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俄关系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012-12-29左凤荣

当代世界 2012年7期

  2012年6月5—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北京峰会,这是普京第三次出任总统以来的首次访华,也是普京重返克里姆林宫后对其他国家进行的首次国事访问,普京如此安排其外事日程表明中国在俄罗斯外交中的地位在上升,预示着中俄关系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中俄携手并进,不仅关系到两国的发展繁荣,也关系到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关系到国际关系未来和国际格局的走向。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发展到新高度
  自1996年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来,中俄关系一直发展顺利,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在加深,中俄双方都认识到,中俄两个世界大国、两个最大邻国,要造福于两国人民,除了睦邻友好、互利合作之外,别无选择。中俄关系无论对于世界,还是地区都在发挥着重要影响。正如俄罗斯新任总统普京所说:“俄罗斯与中国在所有这些问题上的立场几乎是一致的,都是建立在责任、忠于基本的国际法价值观等原则,以及无条件互相尊重对方国家利益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容易找到共同语言,制定共同的战术和战略,促进国际社会建设性应对最棘手和迫切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中东和北非、叙利亚和阿富汗局势、朝鲜半岛问题和伊朗核计划。”“俄罗斯与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是巩固地区和国际安全的重要因素。”[1]中俄战略协作关系的发展对于制约单边主义,促进国际关系的均衡化与民主化起了重要作用。中国在俄罗斯外交中的地位上升,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进一步深化。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近年来中俄关系发展顺利,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两国元首和总理定期会晤,两国政府各部门之间往来密切,两国成功解决了边界问题,无论谁当总统,中俄关系都不会发生改变。“俄罗斯需要一个繁荣稳定的中国,而中国也需要一个强大成功的俄罗斯。”中俄两国都面临强权政治的压力,将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加强战略协作,互相支持,共同解决地区和全球问题,并强化在联合国安理会、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二十国集团和其他多边机制中的协作。
  中俄关系将更加密切。2011年,中俄双边贸易额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40%,达到830多亿美元,两国正在实施一些大型合作项目,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也在深化,这将使两国的相互关系提升到一个新高度。针对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担心,普京明确提出:“我相信,中国经济的增长绝对不是威胁,而是一种拥有巨大事务合作潜力的挑战。我们应该更积极地建立新的合作关系,结合两国的技术和生产能力,开动脑筋,将中国的潜力用于西伯利亚和远东的经济崛起。”[2]中俄政治互信和军事关系也将得到加强。2012年4月,中俄两国举行了海上军事演习。此外,中俄的人文交流与民间交流十分活跃,目前在俄罗斯留学的中国学生有2万人,在中国学习的俄罗斯学生也有1.3万人,旅游者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仍然复杂,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未来十年是中俄各自发展和振兴的重要时期,也是上海合作组织第二个十年发展的关键时期。俄罗斯自然资源丰富,而中国在资金、劳动力等方面优势突出,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前景广阔。中俄两国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增加彼此外交的回旋余地,使国际战略力量更趋均衡,这对未来多极格局的形成将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俄罗斯的重心也在东移,
  为中俄关系发展提供新机遇
  俄罗斯在地理上是一个地跨欧亚两洲的国家,传统上俄罗斯被认为是欧洲国家,它也自认为是欧洲国家,但俄罗斯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实际上都在亚洲地区。由于中国的迅速发展,亚太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俄罗斯社会精英和领导层也开始越来越重视亚太,强调俄罗斯是“欧亚国家”,是“亚太地区的一部分”。2008年7月梅德韦杰夫签署的《俄罗斯对外政策构想》强调,“要把东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发展与亚太地区快速增长的经济和日益增强的一体化进程相结合,以此带动俄这一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亚太地区在俄罗斯外交中的地位上升,俄罗斯外交的“双头鹰”特色更加明显,在一定意义上其外交重心也在东移。
  首先,这是俄罗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2000年以来,俄罗斯经济迅速发展,国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远东地区发展缓慢,与迅速发展的中国相比,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发展的差距凸显,影响到国家的安全。因此,从2010年以来,俄罗斯加大了对东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开发力度。2010年7月20日,俄政府正式批准了《俄罗斯联邦远东及贝加尔地区2025年前发展战略》,加强同亚太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也被列为俄东部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
  其次,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现实,让俄罗斯认识到了发展与亚太国家关系的重要性。在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中,欧美发达国家均遭受重创,亚洲国家遭受的经济损失普遍低于欧美,复苏和恢复增长的速度也远快于欧美,这一现象受到俄罗斯的高度关注。正如梅德韦杰夫总统2010年7月在视察远东时所指出的,“东亚国家在危机最严重时还保持了平均3.5%的增长率,2010年将达到平均增长7%,中国和印度更超过8%,这是欧洲所无法比拟的。”俄罗斯把与亚洲国家的经济交往看成是振兴俄罗斯的重要条件,在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的问题上,需要更多倚重中国等亚洲国家。
  第三,应对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俄罗斯要加强对亚太地区的影响。俄罗斯长期以来把国家安全的注意力集中在防范西部北约东扩和南部国际恐怖主义势力的渗透上,而东部的安全威胁相对较轻,这种情况在2010年随着美国战略重心的东移有了改变。东亚和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的变化促使俄罗斯调整战略,对亚太地区的战略重视和实际参与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0年7月,俄军在远东地区举行了“该地区历史上最大规模军事演习”——“东方-2010”战略战役演习。2010年7月2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哈巴罗夫斯克召开的远东社会经济发展会议上强调:“必须加强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作用。”处理好同亚太国家的关系、打好“亚太牌”,不仅可以带动俄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可以为俄罗斯同美欧博弈争取更大的地缘空间和平衡杠杆。
  与美国军事扩张进入亚太的方式不同,俄罗斯进入亚太将更多依赖经济手段,俄罗斯亚太战略的重心是经济。与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等东北亚国家发展经贸关系,利用资源优势加深这种联系,旨在促进俄罗斯亚洲地区的开发。加快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使其成为俄罗斯经济的新增长点,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俄罗斯学界、商界和政界精英阶层的共识。2012年4月11日,普京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远东和东西伯利亚的发展应该受到格外的重视,这是极其重要的地缘政治任务。应该使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生产总值比俄全国GDP增速更高,而且这种趋势至少要保持10—15年。”俄罗斯正在筹建专门的机构,负责协调和监督这一地区发展项目的实施。
  俄罗斯要把其亚洲部分作为未来亚太能源供应中心和交通枢纽。在能源战略上,俄罗斯早就确定了向亚太国家出口石油天然气的目标,2011年,俄罗斯向中国出口了1500万吨石油,1000万吨煤炭(到2015年有望增长到1500万吨),以及数量众多的金属、木材和其他原材料。未来中俄天然气合作很可能采取一种全新的合作方式,即上下游一体化,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俄罗斯正在实施的现代化战略,包括能源领域的现代化,使得未来俄罗斯在亚洲完全可以扮演能源供应中心的角色。
  俄罗斯正在加紧进行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成为连接欧洲和亚洲、北美的桥梁。俄罗斯2010年完成了赤塔至哈巴罗夫斯克公路的建设,远东在俄罗斯历史上首次被纳入国家公路网。贝阿干线和西伯利亚铁路干线的现代化改造工作正在进行,现在远东的铁路运输量比苏联时期最好的1988年的指标提高了75%,吸引东南亚和东亚的过境货物经由西伯利亚大干线运往欧洲和其他国家。俄罗斯还重视“北方海上通道”的建设,这一通道沿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捷海、东西伯利亚海、楚克奇海等海岸行驶,是连接俄罗斯的欧洲和亚洲部分的重要通道。从圣彼得堡到符拉迪沃斯托克,走这条航路是1.4万公里,而走苏伊士运河是2.3万公里。2011年11月22日普京宣布:“在最近三年内,将投入210多亿卢布用于建设和改造北极海洋基础设施。” 随着气候变暖,北极航道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根据开发亚马尔半岛、发展西伯利亚和远东的规划,北极航道的货运总量在2020年前将达到6400万吨,2030年前达到8500万吨。中国、日本、韩国、美国等亚太国家的货物完全可以通过这条航路运到欧洲,能够缩短17天的航程,还能避免海盗的侵扰。
  随着俄罗斯切实落实国家开发远东的战略规划,中俄的区域经济合作会再上一个新台阶,新的机遇和条件,将为中俄关系提供新的发展前景。
  妥善处理中俄关系中存在的
  问题,推进中俄关系发展
  中俄两国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中俄关系堪称冷战后大国关系的典范,普京访华将进一步促进中俄关系的发展。胡锦涛主席在会见普京总统时表示,两国应该发挥经济互补性强的优势,改善经贸合作结构,提高经贸合作质量。在普京此次访华期间,两国签署了有关核能和俄罗斯对华电力出口等多项协议,其中包括中俄两国政府《关于在中国合作建设田湾核电站3、4号机组的议定书》(草签)《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俄罗斯联邦工业和贸易部关于加强工业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俄罗斯联邦工业和贸易部关于加强工业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以及中国国家电网同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国际公司扩大电力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与俄罗斯对外经济与开发银行关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泰舍特铝厂项目14.3亿美元贷款协议、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与俄罗斯联邦非营利组织新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发展基金会合作的框架协议等。两国的产业合作将扩大到民用航空制造业、原料深加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普京表示,“我们愿意在民用航空制造业、航天业和其他高技术行业积极推动大型的合作项目,同时在俄中工业园、工业集中区和经济特区等领域开展合作。我认为,我们还要讨论两国成立真正的科技联盟,包括建立连接两国企业、科学、设计和工程中心的生产与创新链,共同开发其他国家的市场等等。”[3]中俄经贸合作的前景十分广阔。
  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中俄之间也存在竞争,俄罗斯对中国的防范和牵制也不可避免。普京在竞选纲领中明确说:“俄中两国在第三国的商业利益远非所有时候都相符,两国现行贸易结构不完全令我国满意,两国相互投资水平低。我们将仔细关注中国移民流。”[4]在此次访华时,普京再次对中俄贸易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表示,“要通过增加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来优化双边贸易的结构,提高它的质量。”中俄贸易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不是短时期内能够解决的,这与俄罗斯以原材料出口为主的整个对外贸易结构是一致的。近年来,俄罗斯大量向与中国周边有领土海洋争端的国家出口高精尖武器,防范中国人向远东移民,防范中国插手北极事务,担忧中国扩大在中亚的影响等等。中俄加强战略协作和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总趋势不会变,但矛盾与问题也不可避免,随着两国实力的增强,矛盾与竞争的因素可能会上升,需要认真研究。
  总体来说,中俄关系睦邻友好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两国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属于细枝末节,中俄关系发展的总趋势不会改变。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刘娟娟)
  [1] 普京.俄罗斯与中国:合作新天地[N].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