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与慢的纠结
2012-12-29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2年12期
改革开放三十四年以来,中国以年均近10%的增长率,不断刷新着发展速度的奇迹。党的十六大之后十年,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国内局面和外部环境都变得更为复杂。高速增长仍在继续,但势头已有所减缓。近期,中央反复强调“稳中求进”,要求我们对发展速度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思考。
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协调,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没有速度,就无法锁定发展的目标;没有质量,再快的速度也失去了意义;而无论速度还是质量,最终都要体现在发展的实际成效上。然而,在完整的逻辑链条背后,“快”与“慢”的拿捏却显得越来越纠结:快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显著增大,慢了,经济增长指标又难以实现;快了,社会问题和矛盾集中凸显,慢了,就业率和社会稳定失去保障;快了,现代化进程中的漏洞和陷阱增多,慢了,城市化进程又难以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如何解开这些纠结,为科学发展的速度找到理想参照系?
在经济社会转型提升过程中,社会建设的短板需要补齐,发展成果要让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之间要更加协调、彼此促进,实现速度、质量与效益的有效融合。这种整体均衡发展虽然会使一维的直线型增速变“慢”,但更关键的质量与效益等核心元素却得到充实,是多维、多层次、多向度的“快”。
多元时代背景下,各类利益主体对发展速度有着不同的诉求,各种思想观点对快慢之辨有着不同的见解。从中微观视角看,各地方资源环境条件、区位优势、侧重领域和发展思路不同,也必然带来发展速度的多元化,后发地区仍然要以“快”字当头,而一些已经高度城市化的发达地区则不妨以速度上的“慢”,来争取整体格局提升上的“快”。
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在全球化愈趋深入,国际竞争合作更加复杂紧密的环境下,中国的发展战略、增速设计必然要考虑国际环境、外交形象与大国责任,增速微调也是在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大势的基础上深思熟虑的结果。中国的“快”不应引起他国的戒备和恐慌,中国的“慢”也不应挫伤境外投资者的信心,发展速度的调整应充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此外,“慢”是否就是绝对的不利?会出现哪些阵痛和代价?能否以此为契机,借势用力,化“慢”为“快”,强力推进经济与社会的转型嬗变与优化升级?发达国家在突破类似的发展瓶颈时,有哪些可取的指导思想与实践经验?作为年度“二十四个重大问题研究”之一,本期“快与慢的纠结”,我们约请了张占斌、朱启贵、钱津、姚先国、关信平、赵晓等专家学者,对快慢辩证关系进行梳理,以期引发学界的更多关注和探讨。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编辑部
从当下中国发展的快慢角度来看,经济发展速度需要适当减慢,以便于有更大的精力解决经济转型和社会利益矛盾的问题。而对重点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关则需要加快,以回应社会对新发展阶段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来推进改革的期待。
——张占斌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并不需要一个高于10%的增长率作为其执政合法性的基础,最为根本和重要的是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经济的快速增长既非人民满意的必要条件,也非充分条件。百姓的满意感和幸福感才是执政基础的充要条件。
——朱启贵
当前科学地分析任何中国现实经济问题,都离不开工业化腾飞这一时代大背景,都必须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进入工业化腾飞阶段之后的特殊性。从总体上讲,工业化腾飞中的稳中求进,应是求进而不是求退,是平稳快速增长而不是放慢放缓下来。
——钱 津
判断形势好坏,不能只看速度高低,而要看转型升级是否有实质性进展,是否在减速过程中孕育着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新因素、新活力。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都会淘汰一些落后企业、低端产业、过剩产能,对此不必惊慌失措。
——姚先国
真正的发展速度应该是财富的增加值(可以GDP增长率来衡量)与财富增加的质量和财富分配使用的效益加权后相乘得到。在质量和效益较高的情况下,即使名义财富增长率低一些,也能获得较高的实际发展速度。
——关信平
任何一种均衡状态都有其动态性、阶段性和相对性。从过去的“高增长”到当下的“稳增长”,实质上是从一种均衡状态转向另一种均衡状态。如何在“高增长低质量”与“低增长高质量”之间寻求平衡,是对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
——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