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节 解释词义

2012-12-29翟俊玉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2年6期

  考点阐释
   在现代文阅读的过程中,考生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由于有些词语的含义难于理解,形成了阅读障碍。于是,理解这些词语就成为考生读懂文章的必要前提。《语文新课程标准》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是能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由于词语具有多义现象,考生要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意思,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不仅要领会它的基本意思,更得理解它在阅读材料的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殊含义,即词语的语境义,主要是指词语在特定的上下文环境中产生的比喻义、引申义、言外之意、讽刺义、临时义等。在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中,“理解词语的含义”题是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读懂了文章的基本题型之一,几乎成为各地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必考题型。
  
  应对策略
   一、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是阅读文章的基础。
  同学们要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首先要掌握词语的基本意义。这既离不开大家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广泛而持久的积累,也有赖于大家在最后的中考复习阶段,针对初中阶段接触到的常用词语进行归类整理,并且探寻出解读词语含义的规律和方法,这样才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如朱自清的《背影》“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其中的“光景”指的是“境况”;而冰心的《小橘灯》“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其中“光景”的意思是“上下、左右”。大家可以结合课外阅读,将“光景”一词的各个义项进行归类。
   二、理解词语的基本义是理解词语特殊语境义的基础。
  同学们要准确无误地解读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还要准确揣摩词语在文中的具体语境义。词语因为特定的语境而产生特殊的语境义,那么,解读词语、解释词义时,就要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不离旨”的原则。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就是说在理解词语含义的时候,不能离开具体的句子和语段去分析,从而理解词语因为具体的语境而在基本意义之外产生的语境义。而所谓“段不离篇,篇不离旨”,则是说理解词语、句子、段落和文章时,必须结合文章的文体特点和中心思想去理解。
   在现代文阅读中,同学们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词语:1.体现作者观点的词语;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3.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4.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5.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
  具体来说,在应答解释词义类考题时同学们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联系上下文推断多义词在文中的特殊含义;2.注意指示代词的含义;3.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理解词语的语境义是有方法的:1.从字形上推断出其本义和与其相关的事物,联系上下文确定其含义。2.运用联想的方法,借助已学的知识推断词语的用法含义。3.借助上下文的联系,找出上下文中与该词有关的线索、信息。有些词语的临时含义往往是基本意义以外的,或与基本意义在词义、色彩、感情上有差别的意义。所以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意义,结合作者的感情脉络、说明逻辑等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刻体会、理解作者遣词的用意。
  
  真题解析
   一、(2011年福建省莆田市中考语文试题)“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会行走。”一句中,两个“行走”的含义分别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词语临时义的理解能力,解题时要注意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的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筛选文中的相关信息,理解词语。选文写的是作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时间有着不同的理解,表达的是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悟,最后作者终于认识到“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会行走”。所以这里的两个“行走”,前者指“人们的活着”,后者指“时间的流逝”。
   二、(2011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试题)指出下列句子中黑体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兰花种子虽然练就了上乘轻功,却没有获得足够的内功。
   ②兰花家族里有三分之一的成员更是不折不扣的“铁公鸡”。
   解析:这道考题的文本是说明文阅读材料,考查词语的特殊含义,两个词语,一个是武术术语,一个是日常生活俗语,但材料中都是借用了这些词语的比喻义。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解答时,考生不宜照本宣科,而要通过解读文本相关段落的含义,弄懂其喻义。
   前者的“内功”相对上文的“轻功”而言,“轻功”是指兰花的种子十分细小,身子轻巧;考生可以根据对“轻功”的理解,结合下文“它们太细小,以至于没有空间来容纳胚乳或子叶这类储藏营养的结构”这句话,不难发现所谓“内功”指的就是“胚乳或子叶这类储藏营养的结构”。后者的“铁公鸡”出自段落的起始句,所以考生可以根据本段呈现的“总—分”结构特点,从最后的总结句“高超的‘骗术’,使兰花在享受传粉服务的同时却不给传粉者任何好处”中寻找到“铁公鸡”的释义,即“在享受传粉服务的同时却不给传粉者任何好处”。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乡土北京
  □许 辉
   北京口语的乡土气息非常浓厚。一般说到北京,总会想到“现代化”“大都市”,但在我的眼里,北京首先是乡土的、地方的。乘客上了公交车,售票员会提醒乘客一些注意事项:“下一站阜成门,扶好了,拐弯了……”他用的是“拐”,这是北京的口语,而不是用“转”这样的书面语。还有买票,“没票的请打票。”“打”票,如果在安徽,用这个词的一定是沿淮淮北的农民:“俺打张车票上宿县,晚黑俺就家来了。”从这个角度看,基层北京的乡土味是抹都抹不掉的。顺义的两位大妈在立交桥边遇到了,同走一段路,天气好,蓝天白云的,话题也就与此有关:“晒被袱了吗?”“还没哪。”“被袱(fu,轻声)”,这是被子、褥子之类床上用品的统称,北方农村和小城镇的人都听得懂,南方人就莫名其妙了。北京网通的女客服,打电话来向你了解发生了故障的电话是否修好了,你告诉她修好了,她会说:“好的,那您先使着吧,有问题请随时和我们联系,再见。”“使”是北方方言,带有浓厚的草根气息,给人以亲切感。
   物象上的差异也使北京的乡土味愈加浓酽。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蒙古高原的南缘,天干物燥,沙尘频起,冬天的北京万物萧索,最能体现北京非都市感的一面。而北京及其郊区树种得较好,一到春天,杨树、柳树嫩绿一片,颇能给人粗犷、宏大的感觉……这些最具中国传统乡土风情背景的树种(特别是柳树),在北京却成为绿化的主力之一,这唤起了我对童年的记忆,也使我快速地融入了这种略有差异的文化之中。
  (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10月10日,有删节)
   结合文意,解释文章画线句子中黑体词语的含义。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绑架”父亲
  □王新华
   年关慢慢逼近。外地人显得心事重重。
   那天晚上,我终于跟妻子说到了回家。一开口,她就把我打断了:“真是不明白,一天到晚想回家,家里有什么?”在郑州上学的小儿子就要放寒假了,电话里,他问是直接来吴江还是回老家。妻子说:“你先回老家!”儿子回家以后,妻子就让他执行一个任务:“带着你爷,来这里过年,你爷不来你就别来。”接着她就摆出回家的难处:火车票买不到,坐汽车一个人得好几百,请假还要扣工资……
   至此,年关的大势已经明朗了。
   第二天晚上,儿子打电话说:“俺爷说了,他不过去。”我把情况通报给了妻子。妻子二话不说,就叫我把电话再打过去。是啊,我是儿子,父亲的话还是我好说一些。这些天里,过年的话题都一直窝在心里,还没有跟父亲说过。
   父亲接了电话,还没等我开口,他就说:“我都七八十岁了,路上要是出了问题,王达(小儿子)他一个小孩咋弄……”我说:“大,你不过来,俺们都得回去啊。”父亲说:“回来弄啥,挣点钱不容易,都扔路上了,王达他想去他去,我一个人在家里过年。家里还有你娘,人都走了,年三十晚上关着门,连个烧纸的都没有……”慢慢地放下电话,我才想到,连跟父亲招呼一声都没有。
   两天后的一个黄昏,有人敲门。我出去一看,是小儿子,拎着一袋子的东西。我说:“你爷呢?”儿子说:“东西还没拿完,俺爷在路边瞧着呢。”
   跟着儿子走过去,一个穿着黑棉袄的乡下老人站在那里,身子蜷缩着,脚下是两个蛇皮袋子,飞速的车辆从他身边呼啸而过。父亲的脸上还捂着一个口罩,这不单是御寒的,可能还想用它阻挡一下汽油味,减轻一点晕车的程度。父亲脸色焦黄,像是一张火纸,两眼一直僵着。看到我,父亲没有一点反应,像是不认识这个人。我当时的反应是,进屋赶紧给他弄一碗汤喝,说不定一下子就过去了……
  (选自《读者·乡土人文版》2011年第1期,有删节)
   结合文意,解释题目中的“绑架”有什么含义?
   三、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习惯,人皆有之。有的小孩爱吃甜,常常要有苹果梨子的;有的大人爱喝酒,来它三斤不碍事;有的……有的……诸如此类,虽有些许副作用,但无伤大雅。
   但,假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却有一种习惯,一种共同的恶习,这绝不是一句“无伤大雅”“小事一桩”几个淡淡的词语便可以解决的。
   请看,报上写得清清楚楚,全中国每年被“吃喝风”刮走的财产,不是几万、几十万,而是几亿、几十亿,好几十亿就在杯声中、在毛巾擦去的油腻中消失了,留下了什么?——大腹便便,红光满面,精神极了!
   好精神的国民!老祖宗留下的习惯,被我们发扬得如此光大,祖宗在天有灵,是哭还是笑?这是一种国粹,一种最古老的宝物,没有比它更值钱的了!
   外国人云:中国这只猛狮已经睁开了一只眼。
   我振奋,可是,另一只眼何时睁开,睁开时会不会带着醇香的酒气,会不会只是晃动一下舒适的身躯?
   又有外国人云:中国人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是这样吗?很确切,衣冠楚楚之人仍在向豪华的餐厅走去,步伐踉跄地在下级的搀扶下不断地从飘香的歌声中走出……
  (选自《作文遣词辞典》)
   解释文章画线句子中黑体词语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