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问”激

2012-12-29严佩玉

新课程·上旬 2012年5期

  摘要:课堂提问是怎样的一种教学手段,它的作用是什么,在课堂上该提什么样的问题,在什么时候提问最有作用,这些方面对实施新课程标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激发兴趣;生生互动;层次;质疑;特殊
  课堂提问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让实践体现这一理念,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水乳交融,产生共鸣呢?这就是当前英语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创设情境,以“问”激趣
  陶行知先生说过:“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说“学”和“乐”是分不开的。学生课堂上潜能的发挥、智慧的生成需要师生、生生等方面的引导和激发,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感情,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从而促使课堂氛围活跃生动。
  “问”是深入的阶梯,是前进的桥梁,是觉悟的契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这些问题或书面呈现,或口头展开,或学生提出,或师生讨论,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生活。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思维展开了,课堂便充满了生机。
  二、因材施“问”,生生互动
  课堂提问成了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常用手法,从情境的创设、猜想、评价与交流,在课堂上一路追问下去,学生回答,最终解决问题,“这种方法看起来是学生自己在思考回答问题,表面上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实际是教师用自己的思路来代替学生的深入思考过程,给学生创设的探索空间太小了”。
  教育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利用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自己去发现新问题,学习探求知识的方法,品尝探究成功的喜悦,激发渴求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生生互动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面对全体学生,本着人人参与的宗旨,因人而异,因材施“问”,让学生人人有机会,个个有愿望来思考、回答。
  三、关注差生,分层提“问”
  学生的注意力、理解力、知识掌握度和对课程的兴趣程度不同,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有些具有创造性思想,而有些价值不大,这时就需要采用因人而异的“个性化点评”。因此,对班里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忽视他们,即使他们提出的问题很简单,也要表扬,因为有问题就意味着他们在思索,提问的质量允许有差异,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四、学会质疑,培养探索
  陶行知教育思想中非常重视“问”的学问。陶行知先生说过,“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好理,您不问它您怕它,它被问它怕您。您若愿意问问看,一问直须问到底。”在教学中只有学会质疑,培养探索,才会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从而真正地解决问题,达到预期的效果。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则必先有疑,教师要积极引导,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有时间思索,有信心回答,有意愿质疑,逐步培养学生“从有疑处见疑”到“无疑去见疑”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探索课堂提问这一门艺术。一节课中几个恰当的提问,达到了突破难点、强化重点的目的。由此可见,深入研究提问的特点,做到恰到好处的发问,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更有助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融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教育教学出版社.
  [3]林宗德.智力深刻性的训练.中国教育报.
  [4]李英.英语新课程教学设计.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 江苏省江阴市周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