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沂蒙红嫂”张淑贞

2012-12-29薛杰徐兴春范为军

党建 2012年1期


  “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
  战火纷飞的年代,沂蒙山区有一群伟大的女性,她们送子送郎上前线,用乳汁救护八路军伤病员,舍弃亲骨肉,养育革命后代,用柔弱的肩膀与男人们共同撑起了战争的胜利,她们就是“沂蒙红嫂”。张淑贞就是“沂蒙红嫂”中的优秀代表。
  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东辛庄背靠蒙山支脉北大山,前依滔滔汶河水。70多年前,这里曾是山东抗日战争的中心。
  1939年夏,日寇来沂蒙山“扫荡”,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纵队首长徐向前、朱瑞率领部队来到这里。不久,大众日报社也搬迁至此。
  东辛庄三面环水,只有一面出路,有“兵家绝地”之说。鬼子虽然猖狂,却不敢随便进村。从那时起,张淑贞就和人民子弟兵结下了深厚情谊。
  由于张淑贞家是八路军的联络点,每天都有许多同志到她家来。同志们工作忙碌,经常来不及吃饭,他们一来,张淑贞第一件事就是给他们做饭吃。由于大家来的时间不一致,做饭就不分钟点了,最多的时候张淑贞一天要做7顿饭。
  1941年的一天,组织上把从敌人手里救下的一名伤员送到张淑贞家。这名伤员被敌人折磨得奄奄一息,浑身血肉模糊。张淑贞像喂孩子一样,把伤员轻轻揽在怀里,用左胳膊托着他的头,用火镰慢慢撬开他的牙齿,叫大妹妹于淑琴用汤匙将红糖水慢慢送进他嘴里,伤员终于睁开了眼睛。
  为了隐藏战场受伤的战士,张淑贞和家人在村东山上清理出两个山洞。这两个山洞后来发挥了很大作用。
  1941年秋天,日寇几乎每天都到这一带“扫荡”。八路军战士受轻伤的就直接去山洞疗伤,受重伤的就由张淑贞的丈夫送往柳洪峪野战医院。
  1942年10月的一天,风雨交加,气温急剧下降,八路军伤病员住在山洞里,穿着单衣,没饭吃,可敌人又没有撤退。
  张淑贞心急如焚。
  全家人一合计,决定让张淑贞去山洞给八路军送衣送饭。为防止鬼子发现,张淑贞把8件衣服穿在身上,带了些煎饼就上了山。到了山洞,她看见一位同志就脱一件衣服给他,再塞过去一张煎饼,到最后,身上只剩下一件贴身衣服,回到家时已被雨淋透了全身,得了一场重感冒,20多天后才得以康复。
  1939年,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搬到张淑贞家后,张淑贞看到部队机关的20多个孩子由于顾不上照料,一个个饿得精瘦。她向徐向前建议:“这样下去不行,得给孩子找个地方喂养。”徐向前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建议,安排她参与创办了地下托儿所。
  山村里穷,没有好东西滋补孩子,只能靠奶水。张淑贞就挨村挨户打听,谁家刚生了孩子,动员人家帮着喂养部队的孩子。经过努力,孩子们全被安排妥当,她自己也抚养了两个孩子。
  就这样,3年时间里,张淑贞有奶不舍得给自己孩子吃,只顾那些年龄小、体质差的孩子。她的两个孩子先后夭折,给部队抚养的孩子一个没有少,全都活了下来。
  1940年秋天,乡托儿所转移到张淑贞家。为了保护好这20多个孩子,张淑贞和家人在村后岭挖了一个大地瓜窖。后来,鬼子“扫荡”时,她们就把孩子藏在地瓜窖里。
  孩子们长大后,时刻不忘“沂蒙红嫂”们的养育之恩。有的来信,直接称呼“父母大人”,有的每年将抚养他们的亲人接到家里团聚,有的经常寄来东西……
  “我们出生在沂蒙,没有沂蒙母亲的养育呵护,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原工程兵副司令员胡奇才之子胡鲁克说。
  电视连续剧《沂蒙》播出后,张淑贞看了一遍又一遍,不停地念叨着当年老房客的名字,有时候对着还原的画面,陷入回忆中。
  采访中,张淑贞至今对一件往事难以忘怀。
  那是1941年11月,日寇纠集5万重兵对沂蒙山区进行“铁壁合围”式大“扫荡”。山东分局、纵队机关要从东辛庄一带转移。
  当时,八路军一纵队政委朱瑞的妻子陈若克已经怀孕8个多月了,可她还是决定跟随部队转移。
  万万没有想到,这竟是永别!陈若克撤退的时候,不幸落入敌人的手里。凶残的敌人杀害了陈若克和她在狱中生下的女儿。那年,陈若克才22岁。
  听到这个晴天霹雳,张淑贞大哭一场。陈若克在她家时,一个铺上睡觉,一起参加妇女会议,一起搞抗战宣传,俩人亲如姐妹。
  一天,组织上把陈若克母女的遗体秘密抬到东辛庄。张淑贞和家人当即卖掉一亩地买了棺木,流着泪把陈若克和女儿厚葬在自家菜园里。
  在以后的岁月里,张淑贞全家冒着生命危险,掩护了许多八路军伤病员和抗日干部。
  现在,张淑贞虽然年纪大了,却从不居功自傲,不仅没有向党组织提出过分的要求,还严格要求子女传承优良革命传统,自己更是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2011年春,沂南县遭遇百年不遇的旱情。北京军区和宁夏军区部队前来支援抗旱打井时,张淑贞和沂南县的新红嫂们自发地拿着鸡蛋、鞋垫多次到打井一线慰问官兵。
  2011年“八一”建军节,新兵入伍了,96岁的张淑贞在女儿的搀扶下,亲自到沂南县人民武装部送去了亲手缝制的鞋垫。
  为大力弘扬以“沂蒙红嫂”为代表的沂蒙精神,2005年8月16日,经中宣部批准,北京国家博物馆举行了沂蒙精神大型展览,短短10天时间共计18万人参观展览。
  200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参观展览后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把革命传统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对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加强沂蒙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使沂蒙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成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2005年8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参观展览后指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等一脉相承,都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2011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视察沂南看望张淑贞时指出,没有老区人民的英勇牺牲和无私奉献。就没有今天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事业,要弘扬红嫂精神、沂蒙精神,并把它传之下一代,以创先争优精神把我们的事业和各项工作干好。
  岁月悠悠,“沂蒙红嫂”的拥军情怀,宛如清清的沂河水奔流不息……
  (责任编辑: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