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评议上半年电影市场
2012-12-29
综艺报 2012年14期
回归电影创作本身
赵海城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采写/贺筱筠
上半年国内电影市场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高技术格式电影(如3D、巨幕电影等)在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市场对高新制作技术的呼唤,对电影制作和管理等各方面既是压力也是动力。3D影片带来的观影热潮是电影产业自身特点决定的。目前,国内银幕数已经超过一万块,其中大部分支持3D放映;其次,很多3D电影项目此前就已立项,经历开发、筹备、拍摄、制作的周期,这波较早的弄潮者在今年上半年获得相对集中的市场释放。
第二,电影主体消费者结构产生变化,观影需求更趋多元。如今,电影消费者的年龄层在降低,15-18岁的青少年日益成为影响电影票房的重要力量,他们正日益成为进口大片的主体消费者。
拥有发达电影工业的生产商长期不断地给自己的消费品培养消费者,国内市场却对此意识不足。近期国产电影的市场表现,说明当下求新求变的消费群体希望有更新鲜的故事、更震撼的视听元素供他们消费、欣赏。这体现了观影习惯的转变。
面对以上新特点,电影人应沉下心来锤炼内容,提升电影品质。不仅要选好题材,写好剧本,更要发现和培养专业创作人才,尤其是创作团队,夯实基础。故投资人要舍得在这方面长期投入,敢于“坐冷板凳”。
高视听品质是电影受到消费者认可的重要保障。电影产业的几次技术革命,都给电影投资人、制作者乃至观众带来新的启发。一些新的电影元素正在影响着电影制作品质,上半年的市场形态使得这种启发、压力来得更为清晰、更为重要。
这需要我们调整好心态,回归电影创作生产本身。电影技术发展带来的成果如3D、巨幕等正朝着成为电影常规技术标准的方向推进,总有一天,观众可以摘下眼镜观看3D电影。
从制片层面来讲,要抓住这个发展时机,致力于电影内容和视听品质的提升。此外,今年上半年呈现出一些不同以往的中外合拍模式,双方合作更多从资本层面“走出去”“迎进来”,这说明国内电影市场潜力越来越大,吸引了更多境外的投资人与投资机构。鉴于此,中影集团将加强对自身原创、主控电影项目的品质打造:一要保证产品的多元化;二要实现现有技术设备与管理方式、运营方式的“磨合”;三是积极参与合拍项目,并确保中影在制片、营销、发行上有主控权、主导权。
市场从来“只问质量,不问出身”
黄群飞 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采写/贺筱筠
今年上半年,电影票房跃上了一个相对高的台阶,特别是四五月份,高于去年同期。这说明国内市场潜力很大。其次,一小批中小成本影片表现亮眼。比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晚秋》等均获得六七千万元的票房;特别是《桃姐》,触动人心的故事加上长线营销策略,令其票房喜人。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经过几年的市场沉淀与扩容,观众出现分流,市场发展更健康。但业界仍应看到,影片如何选取题材、怎样运用拍摄手法、是否以商业手段去推广运作,结果会很不一样。第三,国产片在好莱坞大片冲击下票房成绩不理想,但我觉得问题没那么严重,一些青年导演执导的影片相比之前已有进步,表现出了对市场、对观众的诚意。随着下半年国产片进军传统强势档期,这个局面会有所改观。
从院线、影院的角度,上半年市场有不少现象值得思考。首先,市场从来“只问质量、不问出身”,不分进口片还是国产片,只有质量优秀、宣发到位的影片才可能获得成功。而上半年大部分国产片创作方面有很多需要反思的地方:编造痕迹太重,容易闭门造车。国产片从创作开始就要贴近市场、尊重观众,这样才能赢得观众。其次,近两年行业发展过热,影院建设过度膨胀,成本提高,有些影院出现经营困难、回报率降低、被迫出售等情况。到今年上半年,影院投建开始放缓,这是一种理性行为。任何行业的发展进步都需要一个过程,不能走极端。即使这几年国内电影业出现爆发式增长,但影院建设远高于票房增长,特别是高于观众人次的增长,这并不健康,反过来会影响新一轮投资。
今年上半年的市场对业界有警示作用——如果投资还像前两年那样盲目激进的话,很可能到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后年市场泡沫会进一步加剧,出现更多经营不下去的影院,对电影行业的长远发展不利。再者,大部分院线放慢了扩张速度,尤其是集团业务涵盖房地产的院线或者影院投资集团。一方面是由于前两年的竞争太激烈,抬高了投建门槛,好项目减少;另一方面,房地产业不景气导致集团资金有限、周转难度加大。
国产片低迷
有利有弊
徐林 光线影业有限公司副总裁
采写/贺筱筠
上半年国产片总体表现低迷,即便《大魔术师》《桃姐》《春娇与志明》这样表现不错的影片,也不足以支撑整个国产片市场。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如下:一是大的经济环境,造成主流观影群体往往选择性价比更高的进口大片,国产片则多被冷落;二是今年上半年投放的国产片总体制作水准不如去年同期,比如今年“五·一”档投放的《黄金大劫案》《匹夫》《杀生》等几部影片,多少都让观众有些失望,票房也未达到片方预期;三是今年增加了14部进口影片的配额,国产片的放映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四是国产片的市场投放档期不均衡,大制作影片往往集中在暑期以后上映。这些造成上半年国产片总体低迷,所占市场份额较进口片差距较大。
其实国产电影的危机感主要来自观众对国产片的信任危机。对很多观众而言,国产片前期宣传大多言过其实,看过之后又不免失望,实质上更多是影片质量问题。以《匹夫》为例,我们在投资、制作、宣传上花了很大力气,但现在看来,最大的问题,也是中国电影导演普遍存在的问题——“电影故事”。导演往往觉得讲明白了,但很多观众看不明白,所以不买账。这就牵扯到我们的制片体制问题,即目前是导演中心制而非制片人中心制。很多影片体现的是导演的意志和想法,而这并不能反映观众的意志和想法,不能产生互动和共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逐渐建立制片人中心制,把导演创作与市场需求统一起来,真正促进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
此外,目前国产片的发行和营销还处在初级阶段。市场缺乏专业、成规模的发行公司,缺乏专业电影发行、营销人才,以至于宣发的专业度和精准度都不够;很多投资方仍然缺乏对影片宣发的足够重视,投入太少,影响影片推广。
国产电影出现低迷情形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一些不专业的影视公司和粗制滥造的电影将被淘汰出局;通过市场的洗礼,投资方、制片方会回归理性,更谨慎合理的运作项目,减少市场泡沫,促使电影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此外,这将促使国内各制片方之间、各发行方之间建立起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实现国产片上映档期信息互通和协调,从而尽可能避免国产片无序竞争或内耗。
中国电影的转折点到了
赵军 珠江电影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采写/王玉舒
今年上半年很不寻常,中国电影更是经受严峻考验:外有进口片配额增加的压力,内有经济下滑带来的消费乏力。电影市场总体不乐观,票房前10榜单中除了6月28日上映的《画皮Ⅱ》外,其余均为进口片。
当然这种局势在6月份有了一些变化,如爱情片《第一次》,动作片《痞子英雄》,还有惊悚片《笔仙惊魂》等都有不错的市场表现。尤其是6月28日开画的《画皮Ⅱ》,首映当天就斩获近7000万元票房,排片场次稳占40%左右的份额,让人看到了国产片的希望。接下来的《搜索》《听风者》都值得期待。
国产片只有继续保持创作质量,才能保有自己的市场空间。今年上半年电影市场的一个亮点在终端建设方面,新型数字影院虽增速放缓,但到目前为止,3D影厅覆盖率已经占比7成左右,超过7000块,几乎达到全面普及的水平。
目前的问题是产业的外生性成长空间在收缩,依靠人口红利的时代正在过去,每一家影城都不能指望市场的施舍,不能粗放式经营。制片更是如此。研究市场,研究顾客,研究打法,同时也研究管理,正在成为对所有产业进入者的新要求。站稳时代的风急浪高关头是当下的重要任务。
怎样才能站稳呢?从整个产业来说,制片是龙头。无数事实证明中国电影产业有着一支优秀的制作大军,只要天时地利人和齐备,它就能创造奇迹。《画皮Ⅱ》上映首周4天力创3亿元票房,打破国产片市场纪录就是明证。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是国产片在进口片配额大增之后第一个鼓舞人心的信号。
一家公司独挑大梁的时代正在过去。电影投资风险很大,多家一起,共同进退,就能够获得更多机会。所以今后制片领域的主题就是联手合作,风险共担。《画皮Ⅱ》就是联合的成功。联合起来拍什么片子呢?我认为一头是很虚幻的,一头是很现实的。这两极的创作空间很大,观众想象的空间也很大。《画皮Ⅱ》属于前者,《搜索》属于后者。
有一句话说得好,真正的成功者,不是赢在起点上,而是赢在转折点上。现在就是中国电影产业的新转折点。
行业各方应少埋怨、多交流
吴鹤沪 上海联和电影院线副总经理
采写/王玉舒
今年上半年,在进口片的强势挤压下,国产片的生存空间被压缩,观众被分流,票房被摊薄。国产片不尽人意的市场表现,与进口片增多有很大关系——今年前3个月,国产片市场份额并不低,4月以后明显受到挤压。从3月28日《诸神之怒》开始,好莱坞进口分账大片已经按照新的分账比例来执行,到四五月间《泰坦尼克号》《超级战舰》《复仇者联盟》《黑衣人3》等影片接连上映,一度占比市场份额的80%以上。上半年直到6月28日的《画皮Ⅱ》上映前,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国产强片,且很多影片质量普遍不高。
现在每周五我们的电影院都在举办“集体婚礼”。远的不说,仅6月1日当天就有8部影片集体入市,6月8日又有8部新片开画,6月15日又来6部新片,每周如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必然会有影片沦为市场“一日游影片”,其他几部国产片也是市场的配角,总是好莱坞的分账大片在唱主角。目前放映影片的数量已经超出了我们影院能承受的放映规模,甚至处于“消化不良”的状态。
一些好的国产电影在这样的扎堆上映中得不到市场空间,只能随波逐流。去年年产电影有700多部,558部是故事影片。而今年上半年上映的影片就有100多部。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转变的标志不是数量的不断增长,而是努力提升质量,质量的提高才有可能面对当前的市场挑战。质量好的影片,放映周期长,放映一个月甚至两个月都有可能,从而能充分体现其价值和市场潜力。
前段时间,业内不同环节有过相互埋怨的情况,投资方埋怨院线排片太少,导演也指责影院排片太少等。在刚刚结束的上海电影节上,很多导演也开始反省,其实最大的问题是很多国产片并不讨观众喜欢。影院院线除了要做好服务工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义务就是要把市场的真实的情况反馈给制片方,让制片方了解市场、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观众的欣赏口味的变化,让其以后的生产更有针对性、更能顺应市场的要求。制片方与院线影院之间应该少埋怨多交流。此外,国产电影的发展还需要观众的大力支持。
行业最缺的是“专业性”
张昭 乐视影业(北京)有限公司总裁
采写/王玉舒
上半年,国产片市场整体表现不佳,但国内各大民营电影企业均在上半年高调宣布了新片计划;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还有不少电影投资基金纷纷宣布成立并发布新片计划。相较于前两年业外资本的蜂拥而至,今年上半年国产片的惨淡表现一定程度上将会打击这些投机者,从而减少业外资本的进入,挤掉一些市场泡沫。从长远来看,随着资本和企业的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将使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更加理性。
进口片数量增多后,国产片面临的市场形势严峻,而我们还没有做好迎接的准备。同时,好莱坞电影技术进步之快也让人慨叹。去年还会听到关于伪3D影片的声音,而今年这些抱怨声都没有了。一部《泰坦尼克号》完全出乎大家的意料,再加其他进口大片,使很多国产片如《匹夫》《杀生》《黄金大劫案》等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票房目标。国内观众并非不看国产片,而是大多数国产片都不是他们想要看的。目前,我们应踏实研究国产电影和国内观众的关系,去挖掘好莱坞电影没有、我们独有的题材和内容。这是在投资运营之初,在电影项目选择和题材把握上就应思考的问题。我们不能指望国产片在技术、叙事手法上短时间内快速提升,但可以从题材方面寻找突破口,用差异化竞争手段寻找生存和发展的新路子。
电影本来就是高风险高回报的商品,单部电影或项目亏本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国产电影每年都在进步。从投资运营角度看,特别是针对单部电影的运营来说,从题材的把握到对观众的理解以及影片的推广和发行等各个环节的专业性才是制胜的根本。目前国内包括一些大的民营企业,由于商业模式都不一样,各自所具备的资源优势也不同,很少有从头到尾一条龙都能做好的企业。
跟其他民营电影公司一样,乐视也在上半年公布了数量众多的新片计划,乐视影业目前采取了亲民题材、技术导向、与好莱坞合作等三大类产品策略。借规模化生产来规避风险,走一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规模化的可持续生产对于想要做电影产业的企业而言很重要,这也让我想起了上半年大家纷纷议论的影视企业上市的问题。上市也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上市之后这些企业能否高速、可持续的发展、为投资者带来回报。但我们要做的是一个产业,而不仅仅是一两部电影,所以行业目前最缺的是专业性。谁更专业谁就能长远健康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