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普通话的推广与河南方言的保护
2012-12-29马洁菲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4期
我国普通话推广工作现状
自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了“读音统一会”,规定共同语标准音开始算起,我国的普通话推广已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统一标准的普通话尤为重视。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在该文件中普通话被完整地定义为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在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1992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十年规划”颁布,强调普通话要“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提出了“要在20世纪最后10年使普通话成为师范院校、初等和中等学校的校园用语。在2010年前全国初步普及普通话,在21世纪中叶基本普及普通话”的工作目标。2000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正式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普通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赋予并保障了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要求国家要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
由于有法律和政策的支持,我国普通话的推广一直呈加速发展态势。1994年底至1998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与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合作,在中国城市地区组织开展了题为“中国人的语言意识与外语观”的大型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全国城市地区15至69岁居民,样本量3000人,城市100个。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统一问卷、派调查员面访等方法。共回收有效问卷2917份,回收率97.2%。在95%的置信度水平下,实际误差率小于±3%。调查数据显示,在15至69岁城市居民中,能说汉语和能阅读、写中文的均在95%以上。其中,能说普通话的占40%以上,能说地方方言的占24%左右,能说少数民族语言的和能阅读、写少数民族语的分别占1.2%和0.6%左右。在日常生活中,城市居民主要使用普通话的占到46%左右,完全使用普通话的为41%左右,使用地方方言的为30%左右,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为1%左右。若把完全使用和部分使用普通话的人数统计在一起,城市地区已有接近80%的人能够不同程度地说普通话。
河南方言的历史及分布现状
方言是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因分化和统一等历史原因,在与地方原住民语言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性语言。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语音方面尤为突出。但由于这些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在语音上都有一定的对应规律,词汇、语法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方言并不是独立的语言。根据方言的特点,联系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学界大部分学者的意见,可以将现代汉语方言分为七大类,即北方方言、客家方言、湘方言、吴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这其中,北方方言可看成是古汉语经过数千年在广大北方地区发展起来的,而其他方言是北方居民在历史上不断南迁逐步演化形成的。河南方言作为北方方言的一个重要分支,不论是在历史渊源、影响范围还是文化内涵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目前,河南方言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属于官话中的中原官话,这其中包含15个小片,即兖菏、邢邯、徐淮、郑开、安新、洛嵩、南鲁、漯项、商阜、信蚌、汾河、关中、秦陇、陇中、南疆。河南境内的有兖菏、郑开、安新、洛嵩、南鲁、漯项、商阜、信蚌、汾河9片,主要分布在包括现在豫北平原在内的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周口、驻马店、南阳、信阳等地。另一类是属于晋语的邯新片,分布在黄河以北的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济源太行山山区一带。
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中华民族历来都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即便是目前占到全国总人口90%以上的汉族,也是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由多个民族不断融合从而形成的复合型民族。诸如蒙古、匈奴、东胡、乌桓、契丹、花剌子模、鲜卑、柔然、回鹘、党项、女真、丁零、突厥等,这些少数民族或者盛极一时雄踞一方,或者驰骋沙场横扫宇内,但最后都在中华文明的强大感召下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综观同时代崛起的其他文明古国,不是早已湮没黄沙,就是仅剩残垣断壁供后人凭吊,只有中华文明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平六国,建立起统一的君主制集权国家起,在2200多年的时间里,虽历经三国分天下、五胡十六国、魏晋南北朝、宋辽夏金元等多次大混战、大分裂时代,但始终不曾衰落,这其中统一文字所发挥的作用可谓居功至伟。由此可见,现如今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对于促进我国政治和谐、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增强民族自豪感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推广普通话能促进全国人民之间的交流畅通,为全民顺利的交流打开一个通道。我国有七大方言区,大方言区内还有次方言区,各方言区、各次方言区之间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会阻碍人们进行交际,影响人们的沟通和了解。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及信息载体,参与交际的人须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有共同的语料库,才能使交际无障碍。推广普通话可以有效地消除各个方言区及次方言区人们间的语言障碍,使全国人民顺利地进行交流。
二是推广普通话能促进政治和谐、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在任何社会内部都需要进行有效、简便和规范的交流,对于建立和谐政治,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境内人口流动速度和比例大大增加,而各方言区的人们不能很好地沟通,因此就影响了人们的交际。大力推广普通话,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在促进人员交流、商品流通和培育统一大市场方面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是推广普通话有利于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语言文字能力是文化素质的基本内容,推广普及普通话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有利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四是推广普通话可以提高我们的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语言是表达民族感情的一种基本手段,是民族感情的寄托。普通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是中华民族感情的依托。
保护河南方言的必要性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南宋以前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原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曾对河南历史有过“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的评价,他认为“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有三千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河南历史即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和浓缩”。因此,追溯河南方言历史,便是追溯中华民族的历史。河南方言在南宋之前代表当时的文化主流,那些流传至今的甲骨文、钟鼎铭文、石刻碑文包括古籍的读音也都应是古河南方言。因此,传承和发扬河南方言即是对这些文物背后蕴藏的文化价值的传承和保护。但令人担忧的是,因为河南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且地处内陆,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一直承担着确保全国粮食供给的艰巨任务,经济发展速度较东南沿海地区相对滞后,加上受部分影视剧的丑化影响,近年来河南一直被冠以“贫穷、落后”的帽子,代表河南省形象的河南方言被人们视为“土得掉渣”。因此,很多河南人到了外省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河南人,不愿意说河南方言,认为在公开场合说河南方言影响自身形象。随着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和对河南方言认同感的不断下降,在省内一些城市中逐渐出现了河南方言消亡的迹象,即在城市居住三代以上的家庭中,能够听懂、使用河南方言的儿童数量正在明显下降。美国语言学家迈克·克劳斯的研究显示,目前全球的6700种语言中,只有不到200种语言未受消亡的威胁,其余的语言至少有一半会在100年内消亡。消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会说这种语言的老人逐渐减少,而小孩子既不会说也没有人教他们;二是这种语言没有文字,仅能依靠语调的变化进行区别,传授依赖口口相传。
方言,不仅是语言,而且是中国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总体文明的土壤。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激励和竞争,就是我们文明长盛不衰的内在机制。方言背后,蕴涵着这种文化多样性的精髓,所以,保护方言,是保护文化,也是捍卫文明,推广普通话不能以地方方言的消亡为代价。
普通话与河南方言和谐共存
很多人认为推广普通话和保护地方方言是相互矛盾,有抵触的。但实际上它们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普通话和方言在功能上各有所长,普通话往往作为教学用语、宣传用语和不同地区人们的交流用语,占有主导地位,而方言的使用更多是在家庭中、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同时它又是感情的纽带,当人们身在异乡时听到相同方言口音的人总是倍感亲切。“耳闻乡梓之音,皆大欢喜。”[1]方言的使用是一种身份认同的需求,是将人们凝聚在一起的力量。
方言与普通话所使用的场合是互补的,两者应当互为相长,普通话常常会从方言中吸收一些人们使用较多的词汇,而方言也在语音上越来越受普通话的影响而改变。中国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杨光在第八十九届国际世界语大会上说,中国推广普及普通话,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使公民在说方言的同时,学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从而在社会应用中实现语言的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打压方言,可以在普通话较薄弱的地区和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加大推广力度,“一方面不排除方言,充分尊重方言区人民使用方言的权利,充分利用我国多姿多彩的语言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另一方面也要大力提倡和推广民族共同语,要创造条件使方言区人民能够尽快从单一语言(方言)生活过渡到双语生活”[2]。使方言区的人们开放自己的语言环境,让普通话走进去,从单一的语言系统,逐渐成为多元化的语言系统,对于该地区的开放与发展也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河南方言保护办法
对于方言的保护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举措,例如美国政府拨款开了保护土著语言的先河,同时有语言学家历经数十年编写的《美国地区英语词典》(the Dictionary of American Regional English)在2010年出版面世,收录了全国各地大量鲜为人知的方言词汇和发音,为方言保护和流传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再如澳大利亚坚持语言多元化政策,颁布法令,推行双语教育和双语文化教育。中国在推广普通话的大背景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保护方言:一是各地语言部门要组织实施方言保护,由专门的语言机构负责收集整理方言词汇及语音,通过录音、文字记录等方式,保存资料,为将来语言历史研究留存史料。值得庆幸的是,从2008年10月起,中国语委已着手开始建立“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计划录入“饱含民族记忆”的方言。同时,随着一些以方言为基础的衍生产品,比如以苏州话为基础的昆曲艺术被列为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从国家层面上也开始重视方言的保护。二是在不影响普通话传播推广的前提下,对于电视台目前开办的方言类节目,不必过于打压和指责,就目前来看各省电视台在非上星频道基本上都开设有方言类节目,比如河南新农村频道的“村长开汇”,以及该节目中新加入的教授河南方言词汇的板块,这类节目有固定的受众群体,同时对于方言的传承、保护以及地方文化的传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严奇岩.“宁卖祖宗田,不改祖宗言”的文化解读[J].天府新论,2007(2).
[2]陈恩泉.双语双方言与现代中国[M].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178.
(作者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编校: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