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风清气正的根本转折
2012-12-29严昭柱
啄木鸟 2012年6期
姬妮的小说《国企班子》是写国企、也是写“官场”的。这选择了一个挑战。因为“官场小说”在时下已流行了一阵子,却越来越让读者倒胃口,越来越成为吞噬作家才华的黑洞。问题关键不在于对那种充满贪腐气息的官场文化和触目惊心的官场黑幕要不要揭露,而在于能不能对我们党的干部队伍有一个客观的整体的把握,既保持清醒头脑又满怀胜利信心,对那些消极腐败现象及其产生根源与现实危害加以分析和批判,鼓舞人们与之斗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可喜的是,《国企班子》的作者调动自己長期在国企生活的深入观察、真切体验和厚实积累,潜思巧构,匠心独运,奉献出这部作品,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国企及其干部队伍真实状况的窗户,为正在陷入颓势的这类题材的创作带来了新的起色。
作品一开篇,便爆出一个牵动G工程局(以下简称G局)上万职工人心的爆炸性新闻:该局局長陈長安被省纪委“带走”了。他出了什么事?这会给G局的工作带来怎样的影响?作品给出了这样一个重要悬念,但其情节的发展却避开陈長安个人的命运,按照另外两条相互交织的线索,描写G局如何进入后陈長安阶段。一条线索是常务副局長杜子平与党委副书记苏万里对局長宝座的竞争,另一条线索是党委书记房圭宜在陈長安出事后主持并推进全局工作。由于G局即将上市,使得局長位置的竞争和全局工作的有效开展,都更加严峻和紧迫。经过一场波澜起伏、触及人们灵魂的较量,杜子平辞职,苏万里调走,房圭宜书记、局長一肩挑,G局归于风清气正,踏上发展的新征程。
这部作品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对国企干部形象塑造的独特追求。副局長杜子平似乎就是一个“好色的人”,却“很有普世情怀,心地非常善良”,也“很有能力和魄力”。他“好色”,而且包养了情妇柳絮。这成为他与苏万里竞争时的一个致命软肋。他的心地还算善良,尽管他在竞争中也有“小动作”,但还有底线,不像苏万里那样不择手段;对于“幸福阁娱乐城”的风尘女子肖婕他也相当“绅士”,不仅当时待之以礼,事后还汇去款项帮助这位仅仅一面之缘的女大学生重新开启了生活航程。在工作方面,他自认为如果G局让他当局長,他也许会比陈長安干得更好些。
苏万里是另一类人。他工作能力也不弱,口才好,开会讲起话来不用讲稿,头头是道、滔滔不绝,在G局是个挺有煽动力和号召力的领导。但是,他被强烈的权力欲望所主宰。他出身农民家庭,在部队时偶然认识了長相平平却有高官父亲的乔英,和她结了婚。靠着老丈人,他顺利地转业进京、调进机关,后又经老丈人斡旋,提为G局党委副书记。后来房圭宜突然空降到G局担任党委书记,苏万里本来扶摇直上的仕途K线才开始停滞不前。现在,为了和杜子平竞争陈長安意外腾出的局長宝座,他机关算尽、不择手段,依靠老丈人在总公司上层活动,在重大项目竞标中布置心腹泄露G局底标以阻扰杜子平取得业绩,指使担任基建处副处長和项目長的侄子苏阳伟瞒报事故死人数目并利用网络把矛头引向杜子平,最终被调离领导岗位、另行分配工作。但他确非无能之辈,即便遭此挫折,仍在老丈人指导下调回总公司以图东山再起。
《国企班子》中的人物就是这样,不是单色的、雷同的,每个人物的经历和性格都相当独特,都是在生活中滚了一身泥土的活生生的“这一个”。通过一个个性格各异的鲜活人物及其相互关系所构成的整个形象体系,作品生动而深刻地描绘了国企G局及干部队伍的真实风貌和发展趋势。
作品没有粉饰现实,而是尖锐地揭露了G局在陈長安担任一把手时期腐败现象的无孔不入及严重危害。作品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没有把陈長安写成一个巨贪,也没有把陈長安案写成一个窝案,他被省纪委“带走”是因为在龙城东站改造工程招标中为了G局中标搞了行贿。他出事并不牵连G局其他干部,人们对他的行贿行为谈不上痛恨,反倒认为“从大处讲,也是为了企业”。写一个国企老总似乎没有个人的贪心,似乎是不得已而行贿,似乎是无奈地踏进了腐败的陷阱,作者的笔触就这样直指国企的生存环境,直指酿成国企腐败现象的社会温床。事实上,陈長安刚刚落马,杜子平为了以突出的业绩竞争局長宝座,在龙城环城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的竞标中,他又用了行贿这个“法宝”。
靠行贿竞标去谋生存、求发展,企业必然滋生不正之风,成为庸俗腐朽的贪腐文化肆虐之地。在陈長安多年担任一把手的G局,拉帮结伙、任人唯亲已成常态,以致G局已经全部陈長安化,各要害部门的中层领导,组织、人事、财会、监察等等,全是陈長安的人。上行下效,杜子平、苏万里也都在自己的职权范围恩威并用、结党营私,苏万里甚至把自己贪婪的侄子苏阳伟安排为基建处副处長和龙城国贸大楼项目長。G局的腐败现象就这样在内外因素的推动下滋生蔓延起来。另一方面,损公肥私司空见惯,违纪违规事件迭出,更有贪婪的苏阳伟在他负责的国贸大楼项目上搞层层转包、从中渔利,挥霍、挪用工程款,拖欠农民工工资,打伤维权农民工,已经令人发指。工程接近尾声时又突发脚手架坍塌事故,苏阳伟竟敢瞒报死亡人数,事发后,苏万里不仅知情不报、包庇侄子,还指使人利用网络把问责的矛头指向他的竞争对手杜子平。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揭露、控诉了腐败的严重危害。腐败不除,国企难兴!
与题材类似的其他作品相比,《国企班子》的可贵之处在于,作品并不止步于揭露腐败的危害,还进一步依据现实生活,从三个方面展现了国企反腐败的坚决斗争及前进步伐,令人欣慰和鼓舞。
首先,是从党性、人性上对腐败现象进行了价值观的批判,揭示了腐败在G局不得人心的客观真实。这里有农民工义正词严的抗议,痛陈苏阳伟的劣迹。
这里还有成昊对杜子平的鄙夷和程雪燕对苏万里的质问,体现着G局干部队伍的价值选择和人心向背。
其次,作品描写了反腐败斗争坚持不懈、节节胜利的前进步伐。局長陈長安被省纪委“带走”,这个惊人的消息很快传遍G局,也拉开了G局反腐败斗争的大幕。不过,这部作品却更多地把杜子平与苏万里对局長宝座的竞争推到了前台,而反腐败的斗争则不事张扬地坚定不移地进行着,这两位竞争者的退场恰恰都与反腐败斗争的胜利前进有关。
再次,作品精心塑造了以房圭宜、成昊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干部形象,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矛盾冲突中不断磨炼成熟,挑起了领导G局健康发展的重担。
杜子平和苏万里各施手段、你来我往地竞争着局長宝座,房圭宜则全副心思推动G局工作走上正轨、开拓进取。他公正地处理了京沪项目层层转包、国贸大楼工程突发事故瞒报死人数目等事件,说服了成昊接任京沪项目常务副指挥長,授予他在该项目的人事任免权。成昊则不辱使命,很快便使京沪项目施工趋于正常,并且很有成效,他的经验很快被京沪建设指挥部推广到了京沪项目施工全标段。诚如文中所说,“给了他一片天空,他就会飞翔。”
这是一部描写国企G局从贪腐肆虐向着风清气正进行根本转折的作品。它厚重浓郁的生活气息、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造就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让我们对国企反腐败斗争增添了新的认识、新的思索和必胜的信念。
责任編辑/张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