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发言人制度下的突发事件报道策略

2012-12-29刘爽李晓丹

中外企业家 2012年11期

摘要:突发事件报道是当前媒体报道中追求的主要“卖点”,传媒环境的变化也使越来越多的突发事件进入公众视线。在各级政府的“突发事件媒体应对”策略中,新闻发言人制度无疑是最为有效的一种。但是在新闻发言人制度下,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也遇到了一些困境。困境的消除有赖于新闻发言人制度本身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与此同时,媒体也应采取积极措施来减少其不利影响,为政府与公众真正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首先,新闻发言人首先要与记者成为“朋友”;其次,媒体应加强对新闻发布会的报道策划,学会识别新闻语言和宣传语言,警惕舆论传播中“先入为主”规律的作用,与新闻发言人进行有价值的“互动”;最后,媒体应采取“后发制人”的报道策略。

关键词:突发事件;新闻发言人;媒体报道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21-0168-02

一、引言

突发事件报道是当前媒体报道中追求的主要“卖点”,传媒环境的变化也使越来越多的突发事件进入公众视线。这样一种情形下,一门适用于各级政府的“专门学科”——“ 突发事件媒体应对”产生了,很多部门在处理突发事件的同时,还把一部分精力抽出来应对媒体。应对媒体的策略中,新闻发言人制度无疑是最为有效的一条,2003年非典事件后,我国开始大力借助新闻发言人制度与公众和媒体沟通,但凡重大突发事件的各种事态,均通过新闻发言人的口向外传播。这无疑使媒体的客观报道受到限制、处于被动。如何实现突发事件报道“最大化”,同时为政府与公众真正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成为当前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

二、新闻发言人制度下,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困境

1.新闻报道“一言堂”。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操作中往往追求多方面的统一,本应从不同角度进行的采访和报道,因为新闻发布会的出现,而发生某一问题只有一面说法的情况,这样的报道只能流于片面,无法保障公众知情权。

2.新闻报道“无声色”。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的第一时间就开始通过媒体引导舆论,但新闻发言人的“说话”往往带有倾向性,反映其所在机构的立场。如果媒体不加辨析,一味“跟风”,便会失去自己的声音与色彩,使得新闻报道带有相同的倾向,可能使新闻报道失去客观公正。

3.舆论监督“无力度”。新闻发言人注重“政府公关”和“企业公关”,使媒体舆论监督的困难有所增加。一些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时,一惯采取主导舆论、统一口径的形式,这样,记者想实现多方采访就很困难,深入调查更是无从下手。这样,媒体的监督作用就无从发挥。

4.互动机制“有限制”。目前的新闻发布中增加了许多新闻发言人与记者的互动环节,但互动中存在着种种限制,新闻发布单位从一开始就设定哪些媒体可以参加、记者有哪些问题可以提问,包括提问的时间都有限制,如笔者作为采访记者参加过的新闻发布会,竟把记者可以提问的问题写在纸上分发给记者。在这样的种种限制下,互动是徒有虚名的,如果媒体甘愿被限制,那么监督与引导舆论就无从谈起了。

困境的消除有赖于新闻发言人制度本身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但媒体也应采取积极措施来减少其不利影响,新闻传媒的积极应对也能促进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健康发展。这种应对既包括报道理念上的,也包括报道实务上的,而且贯穿新闻报道的全过程。

三、新闻发言人制度下的突发事件报道策略

1.记者与新闻发言人成为“朋友”。2004年由国家法官学院和荷兰驻华大使馆共同主办的“法院与媒体比较研究国际研讨会”上,德国慕尼黑地方法院院长吉尔,以他所在的巴伐利亚州为例,介绍了德国法院新闻发言人的职责和特点。在德国,法院的新闻发言人一般都是专职的,而媒体中做法院报道的记者也是不轻易更换的,这样,两者就会在长期的工作中建立良好的联系,甚至良好的个人关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高度信任的关系。在德国,一般在案件开庭前,开庭的时间和地点是不对外公布的,而出于报道前的沟通与采访的便利,法院的新闻发言人会提前通知记者,而记者是绝不会提前把信息刊登出去的。一旦发生记者提前报道的情况,新闻发言人会中止与这名记者的合作,更糟糕的是,这名记者将会离开媒体,因为“信誉不好”结束他的媒体工作生涯。我国媒体和新闻发言人可以从中找到可借鉴之处。笔者认为,记者积极与新闻发言人交往,对于媒体的采访报道是很有建设意义的。既有利于采访报道前期的准备,也有利于得到更多的信息和背景资料。记者应在保持自身独立性、遵循职业规范的前提下与新闻发言人互相尊重、友好交往。

2.媒体应加强对新闻发布会的报道策划。完成新闻报道,进行报道策划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国早已进入新闻策划时代的背景下,对新闻发布会的报道策划并不是难事。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如果没有得到正面回答将设定哪些追问,新闻发布会前,先从周围入手了解新闻发布会筹办部门的职能、新闻发言人的个人情况,这些都是很重要的着眼点,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采访局面。参加新闻发布会,提前到会场占据有利座位,或者穿上较为鲜艳的衣服,以引起注意争取提问机会。会后不急于离开,争取再次向新闻发言人提问的机会,或者现场搜集与会者的种种反应,独家新闻可能就发生在不经意的一瞬间。

3.学会识别新闻语言和宣传语言。新闻发言人发布新闻时,经常把他认为最重要的信息和观点,首先告诉记者。这是新闻发言人最希望媒体报道的东西,但这未必是受众最需要的。这就需要记者学会区分新闻发言人的新闻语言和宣传语言。新闻发言人传播的信息作为一种公共信息,其职能正在从宣传鼓动型向公共传播型转变。但是受传统观念和做法的影响,“宣传”依旧无处不在。“这是很了不起的先进典型材料,请大家宣传时参考。”类似的话语在这些新闻发布会中还有很多。现在的大多数新闻发言人越来越了解新闻传播规律,善于将宣传寓于新闻中,用新闻作为包装,来实现宣传的目的。从传播功能的角度看,是否为人民群众提供信息的安全保障,是鉴别一项传播是不是在履行新闻传播职能的最为关键的标准。在新闻发布会中识别“新闻”与“宣传”的真相,处理好“新闻”与“宣传”的关系,是记者的重要本领,也是媒体自身能否立足于公众视线的关键。

4.警惕舆论传播中“先入为主”规律的作用。人们在接受信息时总是相信第一次听说的情况,而对后来的说法容易产生怀疑。“先入为主”的信息往往会左右人们对事件的看法和判断,这当然也包括记者。这个规律源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洛钦斯1957年进行过的一个心理学实验。他设计了四篇不同的短文,分别描写一位名叫吉姆的人。第一篇文章整篇把吉姆描述成一个开朗而友好的人;第二篇文章前半段把吉姆描述得开朗友好,后半段则描述得孤僻而不友好;第三篇与第二篇相反,前半段说吉姆孤僻不友好,后半段却说他开朗友好;第四篇文章全篇将吉姆描述得孤僻而不友好。洛钦斯请四个组的被试者分别读这四篇文章,然后在一个量表上评估吉姆的为人到底友好不友好。结果洛钦斯发现各小组的人对吉姆的评价大都是最先读的那一段的描述。很明显,这里存在一个“先入为主”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首因效应”。这种现象其实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记者是职业化的新闻传播者,必须首先从观念上明白这种现象的存在,并自觉地避免其对自己职业行为的影响,清楚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发表的观点是其所代表组织的观点,记者本身应对信息作出自己的判断。其次,在新闻报道技术层面,也要通过采访发表多方观点而不仅仅是新闻发言人所述观点,保证新闻报道的公正平衡。

5.与新闻发言人进行有价值的“互动”。与新闻发言人的互动机会是不多的,在新闻发布会上的提问机会,可能只有一次,甚至没有,所以抓住一切机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记者最该把握的。问题的选择和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记者应有强烈的“社会公器”的角色意识和服务公众的价值理念,代表公众行使知情权和监督的权利。记者应该提问所在媒体的目标受众最关心、最需要、最感兴趣的问题。如香港凤凰卫视记者吴小莉1998年采访“两会”期间朱镕基总理的记者招待会,准备了9个问题。当被点名提问后,她提出了两个别人没有提过的问题:去年亚洲爆发金融危机,香港的危机也开始显现。现在香港经济回升,股市指数又创新高。请问香港如果出现困难,中央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帮助支持?人们称您为“经济沙皇”,您对此有何感想?第一个问题针对中央对香港可能采取的帮助措施,符合凤凰卫视总部所在地香港市民的需要,具有贴近性,又有实质性内容。而第二个问题则涉及朱镕基个人,两会期间的总理的记者招待会,既让公众了解政府总理对未来工作的规划和部署,也可以了解总理本人。吴小莉的这个问题相信会吊起大家的胃口,让每个人都会饶有兴味地等待回答。另外,这两个提问搭配得也恰到好处,一个相对严肃,一个相对活泼。受众最关心、最需要、最感兴趣的问题也就是记者最关心、最需要、最感兴趣的问题,这是新闻工作者应有的受众本位意识。

6.媒体应采取“后发制人”的报道策略。先发制人是常规,而在网络媒体发达和媒体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后发制人”也不失为一种策略。“后发制人”的关键在于报道的深度。深度报道关键在于使事件内涵深刻披露,以最大限度满足公众对信息的“详解”的期待。想以“后发制人”制胜的媒体要针对此类报道投入最精锐的报道队伍,从新颖的报道角度入手,以详尽的数字甚至图表,或是让事件当事人接受独家采访,以访谈的形式再现事件的现场,再加上权威部门对事件的认定和分析,“后发制人”的效果就会明显显现。齐齐哈尔日报社出版的《北国周末》曾推出了全市独家报道《除夕前夜,卜奎南大街飞车惊魂》,这是事件发生后一个月才推出的深度报道,报道推出的前一天,有关部门刚刚认定这起致3人受伤,6车被撞的事件是齐齐哈尔市第一起“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案件。在焦急等待案件定性的时间里,他们派出了最精锐的记者队伍,分三路对被撞行人、被撞车主、交警、检察官进行了采访,报道通过这三方的讲述,再现了案发当日的情景,特别是由交警部门认定、由美编绘制的案情还原图,更是让读者对案情一目了然,此报道一经推出,在全市引起强烈反响。值得一提的是,新闻记者在这次事件的采访中,给了有关部门强烈的刺激,发言人从不愿说、不敢说,到心甘情愿地说,历经了一个艰难的心理路程,笔者了解到,交警部门的发言人在看过报道后,表示“起初没有了解记者的报道意图,不应该层层设卡,总是推脱不说,其实报道的结果是很客观的,是有深度的,对本部门利益受损的担心是多余的,最大的感触就是在事件发生一个月之后,以这种得体的深度报道的形式,给了市民一个最得体的说法。

(责任编辑:陈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