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捕捉灵
2012-12-29卢熙
新课程·上旬 2012年5期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很强的训练项目,会写作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可事实上,写作已经成为困扰老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许多中学生一听到写作文就心情沮丧,唉声叹气,写起文章也是一筹莫展,无从下手。作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问题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以为,没有大量练笔是不行的,单靠老师布置的课内作文也是不够的,这就需要课外练笔。在初中阶段最常见的课外练笔形式是写日记,而事实证明,有绝大多数学生不知该记什么,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更多的是抄袭作文选,千篇一律,结果课外练笔形同虚设,一点效果也没有。老师不解,学生苦恼。其实,课外练笔是一种自觉的写作训练,要想练出实效来,就要解决两个问题,即练什么和怎么练。
一、捕捉灵感,及时记录
写作时需要灵感的,灵感来了,一触即发,一挥而就。大凡那些好作品,不仅仅是因为作者有良好的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作者抓住了稍纵即逝的灵感。中学生处在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的最佳年龄,最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能抓住灵感,积极练笔,一定会有新的收获。对于学习写作的中学生来说,灵感可以理解为对人生、对世界、对周围事物的突然发现或在头脑中突然闪现的思想火花。课外练笔就是要努力捕捉自己这些创造性的思路并能及时地写到笔记本里。
灵感是一种微妙奇特的心理现象,像个精灵,神秘莫测,来去匆匆,所以写作者要善于并及时记录。据说,歌德诗兴袭来时,便急忙跑到书桌前,稿纸也来不及摆正,就那么站着,急匆匆地写下来。茅盾曾告诫文学青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走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古今中外的许多诗人、作家、学者都有捕捉灵感、随时记录下来的习惯。唐代诗人李贺每次出门都带着“锦囊”;北宋诗人梅尧臣每次外出也都带“诗袋”,一有兴趣就把它记下来;大思想家康德从青年时期就养成一个习惯,就是把头脑中涌现的任何一个思想都写在纸上;果戈理随时注意把生活中有用的材料、生动的语言记录在一本本又黄又旧的笔记本上,积累成可观的“手头百科词典”。一次,他外出旅行途中进一家小酒店,灵感突发,他立即取出纸来,在喧闹中一口气写完了《死魂灵》第一部第一章。
我们中学生学习写作也要逐步养成捕捉灵感和随时记录的好习惯,口袋里应该经常装有活页、文摘卡和笔,凡是能引起兴趣的东西,哪怕一句话,一个笑容,一阵风,一片云,或者突发奇想的一个怪念头……都要把它如实地记下来。这种练笔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也是提高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最有效的手段。也许有的中学生会说,我没有灵感,怎么捕捉?这是把灵感想得太神秘的缘故。“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天,你没感受?中国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你不激动?生活中,陌生人的一次帮助,亲人的一声关怀,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学习中取得了进步,遇到了挫折,所有开心的、快乐的、感动的、激动地、愤怒的、悲伤的情愫,都可以随时记录下来。刚开始练笔时,可能必须有强刺激,你的灵感才能有“感觉”,练笔多了,久而久之,一朵花开了,一片树叶落了,你都会触景生情,产生灵感。如此良性循环就会常常出现“鲠骨在喉不吐不快”的写作状态。到了每天晚上睡觉前,不写上几句,就无法入睡的境地,何愁提高不了你的写作水平呢?
二、追踪寻迹,不拘一格
灵感具有突发性的特点,不分时间,不分场合,不能确定预期,难以人为地寻觅,它的降临常常是来无踪去无影,一旦产生,就要努力“捕捉”。灵感犹如火花,即可熄灭,也可燃起熊熊大火。所以课外练笔时一旦捕捉到灵感,就不能放松,就要趁热打铁,把引爆灵感火花迸发的蛛丝马迹,连成片段,你可以根据灵感聚集起来的写作材料不拘一格地进行练笔活动。总之,课外练笔灵活多样,如果是读书看报产生的灵感,可以写成读书笔记的心得体会;如果是人际交往中产生的灵感,可以写成人物素描的记叙文;如果是由风雨雷电、花草鱼虫引发的灵感,可以写成抒情散文。各种题材,各种文体,各种技法都可练习。文章可长可短,可精雕细琢,长篇大论,也可简笔勾勒,三言两语。有时就写出一句包含自己独特感受的富有哲理的话,也会有意义。比如说,“班门弄斧”“不自量力”都讲了自谦自重的重要性,有位学生在作文里写道:“班门弄斧是一种挑战精神,能在行家面前展示自己的风采,是需要足够大的勇气的。”世界上并不是只有名人才能说名言,很多成语、谚语、歇后语和富有哲理的话都是普通人创造的,都是先在群众中流传,后来才被名人名家写到文章里变成了名人名言。老师可以在这些方面多多鼓励学生,让他们在作文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培养他们的写作创新精神。
写文章需要多方面的知识,知识丰富,写起来就会文如泉涌,左右逢源;知识贫乏,就会文思枯竭,捉襟见肘。捕捉灵感,坚持不懈地进行大量练笔将会增加写作的信息储备量,使作文水平更上一层楼。
(作者单位 江苏省靖江外国语学校初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