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国有企业融资的政策建议
2012-12-29杨世忠
一、国有企业的融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企业发展需要资金或资本,相应地也就产生融资的要求。融资是现代企业经营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融资不仅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资金,同时也导致不同的企业治理模式和治理效率。国有企业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的融资行为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融资不仅是国有企业持续发展的中心问题,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中之重。我国国有企业融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演变和发展,本身被打上了制度的烙印。计划经济色彩依然残留,例如在政企分开、经营机构转换、融资结构问题至今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国有企业融资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与我国国企产权不清晰、缺少约束机制、企业资本积累能力不强、内源融资严重不足等都有着直接关系。上述因素的出现直接导致国有企业在融资上差强人意。因此,在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以及金融行业改革之际,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企的实际情况,规范企业的融资行为,建立高效的国有企业融资结构与融资方式是我们亟须关注的课题之一。
二、完善国有企业融资的政策
1.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产权不清是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绊脚石,产权不清直接导致国有企业经营短期化,只注重效益不注重资本结构的合理性,融资行为缺乏理性。为此,我们要加强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划清产权,建立法人产权制度,承认法人所有权和投资者所有权,出资者不直接干预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改变产权模糊带来的融资行为不合理的现象,有利于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从而建立出资者权责有限化、企业行为市场化的现代国有企业。再就是完善破产、兼并机制。破产、兼并机制可以有效增强国有企业的风险意识,加强对企业的约束,如果国有企业赖账不还,就会面临破产清算以及被兼并的风险,于是增加了企业劳动资金的压力,使国有企业更加注重融资风险的控制,注重现金流、负债率等各项指标,从而使企业的融资行为更加理性。
2.硬化银行对企业的约束机制
相比于中小企业,国有企业更加容易从银行获得间接融资。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银行信贷将仍是国有企业重要的融资手段。然而当前国有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关系依然没有摆脱行政干预的色彩,银行与国企这种不规范的信贷关系,导致国有企业资金配置效率低下。因此,首先要强化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信贷关系的规范化,不进行行政干预,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来规范双方之间的信贷合同、资产抵押等关系,加强对风险资产的比例管理以及完善呆账准备金制度,从而形成真正的债权债务关系。对任何不合理、不合规的信贷不予支持。其次,建立风险公担机制。银行和国有企业应该是利益共同体的关系,银行按照经营绩效、发展潜力、信用记录等来决定是否放贷,银行应该主动参与企业的资信经营评估,建立贷款企业的信用档案;企业也应该为银行提供真实信息。
3.加强债券市场改革
债券融资是国有企业从资本市场上融资的重要手段,国有企业要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改善企业的融资结构,拓宽投资渠道,充分发挥债务融资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股票市场不景气的现实情形下,债券市场对国有企业发展的意义更加重大。国有企业进行债券融资需要注意的事项有:第一,加强监管,债券市场属于金融领域,对债券市场的监管应该按照市场规律来进行,传统的政府主导和政府干预模式应该退出,政府应该逐步放开对国有企业债券发行利率的限制,将其交予市场。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企业融资能力、诚信状况等自行决定利率,不同的利率水平将反映国有企业不同的风险溢价和流动性溢价,无论对于发行企业或者市场投资者都是利好的消息。第二,加强对中介机构的培育和管理。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需要多种中介机构,尤其是资信评估机构的积极参与。企业的信用是企业发行债券的基石,不断培育和完善我国的企业资信评估机构和企业信用的评价体系,可以使资信评估机构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客观、公正的投资决策依据,促进企业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第三,丰富企业债券品种结构,增加债券的流动性和可转换性,不断完善企业债券市场的结构体系。进行企业债券品种的创新,能为债券发行企业和投资者提供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
三、结语
总之,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与融资密切相关。目前国有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的出现,不仅反映了企业制度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反映了金融体制、法律制度等各项配套制度改革的滞后。对于改革者而言,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从多方面政策入手,切实改革现行的融资体制,才能有力地促进国有企业不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玉喜.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问题分析[J].商业研究,2008,(8).
[2] 贾伟.我国国有企业融资机制的变迁与发展[J].经济与管理,2009,(9).
作者简介:杨世忠(1974-),男,安徽太湖人,会计师,从事国有企业融资研究。
(安徽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责任编辑: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