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作业成为语文学习的“宝典”

2012-12-29韩仲兵

语文教学之友 2012年8期

  作业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业的质量如何,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好的作业能够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也能使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发现自我、反思自我、提高自我,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传统的中学语文作业大多是写生字、做习题,这种形式的作业容易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也和语文的学科特色相背离。语文是一门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的很多教师把语文学科的任务仅仅局限于语文工具性的掌握,置其他语文素质的培养于不顾,追求应试的高分数,从事“题海”战术,这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反而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久而久之使学生对语文产生一种厌烦感。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新教材,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力图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对语文老师在教学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作业也应有新的特点。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所在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的作业提出了开放性的要求,从而改变了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枯燥的被动作业形式,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拓展知识层面,提高语文素养上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在积累量变的基础上形成能力的质变
  在布置作业时把这一项任务分为两个小部分。一是每日摘记。针对学生语言积累较少、知识面狭窄、写作词语匮乏等实际情况,学期伊始,给学生提出了如下要求:每个同学必须准备一个不容易破损的小本子,并且每天在小本子上记下当天所听到或看到的一些好的词语、句子,精采的文段。摘抄的内容可以是课本中的精彩句段,也可以是课外读物中的有价值的东西,如:名言、诗词、成语、文学典故、文学小知识等,甚至包括其他学科的知识;二是人事纪实。即在摘记的基础上,学生对生活学习中所发生的人事关系进行简单的记录,实事求是地描述客观事实,可以加进自己的情感,可以申述自己的主观评论,但一定要以实事求是为前提。长期的摘抄可以培养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形成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坚持,这份作业在期末考试中发挥了很大优势,使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尤其在作文的语言运用上进步明显,学生普遍感到作文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内容上相较以前也更充实,很多同学还学会引用自己在平时积累的诗词、名句、典故等,这些都给作文增添了不少闪光点。相信学生坚持积累,一定会在高考中取得不错的成绩,也能为自己的人生积累下一笔不小的文化财富。
  二、由表及里的每日思考
  每日思考不同于日记周记,也不同于平常的随笔,它是一种以思考为核心的综合性语文练习。思考空间广阔但不随便,不刻意地模仿,不无痛呻吟,不堆砌词藻。取材于当日课内外阅读,取材于眼见耳闻。事情不一定大,重在“思”;作业不以对错论,重在有自己的思想。它可以是预习、复习中的困惑与思考;可以是课堂讨论、辩论的载体与延伸;可以是影视观赏、课外阅读的感受,或者是生活学习中的理性思索;可以是一词一句的理解,但更多的是联系语境的辨析。
  这种作业的特点不仅仅在于它的开放性,丰富性,新颖性,它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是它不多占学生的课余时间,它是学生每天睡前、饭后、课间等“边角时间”的所思所想,也是学生一天生活学习的理论总结。落笔所花时间每天加起来大约20分钟左右,而且尽是零散时间,因而不会让学生觉得语文作业量大,不至于产生厌烦情绪。另一方面它又串联着时间的每一分每一秒,渗透于所有学科的学习中。由于理性的思考必须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之上,要想深入思考,必须先占据感性的材料,这些感性材料的占有也即是在一天的学习生活中积累下来的,学生对它的再思考,实际就是从理性的角度再来分析看待问题,从而能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教师的积极倡导下,学生乐于接受,欣于完成每天的作业,并由此形成了比较、交流、合作的良好学风,从而提高了班级学习语文的热情,形成了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学生从生活学习中获取感性材料,形成表象,通过思考很快地提升为对社会人生的理性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这一项设计主要针对文本的学习而言。学生不可能脱离文本的学习,因为它不仅是我们学习的重点篇目,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指引性材料,要想让学生完成好语文作业就必须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文本。语文的文本学习首先表现在预习上。一般情况下,我让学生通过课外读物、网络等广泛寻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上课时再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拿到课堂上,指导学生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并在课上与同学交流和展示。其目的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同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并为学生深入地理解领悟课文内容打下扎实的基础。例如在教学《乡土情结》这篇课文前,布置同学们收集有关思乡的资料,以便在学习课文时产生情感的共鸣。通过一天的时间,学生就运用各种手段,从网络报刊上找来了许多有关思乡的材料,有诗,有文,也有故事,还有当今纪实报道。学生把自己搜集来的材料,优势互补从而形成一组思乡材料集锦。这样既能较好地理解课文,也能让学生在搜集学习中得到知识的积累,真可谓一举两得。其次在学习文本时适量穿插一些小练习,适当的时候还会让学生参与练习的设计与作业的布置。例如在学习文言文时,学生对文言知识点的识记普遍感到困难,有很多学生也不愿意下工夫去读记,形成文言文积累少,功底弱,害怕学习文言文的恶性循环,文言文练习学生完成率偏低。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自己针对本课内容,出一份试卷,然后让学生之间交换试卷来做,做完后再由出卷的同学来批改自己所出的那份试题,并给予打分和评析。同学们都觉得有新意,富有挑战性。于是大家都认真去读记本课的知识点,以便出题、做题。由此可见,学生对这样的作业很乐意接受,完成得也比较好。有的同学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十分珍惜,把自己出的试题小心收好,以便以后好拿来看。瞧!这可比老师发的标准试卷有价值多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就如同导演,到底怎么演,还是要由学生自己作为,这就是要靠教师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一旦得以充分发挥,就能创造出事半功倍的奇效,因而无论在日常学习中还是在作业训练中,教师都要创造条件,给予学生发挥的空间。
  当然,好的作业,光有学生的参与是不行的,教师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这主要体现在作业的批改上。作业的批改能使师生双方沟通信息,只有师生共同配合,才能真正达到做作业目的。教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方法应多样化,但关键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传统的作业批改方式是“非对即错”,或以单调的优、良、中、下等级作为作业评价的价值尺度,这种方式只注重结果,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作业的批改与评价应是多元化的,鼓励学生在作业中灵活创新,用激励性的作业评价,来鼓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学生与教师的差异。
  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对于教师要差,对问题的理解也相对肤浅,因而在作业中就会表现出与教师要求不相吻合的偏差,甚至有的背离教师的理想答案。教师在批改时,不可以对这样的学生一棍子打死,应尊重学生与教师的差异,要给学生的作业人性化的评价。如:“你的理解也很有道理”、“你的观点很独特”、“想象很大胆”等。/TbBnWA1Sa1AvPhxfCU6bQ==
  2.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存在智力、能力、兴趣、爱好等诸多方面的差异,老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因人而论,具体学生具体评价,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
  3.批语多用关切的、欣赏的语句。
  批改应注意人文关怀,尊重学生情感需求,注意潜移默化的进行主流意识的引导,对实现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有很大的帮助。如“good”、“写得很不错”、“这一点写得棒”、“这一点有创新”等语言,即使指正错误也要语句委婉,不可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讥讽嘲笑学生。
  作业的批改与评价由教师一人说了算,如果教师将这种“专权”转变为教师发现学生闪光点、师生交流的平台,那么这种多元化的作业批改将有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语文教学是灵动的艺术,作业不可拘泥于一成不变的形式。新颖灵活的作业必将成为新课标下语文学习的一个亮点,引领语文学习走进艺术的殿堂。笔者所尝试的这份语文作业不仅具有灵活新颖的特点,而且几个学期积累下来,它实际上就是学习语文的一个过程的记录,也是记录学生思想成长的第一手宝贵材料,堪称学生的“学习宝典”。当学生再次拿起时,会从“宝典”中更加理性地审视自己,从而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奋斗在教育一线的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打开语文作业的枷锁,让灵活新颖的作业成为学生的“学习宝典”,让“宝典”伴随着学生快乐的语文学习生活,和学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①《语文月刊》,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年第4期。
  ②《语文月刊》,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年第5期。
  (作者单位: 赣榆县青口第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