爬到高高的可以眺望的白杨树上去了,沉静下来的豆地里,侧耳细听,依稀听见豆荚的爆裂声,由稀疏,零星,渐渐地密集起来。趁一个露水濡湿的早晨,父亲汗流浃背地将豆扯了,扛着挑着,欢天喜地运回家。
扯了豆的土地似乎一下子矮了,薄了,也骤然空阔起来,游移的视线没有了遮挡。这时,就可以看见薯了。薯似乎是一个急性子,还没有轮到粉墨登场的时候,早就一脚跨进了季节的门槛。但那时,豆是主人,不容许喧宾夺主。而父亲的目光也停留在豆的身上,表示着他的偏爱,当然,这或许是豆的恣肆蓬勃遮挡了父亲一视同仁的关注的视线。
此时的薯一副营养不良的羸弱样子,长不过盈尺,颜色绿中泛黄,紧贴在湿湿的丛生着许多青草的地面上。现在终于拥有大量的阳光和生长空间了,薯开始疯长起来,恣肆伸展的藤蔓很快将整块地严严实实覆盖了,似乎这还不够似的,有的甚至越过了土地的边缘,悬在空中,像一条条招摇的手臂。这时,初始时的嫩黄也尽数褪去了,绿茵茵的,整块薯地就像一洼澄流湛莹的湖水,在酷热的风中,粼粼涌动,给一颗忙碌懊闷的心时不时地送来阵阵清凉与惬意。
时光似乎是一晃便到了秋天的。一年中,秋天才真正称得上是喧腾热闹的日子。田里黄金般的稻,地里白玉似的薯,这两个素朴却又绝世的女子,经历着生命中最为热烈的嫁娶,被父亲一一迎进仓廪。在这古老的嫁娶仪式里,没有锣鼓的喧噪和唢呐的悠远、昂扬,取而代之且自始至终响彻不息的,是父亲渗透了汗水的劳动喘息声。
父亲的脸上开始挂上悠然的表情。身后的仓廪殷实了,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依靠,因此,用不着忧虑、用不着害怕那些风雨和严寒的侵袭了。在这悠然的神情里,还有掩饰不住的松懈和一丝疲惫。
父亲劳动的节奏也变慢下来,仿佛一个埋头奔跑的人,抬头看见了终点,于是停止了奔跑,用散步的方式将剩余的距离走完。不紧不慢地,父亲将收获过后的土地又重新翻耕过来,种上油菜和小麦。
“八月十四,碗大的萝卜自己种”。这句在湘北大地上蜇伏已久的谚语,在父亲的耳边响起,像天空中浮现的雁唳,又仿佛报点的钟声,准时无误提醒父亲。于是,在种下油菜和小麦的同时,父亲还不忘种上萝卜。
选一块较方正的土地,整理得像一床松柔的被褥,将萝卜种子撒在上面,铺上一层薄薄的稻草。然后,就有星星般的绿出现。倘若恰好逢上一场连绵淅沥的秋雨,绿迅即旺盛起来,仿佛风中上窜的火焰。秋末冬初的阳光已渐渐失去以往的强度和势力,却依然粘稠,像融化的金属液体,在地里流动,将绿萦绕、呵护起来。
到九月的时候,透过泥土裂开的细小缝隙,就能看见拳头大小的白白的萝卜。这是意料中的事情,父亲心中仍不免掠过一阵惊喜的颤栗,仿佛亲眼目睹了时光深处的那份期盼与等待,正一步一步地迎面走来。
霜降。早晨起来,山坳里铺上了鸭绒似的一层薄霜。经霜的萝卜脆了,甜了,味道鲜美起来。在接下来的漫长冬季里,萝卜和我们的生活紧挨在一起,一日三餐形影不离。窗外,雪花缭乱飞舞着,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萝卜炖成的热气腾腾的火锅,这是记忆中至今犹为温馨的情景。
就这样一年到头,父亲从不使土地荒着,也不让自己闲着,总是让庄稼一茬接着一茬生长。花生,黄豆,红薯,稻谷,还有油菜、小麦和萝卜,这是父亲汗水的结晶,又仿佛父亲留下的一串脚印,一个紧挨着一个,忙碌而又有序地排列在季节的深处。
有时候,我又莫名地觉得这是一种微妙的安排,这一茬茬的庄稼,是原本早已存在的诱惑。仿佛冥冥之中有那么一个人,慷慨,慈祥,预先等候在季节的某个拐角处,馈赠父亲一块黄豆。然后,再在季节的下一个拐角处,双手捧给父亲红薯、稻谷或者萝卜,诱惑并且激励着他在坎坷的道路上,朝季节的深处不停地走下去,走下去……
这种土地的馈赠其实是菲薄的,诱惑的力量也十分微弱,只有容易满足的人,譬如父亲,才能为之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