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事业单位如何强化专项资金管理
2012-12-29苏碧桑
摘 要:财政部门通常会为了某一专项工作的进行拨发给下属单位一定的专款,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着该项目的完成质量,关系着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当前,虽然我国的专项资金管理体制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鉴于此,针对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论述新时期事业单位强化专项资金管理的对策,以期进一步促进经济建设,改善地方的生产生活条件,进而加强政权建设,维护社会稳定。
关键词: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9-0077-02
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是政府财政部门拨发给下级部门的,用于完成专项工程的资金。专项资金源于上级单位和行政部门,用于进行专项工作,而且需要单独核算。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不仅包含了国民经济的许多方面,而且资金规模巨大,使用效果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因此,强化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管理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改善地方的生产生活条件,进而加强政权建设,维护社会稳定。
一、新时期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困难与问题
(一)专项资金申报不符合要求
专项资金的申请和预算是专项资金管理的基础。当前,有一些事业单位对专项资金的申报不重视,专项资金的立项、论证、研究等工作没有严格落实,导致预算编制工作的前期准备不够充分,内容随意性、主观性大。
(二)预算编制与执行存有偏差
第一,前期经费使用挤占了经常性经费;第二,资金到位需要一定的时间,项目不能按时完工,项目决算结转有一定的困难;第三,单位的自筹资金调入专项资金,进行核算时缺乏相应的手续;第四,款项到位以后,实际项目发生变更,资金移向其他工程项目;第五,项目前期投入和后期管理相脱节。
(三)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不明晰
挪用专项资金的情况屡见不鲜,主要表现形式有:事业经费超支期末红字挂账,挤占了专项资金;以发展事业为由,获取上级专项拨款,用于弥补正常经费不足。另外,在专项资金的使用过程中,相关规定并没有明确规定哪些开支能够从专款中列支,只是原则性的概述。实际情况往往相对比较复杂,只靠财务管理人员的个人理解进行相关的审核,这样的理解势必会存有偏差,一些出现单位扩大专项资金支出范围的情况时有发生,无形中造成了资金的浪费。
(四)专项资金结余处理没有时效性
专项资金在项目完成以后,往往会节约一部分资金。当前,对于专项资金结余的处理不及时的单位有很多,时间长了往往导致单位专项结余资金不断增加。而专项资金的结余虽然是单位存款的重要部分,但是不能够进行日常支出,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应。
二、新时期事业单位强化专项资金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管理体制
在进行专项资金管理体制的建立健全时,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首先要建立并完善资金的导向机制,事业单位在进行专项资金的预算时,要对自身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而且要高度理解上级部门在设立项目时的意图,申报计划一定要符合实际,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同时,要选择对单位发展最有利的项目,以求实现资金的高效使用。
其次,要充分利用奖惩机制的激励作用,积极鼓励用款单位科学合理的使用资金,而且对于一些节约专项资金、资金使用效率高的单位,政府要给予一定的奖励,而对于那些挪用资金、资金使用效率低的单位,政府要给予严厉的惩罚。通过趋利避害的管理办法,势必会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保证预算工作的可行性,进而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三,加强对资金预算管理机制的建立。预算管理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事业单位单位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进而全方位地调动各个员工的施工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财政资金效益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事业单位要建立一套科学的预算体系,加大对预算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全方位地提高财务预算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进而为预算工作的科学合理性奠定基础。
(二)建立健全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绩效评价机制、跟踪机制。
建立一个由中立地位的专家组成的评审机构,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订立不同的切实可操作的评价指标,对各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地运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评价。
事前评价,对专项资金使用的必要性也就是这些资金产生的财务、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效益进行的全面和系统的分析,促进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优化资金结构。
事中评价主要是分析研究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保证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事后评价通过审查和评价项目支出成果是否(下转80页)(上接77页)符合目标要求,作为以后年度专项资金审批的依据。对专项工作完成好的单位,建议将项目的结余资金留归该单位使用,对有贡献的个人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对项目完成不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单位,以后不安排项目,对玩忽职守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的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要想确保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就必须要完善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机制,通过事前、事中、事后评价,对提高专项资金预算科学性,规范专项资金使用,强化监督管理起到积极的作用,绩效评价机制能够有效调动资金使用部门的节约资金的积极性。当前,建立健全专项资金使用的跟踪机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跟踪机制能够是上级单位清楚了解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为专款专用的落实提供有效的保障。而且,建立健全跟踪机制还能够促进资金使用单位充分了解资金的使用情况,时刻与预算作对比,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假如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与最初的资金预算发生了偏离,那么专项资金的使用单位一定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科学合理的战略调整,其实保障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加大项目申报审查的力度
在进行项目申报时,首先上级单位,或者行政部门要将项目申报的程序规范化,对申报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调查,杜绝下级单位任意申报,浪费专项资金的现象发生。其次,下级单位要能够实事求是的申报项目,切勿出现盲目性,要量力而行,一定要避免将项目申请下来以后,才发现工程项目无法施工,或者不能够按时完成的现象,严重影响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加大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力度
对于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管理要加强制度的约束,充分发挥《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强制性作用。事业单位要根据专项资金的使用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资金的使用范围、标准,严把专项资金使用关,确保专款专用,避免单位暂时性的挪用资金或者违约使用专项资金。同时,还要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从源头上遏制公款挪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五)加强专项资金的审计
专项资金的审计也是事业单位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的重要措施,在进行专项资金的审计时,要将资金的实际使用和结余视为审计工作的重点。事业单位要在保证资金管理的真实有效的基础上,对资金使用的合法性进行全面的审计,同时要将资金的流向视为审计工作的重点,切实关注专项资金的使用、项目的实施,以及项目投产的经济效益等环节,要对专项资金使用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解剖,一定要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的高效使用,进而保证投资项目的完成质量,提高事业单位的信誉形象。
三、总结
当前,我国的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体制正在经历着有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在这样的形势下,进行专项资金的强化管理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科学有效的资金管理不仅能够抑制腐败,而且能够保证资金的及时到位,为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保障。因此,新时期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管理对于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和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事业单位的职能发挥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叶兆坤.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探析[J].经济生活文摘(下半月),2011,(10).
[2] 施慧.事业专项资金管理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2).
[3] 王秀芝.浅谈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J].劳动保障世界,2011,(6).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