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演滕华弢欲望不是个肮脏词汇

2012-12-29刘亚娟

综艺报 2012年14期

  2011年,滕华弢电影作品《失恋33天》成为国产电影的票房黑马,成功制造了“失恋”和“男闺蜜”话题。此前,滕华弢的电视剧作品《双面胶》《蜗居》《裸婚时代》,也均成为家庭伦理题材和话题制造的代表作。在其最新电视剧导演作品《浮沉》之后,滕华弢将结束电视剧导演的创作,转而专心导演电影。
  《综艺》:《浮沉》的创作困难,是指剧本改编阶段吗?
  滕华弢:是的,《浮沉》和我以前自己买的小说不太一样。它的核心价值观是我推崇的,但原文本不太容易被改编成电视剧。所以我和团队做了很多尝试,想了很多条线索,但是一直觉得不是很满意。直到《失恋33天》后,才落成了大致框架,再交到鲍鲸鲸手里,她也经历了一个比较痛苦的创作过程。
  《综艺》:现在的故事较之原著有何不同?
  滕华弢:剧本只保留了小说核心的东西——就是盛世下的欲望,其他的——包括人物关系都变了。原有内容中,国企七个亿的订单、国企改制和两家竞争关系的外企公司、一个外企女销售的成长过程是保留的内容;人物关系上,主要是感情线的变化,或者是人物情感的变化。因为原小说重点在描述商战和职场中白领怎么去做这个“单子”,人物情感线并不强。改编最花费精力的是将商战和职场中,人物的成长和其情感的变化写出来。
  《综艺》:如何理解“欲望”这个词?
  滕华弢:首先欲望不是个肮脏的词汇,而是一种动力,关键是如何去实现欲望,是不择手段还是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浮沉》讲的就是这两种人的不同,结尾的处理也是我这几年创作都市剧的一个阶段性结尾,提出了“慢一些行走,等等我们的灵魂”这样的反思和呼声。其实从《双面胶》《蜗居》开始到《裸婚时代》,我们一直在展现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在前进,在冲刺。但是在《浮沉》里,则提出了一个观点——慢下来。
  《综艺》:选择将张嘉译扮演的王贵林从小说中的男配角“晋升”到男一,并让他与白百何扮演的乔莉发生一段感情,是出于什么考虑?
  滕华弢:在小说里,我们发现王贵林虽然不是主角,但在第二部当中,他逐渐展现出来的那种气质是十分吸引人的。因为我和白百何和张嘉译老师都不是第一次合作了,在演员方面,我更倾向于按照剧本人物来选择自己熟悉的演员,这是我的个人习惯。包括矢野浩二和王耀庆的加入也是这样。
  《综艺》:过多的情感线,是否会削弱剧情本身的商战因素?
  滕华弢:不会的,可能是更深入吧。另外关于商战戏,其实我并没有将其定义为商战戏,我从来不做概念。我讲的是都市人的情感生活,他们可能是有不同的工作,怀揣着各自的梦想,情感终归是用来讲述这个社会的。
  《综艺》:你如何处理《浮沉》涉及的国企改制话题?
  滕华弢:国企改制这块不会有特别大的争议,这个戏是带有很强的正能量和主流价值观的戏。
  《综艺》:从目前曝光的片花看,整部剧偏电影风格,你怎么看待这部剧散发出来的气质?
  滕华弢:我不知道,也没有想太多。我只是按照戏的架构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我还是强调之前我的都市剧中所强调的东西,只是这次将重点放在了企业上,人物中有外企的高层、中层和底层员工,也有国企的各个阶层。对我而言,还是尽可能利用电视剧的长度来讲各个阶层人的生活。如果说对比的话,可能之前的戏更生活化一些。
  至于像电影的风格,我想至少在拍摄阶段我是没有要求我的团队按照电影的方式来拍电视剧的。我只是按照自己对影像的理解和要求来创作。这次的工作人员和电影都是一拨人,不分电视剧还是电影,我们会根据不同的故事来创作。
  《综艺》;此前你的作品多以家庭伦理剧见长,这次《浮沉》的创作有什么新体会?
  滕华弢:其实我自己是没做这样的分类的。我的想法是将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展现出来。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人的变化和冲突,会展现出很多不一样的侧面,是值得记录的。
  《综艺》:作为电视剧导演收官之作,《浮沉》对你来说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滕华弢:还是比较有意义的,算是展现出我们团队制作能力的一部电视剧。
  《综艺》:不再担任电视剧导演这一决定,是出于何种考虑?
  滕华弢:主要是觉得在电视剧和电影的两个节奏里跳,对个人精力和专注度会有影响,而且电视剧从题材和内容上看,似乎没有很多动力吸引我了。不能为了钱而拍,会懈怠。
  《综艺》:接下来的工作安排是怎样的?
  滕华弢:至少会有一部电影,可能还会有两部电视剧,但不是我来导演。
  《综艺》:你专心转战大银幕之后的第一部戏,是怎样的题材内容,是否会延续小成本爱情题材的道路?
  滕华弢:还是鲍鲸鲸的剧本,白百何的演出。至于成本,其实《失恋33天》也没有考虑过它是低成本影片,只不过这个故事就需要这样多的成本而已。新戏成本可能会略高,因为有一部分转场尼泊尔拍的内容。
  《综艺》:这之后会有哪些题材、内容方面的尝试?
  滕华弢:到时候再去看看有什么思考吧,我一直以来都不会给自己设定类型。
  我这几年的理想是把自2000年到现在的这段断代史做好。我个人觉得这段时间是特别有意思的,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们价值观的剧烈变化,产生了很多思想上的碰撞。在中国,关于价值观的碰撞很有可能三五年就发生一次。目前我还是想专心做好这个工作,希望过些年,大家再回过头去看这段时期的时候,能从我的戏里发现些什么。
  不过我觉得这一两年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碰撞”的速度在逐渐慢下来,所以我们在《浮沉》的结尾说“要慢些。”
  《综艺》:从作品受欢迎角度考虑,你有什么创作经验?
  滕华弢:其实就是按照创作的规律走,我也从来不抓观众的心理,而是将我想的东西尽可能淋漓尽致地让合适的演员帮我表达出来。我也一直强调,我想拍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应该花多少钱就花多少钱。我的电影应该不会去请一个热门的明星来出演。
  至于观众的喜爱,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都是需要共鸣的,大制作和大场面同电影本身是没有干系的,电影自诞生以来,就是跟观众情感产生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