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课堂从“无效”走向“有效”

2012-12-29王红

新课程·上旬 2012年5期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课堂教学氛围及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教学过程仍缺乏有效启动学生思维活动的方法和措施。如何让我们的课堂从“无效”走向“有效”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
  一、灵活处理新教材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基于此,教学中,在反复研究实验教材的基础上,笔者从五个方面对新教材进行了灵活处理,取得了最佳的使用效果。
  1.改变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把教师讲解的内容尽可能地变成适合学生探讨研究的素材。如,教材中的“用数学”尽量用画面呈现事物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渗透“问题解决”的思想。
  2.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提出真实、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身边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3.结合学生心理特点,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如在教学《位置》这一单元时,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刚入学的儿童方位知觉的水平不高,他们只能对“上、下、前、后”进行正确判断,对“左、右”则只能比较固定化地辨认,而且不够完善。一般7~9岁的儿童才能初步、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9~11岁儿童才能比较概括、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而我教的学生大多数年龄为6~7岁,因此,备课时,我们把教参规定的4课时改为5课时,并有针对性地分配了课时:“上、下”“前、后”1课时,“左、右”2课时,“位置”1课时,检测1课时。单元教学重点确定为:使学生在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性;使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难度,学生理解起来容易,掌握的效果也好。
  4.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如二年级(下册)在学完了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以后,为了使学生学得更为系统,我跳过了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先学习了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5.留出适当时间,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数学演讲活动和智力趣题交流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渗透数学史、数学欣赏等方面的内容。
  二、树立全新的备课观
  一堂课准备得如何,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益。在备课上,笔者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完全走进”教材。系统研究教材,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逻辑体系,更要“蹲下身来”,站在学生的高度,用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教学内容。首先要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了解前知基础和后继地位;研究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并制订出相应的教学目标。还要吃透教材,在初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的学科认知结构。到了这一步才算把握了教材,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寓繁于简,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要重视学生的经验。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教师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实质上是要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经验。
  3.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是一种宝贵而难得的间接资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与2af3c37bd1abe6aa70477d29c5cb35e9d9735a6769c32709406d57df450635ef挖掘。要想使学生获得成功,就要想办法将学生的兴趣与教学结合起来。
  如在教学《克与千克》内容时,我首先想到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都接触到了哪些质量单位?学生所接触的物品中以克作单位的多,还是以千克作单位的多?通过思考和在学生中进行调查,我认识到,1克的重量是很轻的,几乎感觉不到,学生缺乏丰富的生活感知,从克入手建立这一质量单位很困难,而1千克水果、1千克洗衣粉等在生活中却是几乎天天都能接触到的,于是,我重组教材,先学千克再学克,结果课堂教学非常成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构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基本框架
  有效教学的行为设计仅仅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行为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要以课堂教学为依托,进行实践验证,经过实践和研究,笔者构建出了“生命课堂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框架,大大降低了低效课堂的出现。这种课堂教学框架体现了课程的建构性和开放性,以主体性、导学性、探究性、层次性为原则,具体操作为“学案导学—激情互动—诱思探究—练习拓展—分层检测—总结评价”六大环节。
  四、探索新的评价系列
  1.构建“三维”的评价内容。小学生的评价内容,包括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学习过程的评价,并不等同于过程性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方面。它包括:学习情感、态度,合作、交流意识,学习方法、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过程等的评价。小学生更多的是对学习情感、态度的判断,而对于学习策略、解决方法的评价,则需要教师协同完成。为此,我们尝试从情感、学习态度以及学习结果和掌握知识的程度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三维”评价。
  2.构建富有实效的课堂评价。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良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课堂评价支撑起整个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体系。经过课堂教学的尝试,我从学生的“看”“听”“想”“说”“做”“合作”六个方面制订了详细的评价细则,并发给学生写有针对性评价语言的“表扬卡”。如,“听”方面分为两个层次:愿意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倾听别人发言,能有选择地接受,并能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针对第一层次的学生,我发给他们一张写有“倾听奖”的表扬卡,而对于第二层次的学生,我则在表扬卡上印上一个夸张“大耳朵”,并写上“听力大王奖”,认真地签上我的名字。这样,不同的学生我就可以从他们不同方面表现出来的优点给予恰当、及时的评价,让学生每一节课、每一天都能体验到“我在进步”的快乐。
  总之,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研究课堂的有效教学,应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有效教学。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我们只有客观地面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课堂教学。这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给予阳光、空气、雨露,更需要我们坚持去做,只要上路,我们就会遇到隆重的庆典。
  (作者单位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城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