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思考
2012-12-29许秀萍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就其资产管理工作做出了重大的调整,力求在加强资产管理的基础上,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规范化发展。但是在实践中,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是已发现的,并且是一再强调需要进行改善和管理的,而有些却是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发展而出现的新问题,需要单位管理者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发展中的问题,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对问题加以解决。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思考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9-0078-01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现状
由于现阶段我国资产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资产信息渠道不畅通、管理主体缺位等因素,一直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配置、处置和收益管理没有一整套规范化的程序和措施,各单位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各自使用不同的管理方法,还没有形成对资产的配置、使用、调剂、处置、报废一体化管理,因此造成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动态管理与配置管理脱节。加上我国行政事业机构经过多次改革和调整,资产变动后未及时办理相关变更手续,造成许多资产权属不明和账外资产等问题。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目前,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管理的意识较淡薄,甚至有的部门和单位没有设立或明确专门机构、专职人员负责资产管理工作。长期以来,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投入大部分为财政拨款,使不少单位对资产的使用和管理缺乏责任感,一般只重视经费的争取和使用,而忽视财产的合理配置,一方面不断向财政申请增加投入,投资兴建或购置资产,而且标准越来越高,对一些尚能使用的资产提前更新,使原有资产处于闲置状态;另一方面对已购的资产管理不到位,较长时间不清查、不盘点,导致家底不清、账实不符,不仅容易造成资产流失,也使财政监管部门不能真实掌握资产存量的情况,增加了监督管理的难度。
2.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机制不完善
资产形成和配置过程中的管理和约束机制不健全,导致人为因素过多,没有形成透明、规范、高效的政府采购制度。资产使用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造成管理滞后、浪费严重。资产处置缺乏规范的处置程序和监管措施,致使随意处置、随意核销的情况屡禁不止,资产流失、资产浪费的问题较为普遍。现行的会计制度漏洞较多,亟待完善。监管制度不完善,约束力度不足,尚未形成高效的管理体系和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既难以及时的发现问题,也难以有效地查处违规违纪。
3.行政事业单位监督机制不健全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属于非经营性资产,不能直接投入到生产经营过程中去创造经济效益,地方政府与单位在思想上的轻视,导致这部分资产在利用与管理上出现漏洞,而行政事业单位监督机制同样不健全。目前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监督部门很多,有国资部门、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审计部门等,他们都有对资产监督的责任,但由于旧体制下形成的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的影响很深,惯性很强,导致政出多门,各行其是,形成大家都管又都不管的状况。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对策
1.加强资产管理意识,确保账实相符
对资产管理单位的主要领导为全面责任人、分管领导责任人、使用部门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的三级管理责任制。明确有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并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作为组织部门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促使各单位“一把手”充分认识到管好用好国有资产的重要性,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固定资产购建、保管、使用、维护和盘存等制度。
2.规范管理程序、完善规章制度
要从整体上明晰并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目标,侧重资产使用效益。着眼长远、把握重点,狠抓多层面、多形式的资产商业化运营。完善制度是管理资产的客观要求,也是管好资产的基本要求,鉴于当前实际,及时制定出台单位具体资产管理办法,明确资产配置标准、资产处置程序。制定资产定期清查和不定期的抽查制度,严格履行资产购置审批手续和资产报废、转让、出售等处置的报批程序。
3.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完善监督机制
资产管理部门要把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真实完整和保值增值作为监督的重点,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强化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资产管理的内控制度,资产的采购和出入库应有不同的人来担任。同时,要组织专门人员对资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
参考文献:
[1] 李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思考[J].管理创新,2007,(6).
[2] 王燕梅.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设[J].北京社会科学,2009,(2).
[3] 王静,王环.加强事业单位财产管理的思考[J].中国工会财会杂志社,2007,(2).
(责任编辑: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