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上海 大声说

2012-12-29马巍

综艺报 2012年14期

  今年上海电影节论坛的亮点颇多,业内人士的观点交锋更胜以往。因此我们特意整理了这篇稿子,以本届电影节的两个核心议题为框架——中国电影如何应对当前的局面与变数,以及未来怎样更好地与好莱坞等国际力量竞合——精选了参会嘉宾的一些精彩言论,希望能为时下的中国电影提供更多思考线索。
  主题1救赎国产片
  国产片危局
  市场带来“幸福的烦恼”
  吴鹤沪 上海联和院线副总经理
  作为产业的终端,我们现在感受着幸福的烦恼。幸福在于总票房高了,烦恼在于好莱坞大片大举进攻,国产片市场份额受到严重挤压。
  上海联和院线去年的票房为13.35亿元,占比全国票房的10%。今年,从元旦到昨天为止,我们院线票房最高的10部影片中有9部来自好莱坞,国产片只有一部《喜羊羊与灰太狼》排名第八;截至上周,今年一共过去了24周,其中第3周到第24周,每周票房冠军都是好莱坞大片;四五月份往年都是市场淡季,今年因为新的进口片市场出现,很短一段时间内,3D、IMAX影片增多,结果一口气拿下了81.2%的市场份额和76.8%的观众人次。
  引进片市场表现强劲,国产片生存空间遭严重压缩,有两大原因应该思考:一是国产影片总体数量要减少,而质量要大幅提高。现在每个星期五,国产片都会集中上映,像是办“集体婚礼”,这导致单片市场空间被压缩,观众被分流,单片票房摊薄;其次,需要在大城市以外的中小城市建立更多影院,以容纳更多影片。
  整个电影工业都需要思考
  王小帅 内地导演
  福建恒业在发行《我11》时,利用了之前发恐怖片、惊悚片的经验和管道,发行的第一天告诉我大概有5000场,但等到周一票房出来后说只有250多万,比预期差非常多。《日照重庆》一开始拷贝发了40多个,但这次光数字拷贝就做了1200多个,结果《我11》头两天出来的成绩和《日照重庆》一样,我觉得特别奇怪。
  有的说是无效场次太多,有的说是因为当天晚上盗版就出来了——1.3K的数字拷贝只需要12小时就可以解密,但不做1.3K的拷贝又铺不足场次。后来也有反馈说:你的电影要拍好看一点,我们自然会看。至于什么叫好看暂且不论,但这样一种编排的方法和阻力,已经超越了个人能力所及。实际上这样的片子进入市场,并不是要跟美国大片比绝对票房,很多中国电影投资很小,但投放到市场上时还是需要有公平的原则。其实这么多场次,搞好了,票房上1000万不难,而这对小成本的片子就够了,加上电影频道、网络和海外发行,会有盈利的,所以我对这样的电影还是有信心,只是未来需要找出更好的办法。其实从今年4、5月份的情况可以看出,压力已经不单是某一部电影要面对的了,而是整个电影工业都需要思考该怎么办。
  改变正在发生
  王庆锵 香港国际电影节策划、选片人
  中国电影整体是在朝着一个好的方向走。几年前,中国电影的状况就像一个哑铃,一端是大片,另一端是小制作,中间的类型基本没有。现在则能慢慢看到从哑铃到橄榄状的演变。独立电影的制作和主流电影工业也有密切关系,因为只有整体庞大后才会有更多导演有机会进入其中。现在市场慢慢建立起来了,越来越多的电影公司愿意投资,这是一个很好的改变。
  市场的“二律背反”
  黄建新 内地导演
  中国电影目前有两股力量起着重要作用,一是在中国经济的调整中,很多资本一时间没有了合适的出口,于是转向文化产业。文化产业里最通俗的一个品类就是影视,涌向影视的热钱也是最多的。资本趋利,所以就出现了抢明星、抢题材、抢大导演的情况。这种资本给电影业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危机,比如制作成本飞涨。另外一个是随着中国电影业的发展,中国电影的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混乱局面。导演被各种见解搞得晕头转向,导演身上的压力和责任变得极为复杂。这也是因为中国还没有建立起电影工业,职业化并未完全成型,于是把一些独立制片的习惯带进了电影流程里。这对中国电影的原创其实是一个巨大的伤害。
  至于目前国产片面临的局面,其中存在二律背反,就是国产片票房急剧下降和电影总票房急剧增长同时出现,这时院线和影院是高兴的,因为他们赚钱了;另一方面,因为电影创作者和制作者的收益降低了,因此他们感到空前的压力。感受到压力的第一个人就是导演,他们也一定会发表见解,要求题材更开放,要求得到一个共同的平台,希望行业更规范,建立电影工业体系⋯⋯另一方面院线则认为中国电影的情况目前很好,因为票房在不断增加。这时就出现了某种冲突。
  扶持与保护
  找到一步步解决问题的办法
  娄烨 内地导演
  我觉得可以参考一下韩国以前采取过的影院配额制——是不是能够规定电影院在一定时间、时段内,放本土电影?能不能在转型期间给国产电影一个机会?这涉及市场的配额问题,也叫义务上映制。还有一个老问题就是分级问题。每一个国家有每一个国家的实际问题。现在必须找到一步步解决问题的办法。
  真正的问题所在
  贾樟柯 内地导演
  行业目前面临整体危机,不单单是文艺片,更是商业电影的危机。以前艺术电影碰到的问题,现在商业大片也开始碰到了。市场的、体制的危机同时出现在所有类型的中国电影面前,这是一个新情况,是目前真正的问题所在。
  面对并学习
  庞洪 麒麟影业CEO
  我认为过度的保护政策实际对产业发展不利。中国的经济在改革开放之后也有一些阵痛,有时也压力过大,但我们确实从中学习了很多,像汽车、电子工业等方面的发展,有目共睹。电影也一样,需要学习好莱坞的制片管理、剧本创作和宣发营销的经验。不必太担心美国电影,一定要敢于面对,而且要有一种学习的态度,包括让我们的从业人员提高素质。过去我们的电影请港台的制作团队,因为他们敬业,我们不如人家,但近几年内地年轻从业人员的进步非常大,现在也不比他们差了。
  需要政府多层面的支持
  覃宏 星美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
  好莱坞电影非常优秀,它的好看程度远超本土电影,国产片该怎么办?
  我们需要政府在很多层面的支持。有些事情是我们做不了的。比如盗版,这是让制片公司最头痛的问题。好莱坞大制作基本不怕盗版,而且他们的片子也不被盗版,恰恰是本土电影被盗版伤害最大。还有好莱坞电影档期的问题,直接对本土电影形成巨大冲击。此外还有一些市场和机制问题,比如版权交易在海外是长线生意,在国内现在是一锤子买卖,这需要改进⋯⋯
  导演的挑战
  先从自身找毛病
  管虎 内地导演
  《杀生》没有赚回钱,对我个人而言事小,但问题是怎样继续往下走?现在我也会自我安慰——不是什么你死我活的事儿。如果这段时间坚持住了,进而所谓大片成为一种常态,反而就会出现一些空间,能让我们做自己喜欢的电影的空间。
  我一直觉得对我们这些已经不算年轻的导演而言,最大问题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的电影还是有很多问题,抱怨不得,得从自己身上找毛病。我同意娄烨说的:首先把自己变单纯一点,根上还是自己的事。
  把娱乐和人性探讨自然融合
  乌尔善 内地新人导演
  我非常明确,要做类型片,要做有作者风格的类型电影。每次去电影院,看见排片表上全是美国片,我接受不了,我希望都上中国电影,而且排满。
  我现在的项目都在主流类型里,希望我们能够运用自己的长处,比如民族的文化和对本土观众喜好的了解。当然电影形态也要有所创新,我们对电影本身还是有要求的,希望每部电影,在电影本体上都要有所突破和创新。另外还有一些很文艺的需求,希望电影能够容纳一些人性的思考,把娱乐和人性探讨自然融合在一部电影里,这是我的理想。现阶段好莱坞电影增加对中国电影来说是一件好事,它促使我们必须变得更强,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们也应该从好莱坞电影里学到一些东西。
  用“制作”去抵抗
  陆川 内地导演
  导演情怀其实是个借口,每个电影都有情怀,但在市场上不能用情怀去抵抗好莱坞,只能用制作抵抗。我一直在看国外影片,也看了国内兄弟导演在四五月份上的影片,我们确实不是在用同一类电影去对抗,所以现在我不聊情怀了,只希望电影在制作上不丢脸。现在的导演要克服撒娇心态,要长大,因为你面对的是共同的对手。通过《王的盛宴》,我说会改变我创作的方法,我会用工业的方式做下一部电影,《王的盛宴》我还会剪,等到放映的一天故事会更漂亮更顺畅,而不是夹杂那么多想法。
  我们会改变,但我希望其他的东西也能有所改变。现在国产片这样,可以责备我们这些导演,但当我们想努力的时候,有没有给我们平等的空间?能不能让我们有和好莱坞正常竞争的机会?很多问题需要思考。我也在反省自己创作态度和方式
  明星的价值
  演员不可能自己提价
  黄晓明 内地电影明星
  有时一提起制片人,我就开玩笑说:其实制片人就是骗人的,总制片人就是总是骗人。中国电影处在比较混乱的时期,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我当制片人就是被“骗”过来的,当然我自己清楚这个电影并不是很大,导演也很好,所以明知道这个东西成功率很低,但我还是做了。
  关于演员片酬,我有一点自己的看法。就像老百姓到市场买菜一样,今天我的大蒜是5元,大家都一样,要是谁今天不想卖5元而卖10元,大家就都不买你的了。演员不可能自己提价,这个东西还是要看市场。
  能和明星密切合作很重要
  金依萌 内地青年导演
  我是明星制片的受益人,我的第一部商业片《非常完美》就是因为章子怡看到剧本很喜欢,决定投资一起做。当时我刚从美国回来,不认识任何人,一下子就有这个机会,所以到现在也很感谢子怡给我的机会。
  合作中信任和责任很重要,比如明星排档期和计划很难。如果对方是新人可以让他到片场一直等你,但和明星合作,要准确告诉他几点来几点拍,这是特别大的挑战,尤其如果一个电影里有几个大明星,对导演来说拍东西就要准确要快,而且要达到一定水准。我记得当时拍完《非常完美》去美国,蒂姆·罗宾斯看完片子很喜欢,问我:你的心得是什么,我说:是怎么样和明星合作,他说:那你就毕业了。因为在很多投资人心中,能和明星密切合作是很重要的基本功。
  “明星制片”让人担心
  文隽 香港资深导演、制片人
  内地电影正在向世界学习,也向香港学了很多东西,但也学了香港一样很不好的东西——经纪人制度。以前一个明星去现场就一个助手,现在很多明星有十几个助手在后面。我非常同意片酬是市场确定的这一说法,也理解明星片酬为什么高,但为什么有些演员明明去年只要100万,今年就要1000万?这其实也有投资人的因素,现在的电影市场太不健康,很多热钱进来骗人,大家都砸钱,明星和明星之间也要比所谓身价。明星制片人出现,就是因为当前市场不健康,他们觉得煤老板的钱我赚了,那有前途的导演就支持一下吧。比如晓明自降身价去拍《匹夫》,换一个角度就是投资人。《杀生》里三个影帝也基本不拿片酬。从这个角度出发,明星当制片人我是认可的,但如果明星都不好好当明星,所有环节都参与,就有点本末倒置了。刘德华当了几十年老板,基本都是赔的,最终通过《桃姐》才开花结果,所以现在我也有些担心所谓的明星制片人现象。
  新渠道
  未来,专业机构是微电影主力
  朱辉龙 优酷副总裁
  自制内容方面,现在网站主做,是因为传统制作公司不太了解网络语言,所以目前是各个网站自己在做,但这是暂时的。这类网站其实擅长的是做互联网而不是剧。只要专业机构对网络语言熟悉以后,他们就会成为真正的生产者。微电影的核心更多还是客户的需求,目前来说,也就是广告主和品牌的需求。自制内容表面上带来流量比较大,但其实它的流量占整个网站的比重还是比较小的,主要流量还是要靠购买的影视剧。
  尊重专业
  刘春 搜狐副总裁、搜狐视频CEO
  影视剧方面,目前互联网的自制更多是战略性尝试。当前各方存在一种新媒体焦虑,所有的传统媒体、制作机构都试图使自己新媒体化,都想有一块新媒体业务,因而产生了巨大泡沫。还有一个问题,互联网视频现在主要的引领模式还是广告,视频栏目较容易通过销售广告谋求回报,而微电影很难,包括网络剧。
  自制栏目也好,自制影视剧也罢,归根结底要尊重影像的一般规律。前不久我到YOUTUBE,记得他们之前曾豪情万丈宣布要做16个频道的自制节目,但这次我问他们的时候,都矢口否认,我猜一定是因为做得不好。互联网必须怀着虔诚的心,尊重专业。
  根本问题是合作心态
  龚宇 爱奇艺CEO
  举两部电影的例子,《人在途》和《唐山大地震》,两部电影的投资相差悬殊,但是在网站上的浏览数几乎差不多,这个例子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说到电影在新媒体上的商业模式,我的观点也许比较极端,那就是:电影在网上根本就不应该有免费模式。现在国内互联网视频的商业模式全是广告,而电影和电视剧,单位时间的成本电视剧要便宜很多,但电影里的广告单价不可能比电视剧贵上几倍,这样的情况下用电影吸引广告必死无疑——我干吗买贵很多倍、回报却更少的东西呢?
  付费,难点在哪里?盗版和支付方式固然是问题,但这其实是第二层次的问题。第一层次的难点还是电影制作业和新媒体行业能否齐心,先放下眼前利益,以在短期内建立统一、健康的商业模式。所以我觉得现在的根本问题是合作的心态。
  制片方“不让步”的原因
  于冬 博纳影业董事长兼CEO
  博纳影业当前的渠道核心还是影院。必须建立强大的前市场,才会有强大的后市场。新媒体渠道对一些以内容、剧情取胜的小成本电影,现在可能是惟一的救命稻草,这些电影在大银幕上跑不起来——《失恋33天》这样的片子真的是百年不遇。
  至于微电影,收费来源不存在,就是广告商给钱拍广告片,不能成为一个人文电影,和戛纳的短片比赛等都还不一样。
  至于和新媒体的版权合作,有时不是我们不想让步,而是只有对方付钱了他们才能更负责任。现在的盗播渠道太多,把版权卖给大的视频网站,买完之后他们一样要分销。只有花了大价钱的,他们才会替你管盗版的问题。如果不是版权买断又不保底的模式,压力就全转向制片方。
  文化电影与电影文化
  关键是“怎么做”
  张元 内地电影导演
  我一直坚持拍自己喜欢的电影,也有发行得很好的,例如《我爱你》。那时于冬的博纳刚刚成立,我们跑了差不多十几个城市,最后投资200多万元的片子卖了1400多万元的票房。国外也是一样,现在我们很多小片子在有些地方还在产生收益,包括纪录片——我以前拍的《疯狂英语》,投资很小,但卖到日本后在当地影院放了一年的时间,赚了很多钱。所以,做自己想拍的东西不见得一定没有市场,问题只是怎么做。
  要有多种空间
  江志强 香港安乐影业总裁
  我投电影从不要求每一部电影都要赚钱,电影一定是有赚有赔。我也相信不应该每天都拍商业电影,还是要有不同电影的生存空间。当然,商业电影很重要,因为观众喜欢看,但另类电影同样重要。就我的经验而言,可以拍艺术电影,但一定不要拍成本太高的。现在真正的问题其实只有盗版和非法下载,未来一定要解决。
  观众需要培养
  克里斯蒂安·热纳(Christian Jeune) 戛纳电影节业务总监
  我们应该做的是保护自己的电影,保护并非要自我封闭,而且要做到为观众带去多样化的观影感受。除了商业片,也要培养一部分非商业片观众——观众是需要培养的。必须帮助或规定影院,让他们去放映一些高质量的艺术电影。这不是说要和商业电影作对,而是培养观众。
  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并非泾渭分明,两者也要互相取长补短。就法国的电影体系来说,法国电影中心这个机构,会通过国家资助及电影票税的收入,来帮助电影制作、合拍、发行,以及资助电影院——得到资助的影院自然就必须播放一定的法国以及国外的艺术、实验影片。
  《一次别离》是非常聪明的电影
  阿米尔·纳得瑞 (Amir Naderi) 伊朗电影导演
  我有20多年的时间生活在伊朗,然后在纽约生活了18年,在拉斯维加斯生活了5年,在那边做了两部影片,之后又到了日本拍电影。在伊朗拍片,钱不是问题。伊朗的导演一般都不用担心资金,但他们会担心审查制度。所以很多电影人,包括我都去拍儿童的电影,但这并不是说我们都想拍孩子。《一次别离》是一个非常聪明的电影,剧本写得非常好,而且是基于我们的文化的。现在在伊朗大家对这个电影都很关注,尤其是新一代的电影人。不过,一开始影片是作为艺术电影发行的,随着放的影院越来越多,看的人越来越多,它就变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
  主题2国际竞合
  面对好莱坞
  集中精力发展本土市场
  安德鲁·摩根(Andre Morgan) 美国资深制片人
  作为过去20年都在中国工作的制片人,我觉得中国电影的未来非常光明,但目前处于十字路口。
  中国电影业没有很好地利用过去五年来积累的实力,培养出新的好导演和新明星。现在美国电影来了,我觉得没什么好怕的。现在美国一年能进来34部电影,但我做电影40年了,从来没见过美国在一年中能拍出34部好电影。两年内只要中国影人能拍出好电影,就可以把市场拿回来,关键在于能不能更好地支持电影人,支持发行公司,支持年轻导演,他们需要机会来做电影。
  另外,先把国际化放在一边吧,这种时候为什么不多关注本土市场?本土市场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许多城市影院还不够,IPTV、VOD等业务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我从2000年开始就在中国工作了,这些年我听很多人说了很多话,但看到的行动却非常少。很多人都说要支持中国电影业,但事实上年轻导演、编剧还有演员,他们现在的处境依然非常困难。
  真正影响或于明后年凸显
  于冬 博纳影业董事长兼CEO
  当前首先要守住国产片50%的半壁江山,再通过合拍片去抢夺进口片所占的那一半市场。和好莱坞合拍,理想状态是共同创作剧本、全球发行的英语电影。
  我们现在需要抵御34部进口大片。其实20部的时候,真正卖座的也就10部左右,另外10部,国产片是可以打败它们的。我们的本土电影还是很强的,问题只在于放开了市场限制,作为全球最优秀的电影制造商,好莱坞会根据中国市场的情况定制产品,而且他们的导演、明星等资源那么多,所以很有可能新增的14部好莱坞影片对市场的真正影响会在明后年凸显出来,到时中国电影的压力会加大。
  我觉得接下来的五年是中国电影公司最后的机会。按现有增速推算,到时我们的年票房估计能到350亿,相当于现在美国年票房的50%-60%,届时如果我们本土的电影公司能够崛起,出现我们的六大、八大,我们就会有更多机会。
  需要完整的产业链
  唐季礼 香港知名导演
  中国文化产业要想走出去,光有创意人才不够,需要一个完整的团队,需要完整的产业链,从剧本、融资、监制、导演、摄影,到编导、其他工作人员,包括后期制作、宣传、发行、产权保护,然后再开发后产品。
  这一系列问题对中国电影的发展而言都是新课题,也应该是努力的方向。我们的“梦基地”就是要建立一个中国文化产业的海军陆战队基地。影视产业各做各,往往会形成资源浪费,现在需要找一个地方把资源整合起来。我认为上海是最合适的地方,我也希望自己的梦想能够在上海实现。
  影院和国产电影唇齿相依
  高军 北京新影联副总经理、盛世华锐电影投资管理公司总经理
  中国的院线、影院和国产电影唇齿相依。合拍片可以做,因为好莱坞毕竟开始倾听中国的声音了,开始重视中国的文化了,但合拍片不能解决中国电影的全部问题。对于合拍片,我有一个小小的隐忧,就是合拍片为什么要做?实际上这是面对市场巨大压力,国产电影寻找的一种出路,也就是说当你不能改变世界的时候,可以试着改变自己,合拍片就是中国电影在改变自己的一个尝试。个人认为,不能让中国电影沦落到1993年韩国电影的境地。只占整体市场份额17%的时候,再唱国际歌,就为时已晚了。
  中国电影走出去
  真正的合拍
  任仲伦 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中国电影需不需要走向世界?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到了必然让世界认识我们,我们也必然认识世界的阶段。在这个过程当中,电影相对来讲是一个方便的载体。所以,即便今天我们不做这个事情,三五年以后也必须做。
  20年前中国电影对外交流主要是通过协拍,10年前我们开始了合拍,但这个合拍本质上也是协拍,也是国外的剧组和资金,由他们主导,我们投点资。今天,上影想做真正的合拍,这个探索有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探索本身是必然的。若干年以后,我期待中国电影和世界电影融合在一起,我们既为中国人拍电影,也可以为更多民族拍电影。我觉得好电影的根本在于人物和人物的命运,关键是投入一部影片的时候怎么让当下观众得到更多的认可。
  电影和直觉
  迈克·迈德沃(Mike Medavoy) 美国资深制片人、凤凰影业总裁
pJw7DRvVsUyzTdIalcIXgA==  其实美国电影在英国卖得就不如美国好,英国电影在美国或其他地方也不一定卖得好;另一方面,好电影就是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