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兴亡与水资源规划得失

2012-12-29姜光辉

中外企业家 2012年10期

2006年美国《生活科学》评出世界十大古都:古罗马、雅典、君士坦丁堡、古巴比伦、库斯科、墨西哥特诺奇蒂特兰 、古埃及都城底比斯、大津巴布韦、西安和伊利诺斯州霍基亚。现在有些古都依然焕发勃勃生机,但是多数古都已经成为废墟。在历史上曾经辉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它们兴亡、衰败的原因很多,比如战争、瘟疫、政治等,不过自然环境的巨变也是导致古都变废都的重要原因。

世界消失的十大古城有:约旦古城佩特拉、墨西哥玛雅古城奇琴尼扎、土耳其的德林古优地下城、秘鲁马丘比丘古城、柬埔寨的吴哥古城、突尼斯的迦太基古城、意大利古城庞培、古埃及城市孟斐斯、墨西哥特奥蒂瓦坎古城、孟加拉的巴格尔哈特清真寺。它们消失的原因既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在自然因素中,水灾和旱灾占有重要地位。

一、城市规划忽视水资源导致一些历史名城消亡

城市 (city)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一般而言,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城市的行政管辖功能可能涉及较其本身更广泛的区域,其中有居民区、街道、医院、学校、写字楼、商场、广场、公园等公设设施。 大都市(metropolis),也叫大都会,它的准确定义尚未达成。这个术语通常指特大城市。市区人口达不到百万一般不叫大都市。大城市群的核心区才是大都市,其他部分则不是。大都市通常是一个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也是该区域的或国际交通、交往枢纽。

古代城市可以具有几万人到几十万人口。这些人口每天吃喝洗漱要消耗多少水,他们养的动物、家畜需要多少水,他们务农经商需要多少水、城市水运有多么方便。离开生命之水,居民难以生息,城市生命难以继续。

1.干旱沙化导致楼兰毁灭

1901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发现了罗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风沙掩埋的古城。这就是古今闻名的楼兰古城。古城呈正方形,边长在330米左右,几乎全部为流沙所掩埋。城墙用黏土与红柳条相间夯筑。据考古学家证实:塔里木河盆地人类活动已有一万年以上的历史,楼兰王国就是其一。楼兰消失的时间都在公元415年,所有的遗址都在距今人类生活地50~200公里的茫茫沙漠中。有古运河从西北至东南斜贯全城。直至今日,尽管有众多学者细心研究,但楼兰古城的兴衰与消失的主因,还是个大谜团。公元4世纪前后,楼兰国突然销声匿迹。据《水经注》记载,东汉以后,当时由于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导致楼兰缺水。索勒率兵1 000人来到楼兰,又召集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士3 000人,从注滨河引水注入楼兰,暂时缓解了楼兰缺水困境。此之后,尽管楼兰人拼命疏浚河道,可楼兰古城最终还是因断水而废弃了。 据说楼兰的毁灭是楼兰人盲目滥砍乱伐致使水土流失,风沙侵袭,河流改道,气候反常,水分减少,最后造成王国的必然消亡。

2.干旱使得昔日辉煌的交河古城灰飞烟灭

交河城附近的河沟称亚尔乃孜河沟,其上源是始自天山支脉的博格达山的塔尔朗河,穿山口注入艾丁湖。亚尔乃孜沟流经交河地区时因地形地貌分为四条支流,称为四道沟。它把这里的地貌分割成若干块相邻的台地。现在的交河故城所在台地为干枯的孤岛,台地四周的断崖高达二三十米,人类早已无法生存。有人认为这种自然形成的天然屏障,自古就有,正是它满足了汉代车师国的军事要求,“在汉代以前,西域小国林立,兵戈不断,而姑师当时不过弹丸小国,国弱势微,要想寻得一席之地,只得凭借险阻,以挡强敌,故选择了一个‘有可守之险,而无富足之源’的地方来筑城。”

交河城的基本布局形成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5世纪中叶的车师王国时期。高昌国和唐西州时期,交河城有了一定发展;到了回鹘高昌时期,交河城开始衰落,蒙元时期基本废弃。交河城的废弃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这里环境的沧桑巨变。

交河城的废弃是一个历史过程,从考古材料看,这个过程起码开始于高昌回鹘时期。在交河城衰亡的过程中,虽然政治的、军事的、宗教等诸多要素发生作用,但最根本的因素是交河城所在台地水文环境的沧桑巨变,环境恶化是交河城废弃的根本原因。自然环境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和载体。一个城市在历史中多次因为战争及其他原因被夷为平地,只要其环境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发展,人们会继续选择这里作为自己的家乡,它会很快重新发展起来。但是,自然环境的恶化致使城市和居所的衰废成为不可逆转。因自然环境的恶化使得城市沦为荒漠的例子在新疆历史上不用枚举。

在较长的历史时期自然条件很好,交河城所在台地是一处两河沟交汇的河心绿岛,由于两侧河水的不断冲切,河床下沉,台地上升,交河台地变得寸草不生,成为荒岛,人类已无法在其上生存,终被废弃。

二、 被水淹没的世界古城

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既是人类的救星,也是人类的灾星。古今中外历史上,大水了淹死龙王庙的悲剧层出不穷。古代学者、官员由于对地理、环境、水利、物理等科学知之甚少,在城市规划中顾此失彼。为了亲水、近水、靠水,往往把城市滨海、滨河、滨湖而建,在取水、排水、水运等方便之外,忘记了十年一遇、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滔天大浪、排山倒海的洪灾、一泻千里的泥石流等。于是乎,许多历史古城先后被水毁坏、被水活埋。

1.黄河泥沙无情淹没五代古城

用一句话来概括开封城千百年来的兴衰,那就是:成也黄河,败也黄河。长期在开封从事考古研究的研究员丘刚说:“纵观开封城3000年的发展史,其数度衰沉都与一个‘河’字脱不了关系。”

开封作为城市,历史上第一个辉煌时期当属战国时代魏都大梁城。当时的魏惠王之所以第一个选中开封建都,与该地区距黄河、济水不远,水道四达不无关系。他迁都大梁不久,就组织大批人力在附近开凿了一条人工运河,即历史上有名的鸿沟。然而,也正是由于这条鸿沟,导致了大梁城被毁。

在秦统一六国的战争中,两国曾在大梁城下展开过一场激战。由于久攻不下,秦兵就经黄河引鸿沟水灌大梁,水围3个月后繁盛一时的大梁城遂化为一片废墟。这也是开封第一次因水患而遭到的“灭顶之灾”。

从鸿沟演变而来的汴河,成为后来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开封发展史上最鼎盛时期的北宋王朝之所以定都于此,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也是一个“河”字,即汴河的缘故。这时的汴河已成为连接南北交通的一条大通道,从而给开封带来空前的繁荣。

“黄河泛滥两千载,淹没开封几座城”。这是在民间流传甚广的一个说法,有关专家纠正了开封地下“城摞城”现象。

北宋以前,黄河流经河南北部,由天津附近入海,距离开封数百里。它虽然不断决溢泛滥,但对开封并无直接影响。黄河真正开始威胁开封的安全,是在金代黄河向南大改道以后。此后的1000多年间,黄河决口300多次,其中大水进城的就有7次。史载,1305年黄河决口,把开封城淹没殆尽。1642年为退李自成农民军,明军掘黄河堤,“城从内皆巨浸,所见者钟鼓两楼、群藩殿脊、相国寺顶、周邸子城而已。”高大的开封城墙几近淤平,只露出城垛和女儿墙。大水过后,37万人仅存2万余人,开封城元气大伤。

黄河的一次次吞噬,加之风、沙、兵火侵扰,作为一代雄城的北宋东京城(故址)逐渐完全被泥沙掩埋,从地面上消失了。正是黄河的缘故,开封从国都衰落到省城,进而成为一个地区性城市,一步步走向衰落。

2.泗州城等周边九座古城镇被淮河掩埋

泗州城等周边九座古城镇,处于淮河、汴河交汇处的低洼之地,在宋代就筑有防洪大堤,再加上明代为保皇家的漕运和明祖陵的王气,又加筑一道防洪大堤。随着湖水上升,对泗州城及周边古城镇威胁更大,每到汛期,登城俯瞰,“四顾汪洋,城中生灵如坐井中。”原先地势还算高的明祖陵也在受到洪水的威胁的情况下,于四周筑堤以防洪。1608年夏,黄淮并涨,冲决归仁堤,洪水直入洪泽湖,湖水陡涨二三尺。已经岌岌可危的泗州城堤防终于溃决,城内霎时水深数丈,官民侨寓到堤上和盱眙,千年古城终于沉没。几乎同时,号称明代第一陵的明祖陵也沉入水底。包括环湖的古徐国所在的徐县古城,汉代已设立县的富陵县城、睢陵县城、n+LrSIIyl0b1mpERf7KmgA==朱元璋故里泗州城、古临淮镇、洪泽镇、安河镇、渎头镇、十八里河镇等九座古城镇相继沉入湖底。

三、结语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标志之一。可是古代、近代的许多城市或者因为过于靠近河海,或者过于远离河湖,必然造成旱涝,导致城市灭亡。当代城市规划中,一定要汲取历史惨痛教训,合理安置市区与水源距离,让水利利民而不是害民。

参考文献:

[1] 柳洪亮. 交河故城[A].新疆风物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

[2] 孟凡人. 交河故城形制布局特点研究[J].考古学报,2001.(4) .

[3] 将被大海淹没的城市威尼斯[N].人民日报,2009-09-12(8).

[4] 刘学堂. 论交河城的兴起、构筑特色、发展和废弃[J].边疆考古究,2004,(2).

作者简介: 姜光辉(1962-),男,陕西渭南人,副教授,从事写作与翻译教学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

(责任编辑:陈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