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惕伦理陷阱

2012-12-29徐江

综艺报 2012年14期

  有些人以为自己是为了市场在媚俗牺牲,其实是自己站到了比观众要低得多的海拔以下。
  婚恋和家庭伦理剧,一下子就成了各频道的常销产品,而且貌似反响不错。以眼下为例,《金太郎的幸福生活》《我和老妈一起嫁》《AA制生活》充填荧屏,王雷、殷桃、李小璐、杜源、彭玉、张洪杰、宋丹丹、任帅、王博谷、林丛、秦卫东⋯⋯一大批新老实力演员,也由此成为近一阶段观众最熟的脸孔。可以想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该类剧集将凭借其安全的主题、较高的播出性价比,承担起支撑各台黄金收视时段的使命。
  其实,婚恋和家庭伦理剧,作为内地剧集业的一支产品线,早在《渴望》乃至更早的《蹉跎岁月》、更晚的《过把瘾》《一地鸡毛》时代,便已露出端倪。只不过当时大家都不往这个话题上强调,才迟至新世纪后形成波澜。1990年代有很长一段,还把风光出让给了寇世勋、黄日华、温兆伦主演的港台剧,甚至包括了像《嫉妒》《爱情是什么》《真的爱你》这样的韩剧。
  不管剧集的产地在哪里,内地观众收看情感戏的热情是始终如一的。而婚恋和家庭伦理题材,虽然讲的都是成人世界的故事,却历来不会被家长视为对孩子有负面影响的作品。那些女演员们一捂嘴往卫生间跑,小孩就抢先说“她怀孕了”的段子,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的。虽说人的开蒙早晚都会发生,可家长还没准备好,孩子已然“脱胎换骨”,多少还是有点让人尴尬的。
  在五四新文化爆发以前,中国基本上是个以伦理维系和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国家。“君君臣臣”姑且不论,“父父子子”还是非常讲究的。今天有的导演拍《水浒》,不少人都会同情潘金莲,可如果让同情的女士或男士的夫人,直接去勾引自家小叔子,那恐怕大家还是不会答应的。估计连当初写《潘金莲》出名的魏明伦先生,轮到他自己遇到类似的事,也照例会去学做武松罢。
  文艺虚构当时是创作上的事。但大众文艺担负着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又跟纯创作有所区别。否则抗日年间像《屈原》或《放下你的鞭子》这类戏,怎么会压倒风花雪月?《四世同堂》为什么能压倒《鬼恋》?都是上面的规律在起作用。
  站到这个角度,再审视今天这些伦理剧,有些剧名就容易引起误读:比如《我和老妈一起嫁》《和婆婆一起出嫁》《娘妻》《丑娘》⋯⋯乍一看,好像今天的投资人、导演和编剧们,都憋着一股劲,要把反抗基本伦理的事业进行到底。可细看内容,大多却还是健康向上的。既然内容健康,那为什么还要取一个“问题剧名”?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业者都低估了观众的精神境界。有些人以为自己是为了市场在媚俗牺牲,其实是自己站到了比观众要低得多的海拔以下。整个行业如不对此警惕,给人心和市场说不定都会带来毁灭性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