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昌古镇

2012-12-29曹丽琴

少年文艺 2012年4期

  我在一个细雨迷蒙的午后到达绍兴安昌古镇。
  归来已近两个月,但是,每次回味,安昌古镇都像铺展在大地上的一帧静默的江南水乡风情画,在我的心里氤氲着安宁和亲切。尤其是像我这样从小生活在江南水乡的女子,现在却看着家乡的水乡渐渐变成城市,就愈发觉得绍兴的安昌古镇异常珍贵。
  因为是初夏又恰是细雨绵绵、凉风习习,那日撑一顶碎花小伞行走在老街上,宛如到了最为熟悉的梦境里。且身边还有作家班的老师和同学一起观古览今,领略水乡风情,心里便平添了更多的喜悦。
  老街枕河,粉墙黛瓦,商肆林立,被雨水打湿的青石板路一眼望不到尽头,抒写着一首古典的诗歌。寂静的驳岸旁,轻轻摇曳的柳树下,停泊着一艘乌篷船。这让我顿时记起周作人笔下乌篷船的种种好来。又想起前两年,在鉴河坐乌篷船的诸般感受。在水乡,没有坐过船的人几乎是没有的。而这乌篷船,毕竟是绍兴所特有的。在我小时候,坐的船,大多是水泥船,船样儿可要大许多。母亲站在船艄摇着橹。孩子们站在船上,看两岸村庄渐渐退后,抑或到船舱里躺下,说话,听水拍打船底的声音。我们与水就隔着一层船底。其实就像躺在水面上,贴水而行。那种美妙的感觉只有水乡长大的人记忆里才有。就如这乌篷船是周作人笔下的最美。
  此刻,这乌篷船两橹搁在船舷上,却不见船夫的踪影。我只能望之兴叹。恰巧河中央,有一艘乌篷船渐渐驶近。船夫坐在船尾,五十来岁,背靠着椅背,身着蓝褂子,头戴一顶乌毡帽,皮肤黝黑,但一脸的爽朗。他右腿支在船上,左腿抬起向前弯曲,踩动着船右边的橹,双手又拿着一橹,在船的另一边划动着。水波渐渐向两边泛开来。这样,如雾的细雨中,乌篷船渐渐驶过了我们,连同船中的游人一起将我们抛在了后面。
  同是江南水乡,船儿不一,划船的姿势也不尽相同。长大后,游周庄、同里,小船如月牙,敞开着,摇船的也多为穿着蓝印花布,包着一方头巾的船娘,一边摇橹一边用吴侬软语哼着曲儿。乌篷船也好,苏州水乡的船也罢,船是水乡的一个标志性符号,一道特色。这原与草原上骑马、沙漠里行走骆驼一样自然。只是随着城乡建设和交通工具的变化,船在水乡已渐渐消逝了它过往的地位和功能,更多时候是作为一种风景和怀念的方式保留了下来。想到此,不禁有些怅惘和忧虑,生怕过些年后,这样的乌篷船只能在文字里看见。所以,这次,在安昌古镇,我更想用心地走走,细细地感受。
  乌篷船是写意安昌古镇的一个灵动、别致的意象,安昌的老街和宅院则富有着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
  我到过不少江南古镇,春天去桐乡的乌镇,一派浓重的商业气息,摩肩接踵的游人,使我兴致了无,匆匆而回。而走近安昌古镇的一刻,一种未被打扰的安静便从小镇深处向我们弥漫而来。
  老街真的很老了。一些店门或开或闭,一些斑驳的粉墙上还有一片青绿的苔藓,厚绒绒的,与微雨中的青石板路一起氤氲着一片江南的诗意。游人稀少,我打伞在这样的老街走过,看一个个小酒馆、老茶馆、各样的店铺,看摊位上摆出的风味串香肠、扯白糖、茴香豆、绍兴黄酒和手工艺品。摊主们闲适地坐在自己的店铺前,安详、从容中,透着一种劳作的风霜。你能感到一种年轮的长久和时间的静止,仿佛他们从过去一直坐到现在,保持着一样的姿势,生活从未有过多大的变化。
  我们穿过穗康钱庄、石雕馆,走过一座座石桥,来到安昌民俗风情馆时,鲁迅先生笔下的鲁镇风情便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了。这水乡社戏、船上迎亲、手工酿酒等江南民俗都是我少时就十分熟悉的,看着这一切,我有种穿越时光隧道的恍惚感。
  小楼安静,古色古香,沿着扶梯登楼向上,倚在窗后看高耸的马头墙,一扇扇开启的雕窗,层叠的墨瓦,天井里静立的芭蕉,缸中的莲……这一切怎么看也看不够。连自己也成了窗户中的一道风景了,一袭淡雅的裙外着一玫瑰红的小开衫,目光亲切而柔和。如此,在这样的一座宅院里看天看云看画一样的屋檐,听风听雨听歌一样的鸟鸣,凝视或者遐想,一种回归故居的感觉袭上心头,前世今生都是这番江南宅院里走出的人儿,魂里梦里尽是这江南女子的脾气和性情。真想在此长久地居住下来,当夜幕徐徐拉下的时候,焚香点灯,绣花做女红抑或读书、吟诗、作文、弹琴、轻歌、酣眠,岁月悠悠。
  每次,来到这样的古镇,这种梦想便在我心里复苏,且一次比一次强烈,但是一声尘世的喧嚣,就会把我从梦中生硬地带回到芜杂的现实中来,享受的只是片刻的心灵愉悦。但我还是为此十分感念,就怕这俗世连能给自己这番体验的去处也没有,那才是真正的悲戚。
  这样的宅院和民俗风情,让我不禁再一次感叹起江南的好来。后来去走访绍兴师爷博物馆,人人皆晓天下师爷出绍兴,却鲜有人知绍兴的师爷多出自安昌。此行安昌,便了然,水土养人,江南多俊杰。这是顺理成章、天经地义的。归去时,见一些放学的孩童背着书包行走在悠长的老街和一座座石桥上,朝气蓬勃的身影成了古镇的另一道风景。
  安昌,一派安宁、昌瑞的景象。其精魂如南国明珠温润在我们的记忆里。
  发稿/徐斌 xubin38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