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阅读教学开启门窗
2012-12-29罗建芬
新课程·上旬 2012年5期
摘要: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阅读能力的培养放在了突出的地位,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十分重视,然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认为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不能急功近利,要为学生的终身阅读打好基础。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优化课堂设计,注意学生的心理流动趋向;大胆创新阅读教学方法,为学生开启有效阅读的门窗找到一把钥匙。
关键词:有效阅读;阅读习惯;课堂设计;学生心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的确在这多元化的社会,阅读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怎样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便是我们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笔者认为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不能急功近利,要为学生的终身阅读打好基础。夯实基础,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优化课堂设计,注意学生的心理流动趋向;大胆创新阅读教学方法,为学生开启有效阅读的门窗找到一把钥匙。
一、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当今语文教育界,许多中学语文教师讲读课文以“讲”代“读”,以“听”代“读”的现象比较严重。学生在对课文的阅读分析中形成了一种对教师依赖的习惯,教师带着他们阅读,便一讲就懂;可是如果拿一篇文章给学生自己阅读,他们便不知道怎样去读。对此,人们往往归因于学生阅读能力太差,所以,尽量加大阅读训练量。殊不知,这是因为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也是难以提高的。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长远的发展着想,首先应抓好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形成,将会使其享用终生。
笔者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课内、课外阅读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提出一些想法:
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阅读教学是封闭的,教师过分低估学生的阅读能力,认为学生文学修养和认识水平有限,不能理解作品。因此,千篇一律的条分缕析成了他们惯用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
新课程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彼此分享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样形成的阅读习惯才能使学生真正得到成长。
2.教给学生精读、略读等阅读方法
在阅读实践中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循序渐进地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意义重大。阅读的方法很多,重点训练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精读是培养阅读能力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进行规范的语言训练,要求学生逐章逐节、逐字逐句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要求从语言到内容都必须全面把握,深入理解文章。课堂教学中练习精读可以积累阅读经验,养成深入阅读的好习惯,掌握必备的知识和语言材料,为略读打下基础。而略读关键是把握全篇的大意,得其要领,学会快速地捕捉某些信息。精读和略读应兼容并蓄,都是学生最终应掌握的阅读方法。
二、优化教学设计,注意学生心理
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学生,并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观察学生的心理流动趋向。
教学设计是对教学实施的预想,教学设计因心理流向的可变性而产生设计的预制性与机变性。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学设计预制性与机变性的有效统一。既要精心设计,预制教学过程,又要随机调整,使之既适应学生现场的心理变化,又及时给这种心理流向以正确的引导,即以动态的标准去要求教学设计。
教师要不断协调教学人际关系,让学生在和谐人际关系中保证心理流向的畅活。师生关系是古今中外教育家非常重视的问题,新型师生关系应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这是教学中人们熟知而淡忘的老问题,更是时下语文教学日趋严重的新问题。因此,在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心理流通,教师应当在教学环节上创造让学生交流、沟通的氛围。优化教学设计,便是在教学中尽可能创造条件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愉快、自觉的心理沟通,缩短其心理距离,形成一个多向、网络式的心理流向渠道,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便能成为智能发展的“促进酶”。学生的思维活跃,心理流向便纳入了一个亢奋的轨道。
有效阅读教学必须为终身学习奠定稳固的基础。教师的基础目标应该是激发学生对阅读抱着正确的态度,使学生经常参与阅读活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之面向未来,是中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权曙明.阅读本质论.语文学习,1999(11).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