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创新教育中教师的“有效”作用

2012-12-29于秉飞

语文教学之友 2012年8期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谓创新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也指出,当今的教育应该“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笔者认为,作文是体现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一种形式,也是使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等得到综合训练的一种途径。学生的作文,往往相当明显而集中地反映出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思想认识等方面的水平及阅读、写作能力和文学才能。因此,学生作文不仅是衡量其语文程度的重要的客观标准,也是最能体现其创新性的一种方式。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创新教育,在整个中学教育中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但很多人对作文创新教育存在误解,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写作过程的参与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所以应弱化教师的指导,让学生自由发挥。其实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思想。陶行知先生就反复强调了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他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首先是针对教师而言,他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并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具体的学习中对学生加强指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所以,就平时的教学实际来看,笔者以为作文的创新性是建立在教师细致而有效的指导与训练基础上的。
  那么在作文创新教育中,教师应如何有效地去指导学生写作呢?
  一、指导要实效化、具体化
  教师适度、有效的指导对学生作文很有帮助,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迟钝、麻木、挑剔、苛求、死板、僵化。平和、轻松、快活、幽默的老师也会使学生的作文充满灵气。教师“敏感”了才能及时发现学生作文中的新意;“友善”了才能及时鼓励,不断地为学生“充电”、“加油”,从而迅速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冷静”了才能设身处地评价学生,才不会求全责备;“苛求等于断送”。重视创造性的老师会使学生爱上作文,把作文当成乐事,越写越想写,越写越肯动脑筋,从而不断提高,不断前进,逐渐提高写作水平。
  1.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写作规律。创新与规律并不截然对立,在写作初期,学生会遇见各种问题,例如,在记叙文写作中只粗略叙述事件,交代大概,缺乏对生活细节的真实再现;描写人物只有模糊的轮廓,生活事件单薄或人物形象单一。教师可以帮他们总结,让学生学会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入挖掘;对类似事件或人物勾联。但是总结规律也要注意,如果过早地从人物、事件、现象中跳出来,缺乏对其本身的揣摩和思考,过分地强调迁移、刻意地去寻求触发和感悟,就会使规律成为学生作文的教条,反而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性。
  2.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适当模仿。“文不可以学而能”。学生练习写作,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技巧指导,让学生有一定的模仿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模仿写作是中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中学生在创新思维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往往都需要借助别人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来思考问题,并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学生在模仿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摸索到努力的方向。中学生作文就是在不断模仿中一步步趋向成熟的。但模仿要渐行渐放,最终师生要跳出作文的模仿,去追求思维的创新。古人说:“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模仿是创新的起点,而创新是模仿的发展方向。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研究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经过对范文的消化吸收,汲取营养,开阔视野,丰富写作经验;运用范文巧妙的构思、精彩的语言、深刻的思想,进行创造性的写作,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就得到了锻炼。
  3.教师要善于作写前指导。教师作文练习前的适当指导,对基础稍差的学生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帮助,对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果借口会影响学生的写作思维而不加以引导,是教师不负责任的表现。例如:写记叙文时可以教学生如何发现细节、描写细节,用细节串接成文,这样比在黑板上写一题目,让学生无序地乱写要好得多。因为创新思维是需要激发的,教师“蜻蜓点水”的指导可能就会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豁然开朗。如在一次关于“生命是什么”的话题写作中,笔者稍作提示,可以用比喻的方式来写作,结果多数学生都产生了多样化的思维,每个学生的答案都各不相同,很多人的说法都富有哲理,充满诗意。如“生命像一支笔,当它耗尽身上所有的笔墨时,它已经在纸上留下了永恒的回忆。”“生命像一盆水,泼出去后再也无法收回。”……这样既能揭开写作的神秘面纱,又能鼓励学生树立写好文章的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但也要注意,写前指导重在启发,不能太过具体,否则有可能限制学生的思维。教师和学生要在写作教学中共同成长,养成创新性的教学思维和写作思维。
  同时,写前指导还包括揣摩学生写作心理。有的学生可能有厌烦情绪,不喜欢写作,对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要善于预知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心理反映;当学生写作情绪不高时,教师可以对其心理调控,通过多样化的训练使其注意力转移,然后再绕回到写作中,学生的情绪高涨了,思维的创新性自然大大增加。
  二、训练多样化、个性化
  当学生觉得写作枯燥乏味时,训练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是克服无聊心态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活动环节,让学生在适宜的问题情境中激发交流意识与创新精神。
  1.尝试集体作文。集体作文有利于借鉴、模仿和互评,可以调动积极性。通过讨论、品评的交流形式,学习别人、提高自己,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还可以借此唤起表现的热情和对作文的注意。最主要的是,通过思维的互相碰撞,会大大增加思维创新的可能性。
  2.培养读者意识。学生作文有几个错别字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更多地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手写,用心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尝试运用换位思维和对象化思维,假想自己是文章的读者,在不断地表述、调整和反驳中加深自己对话题的理解,并养成思维严密的表述习惯。这种写作习惯可以激活思维,开阔思路。
  3.善于利用网络。网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让学生借助网络平台为阅读、作文服务,如笔者尝试在校园网或学生经常光顾的网站开辟自己的专栏或博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和共同进步。在网络里也可以有意识地把作文训练与课堂教学链接,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事实证明学生很热衷于这种方式,他们喜欢教师那种真实、个性、随性的写作空间,并会把原先打游戏的时间用来在论坛灌水、写个人空间、博客(blog)等。有人把这种网络写作比作“唱卡拉OK”,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媒介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新潜能,为现实写作服务。
  4.开展多种活动。做读书笔记、定期写日记也都是积累写作经验的好方法。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与家长用笔进行心灵的疏导与沟通。比如习作《我的……》(爸爸、妈妈等),写《父母眼中的我》等类的文章,通过主体的变换不仅可以在家庭中构建充满人文气息的语文学习环境,还可以培养写作兴趣。作文前还可以让学生先表演(情景再现)或先口头作文,然后再成文,这样切磋、交流的形式最迅捷,也便于反复修改,容易培养兴趣。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比赛、评讲、社团等,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一句话作文训练,让其和成篇作文紧密结合,这样可以锤炼语言、灵活操作,使学生养成勤动笔、爱推敲的习惯,使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水平同步提高,从而提高创造性表达能力。
  5.注重评价方式。教师要以一种新的正确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作文,可以定期采取及时面批的方式,让学生针对他个人独有的问题,积极、主动地重视、参与、接受、创新。“打铁先得自身硬”,假如教师与学生共同下水或者培养学生中的写作尖子,就能更好地发挥榜样的作用。
  总之,要摆脱教师指导训练和创新教育互相对立的思想,教师要帮助学生扎扎实实地打好作文基本功,踏踏实实做好“性情中人”,注重对学生健康情怀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心灵,以积极健康的情感和正确向上的价值观去关爱生命、感悟生活,使我们的教师指导成为有效的指导,作文课堂成为真正有效的课堂。
  (作者单位:句容高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