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王小帅《我11》还谈不上“商业尝试”

2012-12-29贺筱筠

综艺报 2012年8期


  《综艺》:你希望观众从《我11》中看到什么?
  王小帅:我希望带给观众一种穿越式的观影体验。通过把那些消失的影像直接铺陈在银幕上,让观众回到几十年前,去重温一些或熟悉、或陌生的生活气息,捡起一些丢失的东西。
  电影跟观众的情感沟通是必要的,在急速发展的现在,我们最缺的就是留下历史,电影创作或许能使某段历史从单一解释变得更丰富。这样一些电影的记忆会慢慢组成观众未来对真实历史的一种解读。我觉得目前市场上很多电影非常欠缺这种个人表达,个人的角度和声音逐渐湮没在市场化进程中。
  
  《综艺》:《我11》与你之前的影片风格上有延续性吗?
  王小帅:会有一些,但这次变化最大。已经看过的观众普遍觉得这是我近几年最好看的一部电影,这和影片通过几个孩子的视角来反应时代和人物命运的设置有关,孩子的主观性可以避免一些判断意味,其生动性又能增强观众的代入感。
  另外,这次我尝试跟法国剪辑师合作,他们的“刀”很“狠”,电影剪出来节奏很快,增加了可看性,观众可以更流畅地进入故事。
  但这还谈不上是我在商业上的尝试,商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导演个人想要转变就能转变的。如果导演想转变就得配合一系列商业模式,必须把导演的主观意识稍微放下一点,尊重这类电影的客观性、市场性,并研究观众心理,投其所好。与之相反,如果没有这套科学体系,单以导演的角度去拍片,只能说是往影片里加入了一些商业元素,启用闫妮、乔任梁等明星就是如此,这只是一种创作手段。
  
  《综艺》:去年七月接受《综艺》采访时你曾提到:“《我11》这次在国内的票房得好好做,至少现在市场可能性有了”,现在这种乐观有变化吗?
  王小帅:我始终对国内电影市场抱有希望,票房不尽如人意并不等于你的电影没有价值,因此导演的创作必须“往前走”。去年的《观音山》《最爱》确实让我们看到了市场更多的可能性。这些影片带有导演独特的创作特点,也能吸引一部分观众。庞大的人口基数、复杂的观影人群、扩张的银幕数,对不同影片的需求很大。
  虽然只是部分影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并不妨碍我对电影市场的信心,同时也不妨碍我坚持自己的创作,无论是《我11》还是今后的项目,在运作中抓住市场比较敏感的要素很重要。
  
  《综艺》:现在在融资、拍摄、演员合作等方面更难一些还是更容易一些?
  王小帅:我个人感觉不是很明确,但客观来说导演的创作难度加大了,难在影片的关注点上。过去我的电影与市场关联性不强,并慢慢形成一种舆论方向;现在开始主动进入市场,过去的舆论马上就转到票房实现上,实际上对一些导演来说创作压力更大,甚至会让市场忽略其创作初衷、创作意图。当然,对另一些适应市场的导演来说,现在项目运作更容易了。
  我预计电影的创作环境会进一步放宽,随着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导演会提高自我创作要求,将关注点放到现实题材上,从情感共鸣方面找到与市场的契合点。
  
  《综艺》:你对自己“第六代导演”的标签怎么看?
  王小帅:已经存在的事实,就无所谓认同不认同了。但我比较反对继续叫第七代、第八代、第九⋯⋯更年轻的导演创作会更多元,简单定“代”是愚蠢的。
  一定要说的话,我觉得第六代导演最鲜明的共性是以个人立场拍电影——不代表谁的思想、不受所谓的观众喜好影响而去服务观众,尊重电影创作的独立性,看重电影的个人化表达,让观众了解到电影是一种多方位、多元化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