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位宣传部长的未了情

2012-12-29陈方

党建 2012年1期


  2011年6月13日,北京宣武医院。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吕旻永远闭上了那双疲倦的眼睛,年仅48岁。
  在郎溪,无数网民纷纷撰文回忆这位部长5年来的开创性工作——从为民间艺术“跳五猖”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各种文化协会成立,从人文大讲坛开讲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到20天,网民自发发帖近千条。所有回忆文字里,出现最多的词汇就是“难忘”。
  这是一位让郎溪人民记在心头的宣传部长。
  不干一点实事,对不起郎溪百姓
  吕旻妻子姚玉琴永远忘不了5月13日儿子打来的电话。
  那天,她正一如往常在家里忙碌着。吕旻出差乘坐的飞机刚刚抵达北京,打开手机,他还特地给儿子打了一个电话。
  突然,他一个踉跄栽倒在机舱走道,挣扎了几下,再也没能起来。飞机服务员询问良久,这个倒下的中年人身边既无朋友也无家人。无奈,他们只能从他的口袋里翻出手机,并拨通了通话记录中第一个号码。接电话的正是刚刚挂断电话不久的儿子。
  “急性胰腺炎:体温37度,血压140,腹压13-14,心律110多次。排尿3000-4000mm,肌酐300多,情况较好。”这是姚玉琴在吕旻刚住院时做的记录。
  情况是好的。她还记得前些天惊喜地从护士口中得知手术室里的吕旻很清醒,虽然无法动弹,却睁着眼睛四处张望。
  在望什么呢?姚玉琴懂得丈夫的心思——吕旻在病房对外面情况不了解,心里着急。
  她决定每天写信把外面的情况告诉他,请求护士读给他听。在信中,姚玉琴写道:“吕旻啊,你人缘真好。你一人生病,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大家都到医院看望你,你的同事和无数群众用各种方式关心你的病情,大家共同的心愿就是你能早日康复,尽快回到你热爱的工作岗位。”
  儿子也给爸爸写信:“爸爸,我爱您,我需要您!我需要您好好地健康地陪着我成长,等着我孝敬您。爸爸,我等您回家!”
  短短一个月内,吕旻就进行了3次手术。为减轻腹压,腹部切开达半月之久未缝合。为缓解呼吸困难,气管一直被切开,不能谈话。
  看着昔日神采奕奕的丈夫这般模样,姚玉琴既心疼,又有一丝埋怨。“吕旻工作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
  从2006年担任宣传部长起,吕旻就铆足了劲要把郎溪的宣传文化事业搞上去。
  郎溪县原文体局局长席启安记得,那时去广州出差,吕旻看到广州的文化广场搞得那么好,兴奋不已。那天晚上,广场上所有活动结束后,他还久久不愿离开。他说,自己在任期间,郎溪百姓也要有这样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而实际情况是,郎溪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文化队伍极其薄弱,群众性文化活动几乎空白。对文化事业现状,领导不满意,群众更不满意。突破口在哪里?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加快郎溪文化事业的发展?吕旻在思考。
  那年春节,一位老干部的电话,更加催生了吕旻对郎溪宣传文化建设的大胆探索。正月初三一大早,吕旻接到老干部苏子农的电话,苏老毫不客气地说:“怎么一个群众文化活动也没有,难道郎溪人就这样冷冷清清过大年吗?”
  放下电话,吕旻坐不住了。他决心把加快推进郎溪民间文化艺术的挖掘保护和传承以及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作为推进郎溪文化事业跨越式发展的两个突破口。
  郎溪县的传统民间艺术“跳五猖”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至今已流传1600多年。到2006年时,郎溪县仅有5名民间老艺人会跳,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状况。
  吕旻着急了。拖着病腿,他蹒跚行走在村里乡间,挨家挨户拜访老艺人,一起想办法,找出路。
  很快,在他的奔走下,“跳五猖”成功列入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梅渚镇也被文化部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乡”殊荣。郎溪首次打出了一个叫得响的文化品牌!
  郎溪县文化事业的新局面打开了,吕旻却病倒了。
  太忙太累,这是吕旻工作时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看上去神采奕奕的吕旻,其实身体一直都不好。每回出差,他随身带的两个大包里,有一包装的全是药。肠胃常年不适,他每天要吃30多粒药;腿疼得不能走路,上楼都困难。
  2011年4月的体检中,他查出血糖等9项指标严重超标,医生在体检单上打了大大的3个“!!!”,建议“立即赴南京住院治疗”。他悄悄把体检表放进抽屉,每天把所有的事忙完之后,一个人去县中医院输液,没请过一天病假。
  姚玉琴问:“那么累干啥?”吕旻答:“我这个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干一点实事,不干一点实事,对不起郎溪百姓。”
  其实,对于丈夫的工作,姚玉琴又何尝不支持?她记得,儿子得了哮喘,经常半夜发病,而他总是在加班,自己夜里背着儿子跑到医院挂急诊。她说这个家,从来役指望过吕旻,“我们前后搬过3次家,大到装修,小到换灯泡,我都是自己干。”
  “我们在一起的时间真是太少、太少了。”2007年,吕旻一家三口找了家旅行社,到杭州玩了两天,那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刻。让姚玉琴最为伤心的是,第一次来北京是旅行结婚,20年后,她第二次来北京,却是为了……
  一切为了群众的文化需要
  6月11日,吕旻盆腔引流管有出血,出现休克。医生找到姚玉琴,“准备后事吧。”姚玉琴难以接受,“好好的一个人,出差前还好好的,怎么一下就要没了?”
  前来看望的郎溪干部群众悲伤难抑。病房不允许进入,他们就来到吕旻病房外,哪怕只是站一站。
  是啊!在所有人眼中,吕旻永远是那个充满干劲的汉子。在吕旻办公室里,整整有两大箱的工作笔记。打开,每一页密密麻麻都是郎溪县宣传文化工作的安排。
  还有一个特别的盒子被他珍藏在办公桌抽屉里,那里面装着他2010年7月份参加中宣部第二期县委宣传部长培训班的结业证。
  一同参加培训班的同学还记得,吕旻结业时的发言是如何做好群众工作。担任宣传部长后,他讲得最多的就是一切为了群众的文化需要。
  他主持成立的摄影家协会、戏剧协会,成为群众参加人数最多的文化团体,极大丰富了郎溪人民的文化生活。
  有天晚上姚玉琴正和丈夫散步,吕旻突然说:“今晚戏剧协会有演出,是群众自排自演的节目,我得去看看。”姚玉琴不理解,“不能让一位副部长去?”“那可不行,我去了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支持!”
  为了让郎溪群众过上一个有文化味的春节,他主持筹办了烟花节、划早船、赏龙灯、猜灯谜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节目。资金不够,他就一个乡镇一个乡镇去寻求支持;活动保障难度大,他就直接搬到办公室,彻夜协调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保障群众安全。几年来,他从未在家吃上一顿团圆饭。
  为了让老百姓坐在家门口就能听到国内著名专家的演讲,吕曼花尽了心思,主持创办的郎溪人文大讲堂期期精彩。
  有一次,吕旻对妻子说,郎溪群众都爱看于丹讲的百家讲坛,一定要把于丹请到郎溪讲课。姚玉琴不信,说:“你吹牛!”2010年5月27日下午,于丹的“构建和谐心灵”果真在郎溪开讲。郎溪县城沸腾了!很多人都记得,在简陋的小礼堂,于丹的开场白就是:“这是我第一次到县城讲课。”
  为了满足群众的网络文化需求,吕旻上任不久,就着手建立“郎溪新闻网”和“今日郎溪论坛”。2009年,郎溪新闻网和今日郎溪论坛先后上线,他成了在线和网民互动沟通最多的官员。
  “今日郎溪论坛”版主“傲雪凌风”还记得自己有次和吕旻交流怎么办好论坛,中间去了趟卫生间,回来竞看到吕旻双手伏在办公桌上睡着了。“我看到他辛苦的样子,心中感到一丝丝的痛,我知道他为了让论坛早日上线累坏了。”
  为了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他留下的,郎溪人民一桩桩一件件都没有忘记。
  2006年,“郎溪之春”文艺节和“郎溪合唱节”先后创办;2008年,《宣城日报-今日郎溪》创刊,梅渚镇跻身“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行列;2009年,《聚焦县长热线》、《记者观察》开播;2011年“七一”前夕,倾注吕旻心血的8集纪实电视片《郎溪革命史》在全县热播。
  未竟的“文化郎溪”梦
  6月13日是吕旻生命的最后一天。这天,姚玉琴和丈夫的相见仅仅是在他做CT的那一会儿。
  轻轻将丈夫双手托在头后,姚玉琴含着眼泪说:“吕曼,我知道你是一个负责任的男人,我也相信你是一个意志坚强的男人,你一定会很快好起来,一定不会丢下我们母子。”,
  做完CT之后,饱受病魔摧残的吕旻进入了半休克状态……
  “悄悄地你走了,走得是那样匆忙,那样突然,没能给我留下一句话,一个字!”姚玉琴遗憾不已。
  可是,没有给家人留下一个字的吕旻却给郎溪宣传文化发展留下一幅广阔的蓝图。
  2010年,吕旻借助文化体制改革的东风,开始了建设“文化郎溪”的实践。
  当年5月,郎溪文广新局成立;6月局台分设完成;电影院、影剧院、电影公司转企改制;5个电影放映队活跃在郎溪的乡村、社区、学校;乡乡建成综合文化站、村村有农家书屋……郎溪的文化体制改革,受到了各方的充分肯定,被称为“改得最彻底、改得最到位,还解决了多年悬而未决的后遗症。”
  建设“文化郎溪”,正是吕旻最呕心沥血也是他未竟的事业。
  在他的办公桌上,未写完的信笺,是关于“文化郎溪”的构想。
  就在出差合肥之前的5月10日下午,他召开了一生中最后一次会议——郎溪文化座谈会。在这次会上,他还在为发展文化事业基础差、人才缺、投入少和氛围淡而忧心忡忡,并提出了要处理好文化建设的大小、远近、实虚、俗雅等九大关系。
  谁也没想到,他在座谈会上的讲话余音未散,斯人已逝;《中共郎溪县委、郎溪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化郎溪”建设的意见(草案)》还在案头,他却再也不能执笔添上一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