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
2012-12-29冯剑桥
摘 要: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对于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立足高等职业教育,在解读精品课程内涵的基础上,分析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问题的解决进行了探讨,旨在对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职;精品课程;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9-0143-02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经得到高等教育界的公认,逐渐认识到:精品课程建设已经成为高职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避免出现问题,若出现问题要及时找到应对措施,以便建设出具有职业特色的精品课程。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它的核心内涵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相应层次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前提,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适应职业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为目标,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和以科学管理体系为保障的课程体系。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因此,精品课程要充分体现现代高职教育思想,切实从提高学生技能为出发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按照基于工程过程的项目教学来达到应用技能人才的培养。通过精品课程建设的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树立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带动课程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精品课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的长期规划,存在功利行为。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它需要长期的积淀,甚至几代人的经验积累和努力,不可能短时间内完成,更不可能急功近利。有一些高职院校把实现精品课程“零的突破”作为学校的政治任务来抓,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毕其功于一役,影响院校的正常发展。有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临时搭建班子,突击组织“申请书”材料,参加精品课程的评选。这样的精品课程是做出来的,不是建出来的;是个人完成的,而非团队建成的;是短期突击的,非长期完善的。一门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经过千锤百炼,在长期建设过程中不断充实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真正成为“精品”。
2.重形式轻内涵,重申报轻建设。一些院校在建设初期,对照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进行分析,逐项对照指标要求,在形式上进行后续性补救和强化,把申报精品课程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忽略了精品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和深远意义,其结果是精品课程建设更注重包装,为申报而努力,偏离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由于功利意识太重,重申报过程和申报数量,使精品课程一旦获得立项,就不在持续投入和建设,不注重课程内涵的进一步提升,缺乏对最新研究成果和技能方法的补充,导致网站上信息陈旧,长时间没有更新,精品课程的示范和带动效应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释放,使它在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不十分明显。
3.没有深入的校企合作基础,职业特色不明显。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践教学所占比例逐渐增大,教—学—做一体化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趋势和特色,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没有实践教学,就没有高职教育。由于实践教学需要校内外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为支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是大部分院校达不到的标准。由于学校与企业在“工学结合”中价值取向不一致,教师的实践经验和研究能力所限,不能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造成校企合作不能深入,学生顶岗实习只是从事简单劳动,没有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使高职教育本身的特质难以彰显。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1.“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建设国家精品课程的核心内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质量好的师资队伍,同时要培养一批素质高,事业心强,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带头人。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精品课程建设必须坚持以教师为本,教师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教师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和师德风貌直接决定着课程的质量和水平。优秀的精品课程往往是由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支撑起来的,而科学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教学质量的保证。
2.改进教学方法,建设高质量的教材。精品课程特色要在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上下工夫,不论是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做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还是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均可以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加以凝练。要使新的教学方法得到实施,就要编写工学结合的教(下转150页)(上接143页)材,教材的形式要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学生思维,便于使用适合高职的教学方法。要围绕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需求,组织企业技术人员、行业专家和主讲教师参加教材的编写,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对教材更新与补充,提高教材的动态变化及适应能力,使教材成为能够反映现今的教学改革的成果。
3.建立深入的校企合作机制,进一步彰显精品课程特色。精品课程特色是其不同于其他课程的个性特征,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和提炼出来的做法和经验,是比较持久的、稳定的独特风格。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它的教学过程必须有岗位的技术环境做保证,学生技能的获得只有在实际的生产岗位上才能实现。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要与企业建立合作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发实训基地的潜力,以弥补学校自身资源和资金的不足,把课堂搬到企业,使企业为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实现课程知识与职业资格零差异,学生技能与岗位规范零差距,从而实现毕业于就业的零间隙。
4.加强精品课程教师的科学管理。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启动这项工程要有明确的行动目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要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定位建立相应的鼓励政策,调动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热情,确保课程建设的日益完善。
四、结语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国家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大量投入,就是要使更多的同类课程的资源共享,使学校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从而提升精品课程的辐射和示范作用。因此,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分析自身存在的优势特色和不足,同时还要充分理解国家对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导向,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叶明葱.浅谈中国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J].三峡高教研究,2010,(2):45-46.
[2] 冯剑桥.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J].继续教育研究,2012,(9):148-149.
[3] 孙燕.关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10,(3):50-51.
(责任编辑:王兰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