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体间性的德育课堂模式构建

2012-12-29姜明明

新课程·上旬 2012年5期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中职学校生源素质逐年下降的现实也日益凸显,不仅如此,德育课堂犹如鸡肋的尴尬地位和德育课教学成效低下的客观现实也让德育教师苦恼不堪。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德育课堂的实效性以及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呢?试图构建主体间性的教学模式以解决以上问题。
  关键词:主体间性;德育;建构
  主体间性的德育教学模式的提出,是主体间性哲学思想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也是对传统中职德育模式进行深刻反思的必然结果。首先,我们对主体间性的内涵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一、主体间性德育教学模式的界定
  1.主体间性的内涵
  主体间性理论产生于20世纪,是西方单一主体哲学盛极而衰的产物,是一种消解主客体对立和主体中心的新主体哲学。它否定了主客对立及个人主体性的哲学理论,并试图消解主客对立和主体中心的主体哲学。然而,不同的哲学家对主体间性的内涵又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义。
  现象学派创始人胡塞尔在《笛卡儿的沉思》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主体间性”这一哲学概念,在书中,胡塞尔明确指出主体间性是一种在各个主体之间存在的“共通性”或“共同性”,即“交互主体之间的可涉性”。他认为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自我”,这个世界就是由一个又一个“自我”组成的,主体间性就是这些“自我”之间的沟通,是一种思想认识上的“共同性”或“共通性”。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布伯,也对主体间性问题做了自己的研究。他认为主体间性是通过“对话”形成的“我—你”关系。“‘我’与‘你’相依共存,每个人皆可称述‘你’而仍为‘我’”。[1]
  此外,在马克思的学术研究中,也涉及了“主体间性”的问题(只是他并没有使用“主体间性”来表示)。在他看来,“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也就是说,任何人的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性,都是社会主体间的交往,都离不开主体间的互动,特别是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更是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
  通过对以上相关哲学家观点的总结与概括,本文认为主体间性就是要反思当代社会的危机,倡导主体间的平等交往,构建以平等对话、理解、交往、合作为特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中职德育课向学生传授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职业道德与法律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这些课程理论性较强,而我们的学生大多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多数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心,并且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足。而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所采用的单向传授与灌输的方式已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更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作出新的尝试,即突出遵循“主体间性”的德育课教学模式,以尽快弥补“灌输式”教学模式的不足。
  2.主体间性德育教学模式的界定
  主体间性德育课教学模式就是为了突破灌输式德育教育的局限性而提出来的,它应该一改过去那种教师是课堂主体,学生是教学客体的“主—客”体关系,而给德育课教学提出了一种新的范式,即德育课的教学应该是“主体—主体”的关系。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不再仅仅通过课堂去“教书育人”,而且也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受到学生的启发,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教学过程负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特权式”地位已不复存在。“这里没有谁在教,也没有自己教自己,只有从头至尾的相互的教。”[4]具体来说,就是改变过去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现象,而在教学过程中凸显平等与互动,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与坦诚的交流。当然,主体间性的德育课堂教学模式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并不是否定教师的权威,而是强调教师在德育课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导”的作用,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使学生成为德育课堂的主体,自觉地将德育要求转换为思想品质和行为,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过程。
  二、主体间性教学模式的建构
  1.树立学生主体观念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中指出:“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5]主体间性的德育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二者之间是一种良好的、民主的和平等的交往关系。整个课堂教育活动是在一种活泼、生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顺利进行,而不单单是教师单向的灌输。当然,要营造以上宽松的教学氛围,关键在于教师要彻底改变以往的“教师中心主义”的思想观念,要以一位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引导者的身份,一位讨论问题的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不是以师者的姿态,对学生耳提面命,只有这样才能不招致学生的反感,才能使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欣然地接受。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英国哲学家怀海特曾说,我们的德育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沦为一种单纯的道德说教。传统德育过程通常置学生的精神发展于不顾,强调工具理性而忽视学生的情感。这种工具理性把人作为征服世界的工具,而不问人自身的价值和目的,这样的德育培养出来的人就成了丧失终极关怀的“单向度的人”[6]。由此可见,简单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已经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的热情。
  (1)创设情境,学生主体参与教学
  主体间性的德育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