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盲》不“盲”
2012-12-29大庸
综艺报 2012年8期
《青盲》前些时日播出,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和好评,是国内翻拍美剧的成功样本。
美剧一直是国内电视剧学习和翻拍的对象。诸如《24小时》《欲望都市》等美剧都曾经被翻拍过多次,但鲜有成功者。最主要的原因是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对这种差异的忽视。《青盲》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青盲》把越狱的故事放在国共内战最为激烈的背景下是恰当的,这给创作者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度:非人性的禁闭、触目惊心的酷刑,以及复杂的社会人员构成。剧中的监狱白山馆,是容易发生好戏的绝好情境:天然的屏障、训练有素的狱警,上天无路,入地有门——这里是地狱的象征。更加地狱化的是人员构成的复杂:这里面既有张海峰、小猫、冯进军等热血革命者,也有寥三、龅牙张这样的黑帮分子,还有郑小眼、张兰等普通群众,更有徐行良、孙德亮这样的监狱统治者。号称地狱的白山馆,是个邪恶的象征,在这里发生的貌似是革命与反革命的战斗,其实更是人性与反人性的较量。
《青盲》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准确的本土化改造。首先是前面说到的国共内战的背景选择,英雄主义的、理想色彩的主题在中国永远有一大批观众,这个斗争背景是观众所熟悉的,同时,《越狱》为这个红色主题提供了优秀的故事框架;其次是人物设置的本土化,以往的翻拍剧之所以不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物不接地气,因为每个剧中人都是在自己的文化背景里生长,翻拍剧如果不彻底改造人物会导致观众产生疏离感,觉得这个人物不像中国人。这一点《青盲》就做得很好,剧中人物都是活生生的中国人,都根植于中国以及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中:热血的革命者、诡诈又有几分义气的黑帮、等待着被唤醒的群众、冷血又职业的看守⋯⋯这些人物保证了电视剧的鲜活,因为人物是电视剧的核心。另外,本土化的商业元素包装也为《青盲》增色不少,确切地说就是残酷美学,为了斗争对敌人残酷、对自己残酷或者被敌人残酷⋯⋯各种残酷应接不暇,视觉刺激、生理刺激、心理刺激等各种刺激成了本剧的一大看点。翻拍改造的准确定位确保了《青盲》的成功,所以说《青盲》不盲。
当然,《青盲》的翻拍也有不足。第一是节奏慢,不如《越狱》紧凑、紧张;另外,漏洞有一些——能吃几十年的万能罐头、吃下去还能吐出来的万能越狱工具;力有不逮也有一些——为了超过《越狱》,《青盲》把囚犯的文身胎记啥的统统铲除(因为《越狱》是文身藏地图)。想法很好,但是您得来点技术含量更高的不是?结果呢?米帅靠文身,咱《青盲》啥也不靠,光靠大脑就成了!拼记忆力啊,那还不如请黄蓉她妈来呢!
虽然有一些问题,但总的来说,《青盲》算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