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教生四“德(得)”

2012-12-29葛明星

新课程·上旬 2012年5期

  在现今的教育大环境中,职教专业的学生往往会被冠以“差生”“素质差”之类的英名。许多教育工作者也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另眼相看,我,在没有接触这些学生之前,也如大多数同仁一样,对他们抱有一种观望的态度。而经过两年的完整接触、相处,让我真正地有机会深入了解他们,也更了解了职业教育中的一些精要。概括起来,我称之为职教四“德(得)”,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之有“德”
  职教学生和其他同龄的学生一样,也有一颗青春萌动的心,在教育过程中,第一要素是让学生懂得什么“德”,又该如何“得”。学生经过初中的洗礼,特别是通过了以中考分数作为分层标准的选拔之后,心里会不自觉地定位自己为“差生”,特别是一些学生在初中阶段沾染了不良习气,所以需教师在新环境中加以引导,在教育中强化他们“道德”自省。我所带的班级是建筑工程与计算机应用管理专业,从入学开始的第一节班会开始,始终强调“感恩”,并通过数据计算父母的辛劳,告诉学生自己在学校用的每一分钱都是父母的劳动换来的。
  “德”的教育需要一个漫长的引导过程,每当他们的生日来到时,我会要求他们给自己的爸妈发条信息打个电话,哪怕是一个形式,也让他们有所悟;在不同时期,召开不同形式的主题班会。时间长了,当他们能够从父母的信息、电话中感受到爸妈的激动时,心里的感动远远超越出平淡的理论教育。
  二、较之所“得”
  通过学生前后变化的比较,让学生看到自己学习的变化,学生看起来好像油气十足,什么都不在乎,其实真正比较起来,他们的自尊心还是有所体现。在学生入学报到的时候,我没有像往常那样查分数,而是告诉他们,现在一切为零,从头开始。不只是告诉他们,还会和学生家长交流,请他们换一种思维方式看待自己孩子的成长,不以中考论;同时叮嘱行为常规和技能两个要点,请家长协助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不单纯地从成绩面来教育他们。
  经过一年的相处,学生有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大部分学生在暑假中经过了专业实践后,更加体会了专业基础知识的重要。到了秋学期开始后,发现他们在专业学习上终于开始有了新的变化。班级里有一位后进班的同学王杰,在一个暑假的工地实践后,秋学期开学以来对专业课的学习更加投入,凭借自己的努力,代表学校在市技能大赛专业选拔中脱颖而出。我就用他的收获在班会上告诉学生,不要怕比较,而是看如何比较,要在比较中让自己真正有所得。
  三、技学用“得”
  建筑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理论掌握了并不代表实践操作合格,因此,在学生刚刚接触时,我就多次利用学校的实习建设工地带领他们去参观,真切地感受每一过程,告诉他们想要做一名合格的乃至优秀的建筑技术人员,就必须能够将自己的所学应用得当。
  借助盐城市及江苏省的建筑职业技能大赛的机会,我在全班级进行了动员,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选拔,经过学校各专业老师的推荐和选拔,借此次比赛的东风,在全班里推动了技能训练的高潮。班级里有一位同学,在一年级时因为交友不当冲动,使自己处于被动局面,经过一次深刻的体验教育后,他给我发了信息说:“老师,我一定好好学习,改变自己。”果然,在今年的技能大赛中,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突围,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市比赛。
  四、做人感“德”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育学生在做人时懂得感德,感谢父母的养育之德,感谢自己身边每一个帮助自己的人,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心。一年级中,特别是班级里开始出现了一些不良苗头,我并没有采用压抑的方式解决,而是通过外化教育的行为让他们自己心里去体会。一天,我带领全班同学去了盐城市福利院,让学生和那些被父母遗弃的残障儿童一起度过了一个下午,晚上,及时召开一次全班级的座谈会,让他们谈谈感触,并约定,每学期去看望那些需要帮助的儿童。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帮助别人就是在感谢社会。
  面对问题,学会和学生一起承担,让他们体会到教师在管理中的辛苦,也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什么是一起努力成长,真正地从做人开始,学有所得。概括地说,职业教育中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学做人、练技能、同努力、共发展”。
  作者简介:葛明星,江苏盐城人,江苏省阜宁高等师范学校(江苏教育学院阜宁分院)教师,从事中国文学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
  (作者单位 江苏省阜宁高等师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