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数据差异玄机
2012-12-29贺涛
财经 2012年6期
过去几个月内的频繁曝光,让PM2.5这一专业术语迅速被公众所熟悉,各地政府更是全力推动监测进程和治理规划。
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从1月21日开始,每小时公布一次位于西二环、三环之间的车公庄监测点的PM2.5浓度,尽管尚属研究性数据,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城区的空气质量。
按照环保部的时间表,2012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都将开展PM2.5新指标的监测。
然而,中国环保部门和美国大使馆分别监测的PM2.5数据,却出现了较大差异。围绕两套数据孰是孰非的争议一时沸沸扬扬,从去年底争执至今。《财经》记者调查发现,双方采取的检测方法不同是主因。
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下称环监总站)和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开展的研究表明,振荡天平法(北京应用)监测的结果较β射线法(美国使馆应用),PM2.5的值偏低15%-17%。这意味着,需要通过细致的比对实验,查明数据差距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才能确定适合中国环境特点的PM2.5监测仪器组合,从而使各地的监测数据有可比性,并在此基础上,编制监测技术规范。
首批开展PM2.5监测的城市已经箭在弦上,相应的监测技术规范却仍未确定,而完善的试验周期应历时一年以上,这使中国PM2.5监测发布,进入一个边研究、边立规、边发布的多头并进的慌乱时期。
两种监测仪
2月22日,北京遭遇了春节后的第一个阴霾天气。根据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的PM2.5研究型监测数据,截至当天13时的24小时均值为119微克/立方米,当天的空气质量状况属于“轻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