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复、陈芸对历代爱情、婚姻观念的超越

2012-12-29罗淑娟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4期

  【摘要】本文试从明清经典爱情故事中的爱情、婚姻观念与沈复、陈芸的爱情、婚姻观念进行比较分析,进而说明沈复、陈芸在婚姻生活期间追求独立的个性、自由的生活、平等的爱情乃是他们对当时历史的超越。
  【关键词】爱情;婚姻;观念
  明代中后期,女性地位呈多元化倾向,但没有根本性改变,所以,明清时期描写爱情、婚姻的作品中虽有平等的口号,表现了不同阶层的女性生活,塑造了不同性格的女性,但仍然是以男性的视角为主导、以男性为中心来展开故事。唯有《红楼梦》与《浮生六记》是例外。
  每当我们提起《金瓶梅》,首先从脑海中跳跃出来的字眼是“禁书”、“淫书”、“恶毒”等一些具有强烈感官冲击力的词汇,人们很难把小说中的人物行为和关系与“爱情”这个美好的词汇相联系,当然也无法把它划入“爱情小说”的行列。但是,换一个角度思考的话,我们发现,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对处在恋爱或婚姻关系中的两性所有行为、心理描写得最现实、最深入、也是最到位的小说当属《金瓶梅》,小说真实地表现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在一夫多妻制度下人们在面对异性时的情感和心理——对情欲的自由追求。但是这种自由只是针对男性而言。古代女子全无独立赚钱的能力和机会,甚至全无生存的能力和机会,这使得她们只能依附于男人,只能靠不断地满足男人的欲望来获得自我的生存。所以,在中国古代家庭中,男人对女人拥有从经济到精神的绝对控制权。
  西门庆纵情声色可谓到了极致,据张竹坡在《杂录》中统计,与其发生过关系的女人,除正妻月娘之外,仍有19人之多。西门庆对这些女人是不会怜惜的,更不要说给她们做人的权利和尊严。在由男人完全掌控生产、生活资料又允许一夫多妻的社会中,西门庆究竟有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爱情?这看似是一个很可笑的问题,但也是一个真实存在又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古代社会,女人因为没有经济收入和经济地位,决定了她们的爱情不可能是单纯的,多多少少会带有一些功利色彩。我们可以从西门庆死后其妻妾的一连串表现中清晰地看到他究竟获得了多少爱情:正妻吴月娘免不了满眼落泪;潘金莲似乎也悲不自胜,但她思量的却是“我的哥哥,只怕人不肯容我”[1];忙乱中李娇儿偷了五锭元宝;在西门庆死的当日,孟玉楼就因为丢失元宝一事与吴月娘产生了矛盾;孙雪娥在家里的地位本就不高,加上处处受气,她对西门庆的感情可想而知。西门庆一生在女人身上花费无数,而得到的真情却少得可怜,这种境遇实在是可悲可叹。
  《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以自然幽雅的笔调,将家庭生活中的甜蜜幸福、哀怨愁苦,特别是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细致入微地表达了出来。我们从沈复“因思《关雎》冠三百篇之首,故列夫妇于首卷”(本文所引作品文字均出自《浮生六记》卷一)而将《闺房记乐》放在《浮生六记》之首的行为,及其将与陈芸的新婚之情、夫妇之乐记载下来,让人读之,心生对纯洁爱情的无限向往,也表现出沈复与陈芸对情欲积极、健康的观念。
  这些都表现出了沈复、陈芸之间的关系与西门庆同众妻妾之间的纯粹肉欲关系的不同,他们既互相信任,又追求自由爱情的婚姻。沈复、陈芸的这种爱情、婚姻观念并不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历史的积淀、时代的发展、思想的进步,用他们这样两个聪敏、空灵的人儿表现出来的。
  《林兰香》作为明清世情小说中连接两大奇书《金瓶梅》与《红楼梦》的过渡,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更为常态的夫妻关系及夫妻感情。
  燕梦卿本应做耿朗的正妻,却因为求代父罪和生病,与耿家解除了婚约。而燕梦卿矢志不渝地嫁给耿朗,是她自己的自主选择。
  我们从燕梦卿“生是耿家人,死是耿家鬼”[2]的誓言中,可以看出她对耿朗的痴情及对幸福婚姻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耿朗对婚事的认可,也表现出其对燕梦卿的认同。由于燕梦卿从社会特别是统治阶级那里得到的光环太多、太大,让才学平庸、毫无建树的耿朗心生无限的尊敬与仰慕,在婚姻生活初期对燕梦卿言听计从。但随着婚姻生活的继续,耿朗对燕梦卿“凡事都劝”的行为有强烈的束缚感,对燕梦卿整日不苟言笑的作风感到厌倦,特别是对燕梦卿的崇高社会声誉感到妒忌。所以,他从感情上及行为上慢慢疏远了燕梦卿,并最终将其打入“冷宫”,致使燕梦卿在为耿朗“断指医病”、“断发制甲”并生下儿子之后,香消玉殒。
  任香儿就不同了,自她入门之后,似乎得到了耿朗的专宠。两人“朝朝岁首,夜夜元宵”[3],耿朗差点还为此丢了性命;耿朗不仅与任香儿“狎私之处”最多,也最能听进任香儿的话,当然,这与任香儿的机敏、会说话、能投其所好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耿朗对任香儿的爱与信任,才能让任香儿触到其内心的隐秘;而任香儿死后耿朗所表现出的痛苦情状,传递了他对任香儿其实倾注了满腔热爱。耿朗与任香儿似乎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夫妻,两人无论从性情、爱好还是认知水平上都不相上下,他们才是常态下的夫妻应有的状态。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封建社会,有地位的男子对爱情、婚姻的需求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因为他可以通过与名门闺秀联姻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声誉和更多的财产;可以通过娶不同的妾满足自己对“声、色”的爱好及有更多后代的需求,至于这些妻妾们虽也会因为争风吃醋而闹得鸡飞狗跳,但只要处理得当,她们仍可以相安无事,甚至还可以相亲相爱、相依为命——林云屏、燕梦卿、宣爱娘即为明证。
  即便是作者极力塑造的完美形象——燕梦卿,因为有较高的文学修养、良好的家族声望、崇高的社会声誉,使得她有独立选择婚姻的权利,在家庭生活中也有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但她又是一个受封建礼教严重束缚的人,自然遵守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规范,在家庭生活中缺乏平等、自由的意识。所以,最终导致了她与耿朗爱情和婚姻生活的失败。
  陈芸与燕梦卿有许多相似之处:两人都是才女,这从燕梦卿题在墙头和宣爱娘的诗中略见一斑,而陈芸从沈父要陈芸代母写家书及陈芸与丈夫的朋友联吟赏句可得明证;两人对丈夫都怀着满腔的热爱,甚至到了无我的境地,这从燕梦卿对丈夫其他妻妾的态度、陈芸积极为丈夫物色“美而韵”之妾的行为上可知。但两人的结局恰恰相反,燕梦卿临死之前,彻底失去了丈夫的信任与爱情;而陈芸换得了沈复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誓言。
  究其原因,我想陈芸与燕梦卿存在着很大的不同:陈芸有才,把才情都花在了与沈复共同经营闲适、雅致的物质生活和培养共同志趣的精神生活上,而燕梦卿婚后,特别是与耿朗独处时,似乎把才情都收了起来,等闲不肯示人;陈芸对沈复充满了爱恋,但这种爱恋是平等的、独立的,所以当沈复夜观神诞归来向陈芸炫耀时,陈芸发出了“惜妾非男子,不能往”的感慨,最终,女扮男装与夫出游;所以,当沈复有事经过太湖,陈芸又说,“妾欲偕往一宽眼界”时,最终不仅得见太湖,“今得见天地之宽,不虚此生矣”,且归来途中与船女素云,同舟共饮为乐。陈芸的这种不甘自固闺中的独立精神也是使沈复着迷的原因之一吧。
  沈复与陈芸爱情的独立性体现在他们第一次被逐出家门后,两人并没有因此而消沉,相反,他们因祸得福,在萧爽斋度过了两年最幸福的时光。在此期间,沈复弃儒经商,为家庭的生计奔波忙碌,也让他们得到了生活、精神独立的体验;在这段时光里,沈复与朋友品诗论画、对花热饮,“如梁上之燕来去自由”(《浮生六记》卷二),陈芸除筹划日常生活的“柴资薪水”、照顾沈复的日常起居,布置打扫房间做到“地无纤尘”、以“不费之庖”招待朋友之外,还要与丈夫联吟赏字、考对为会,这让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精神独立的莫大快乐。这些经历,对形成他们独立的人格和具有独立精神的爱情有莫大帮助。
  无论陈芸对自由个性的追求,独立、自主意识的萌发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都给她的婚姻生活注入了一剂强有力的兴奋剂,并且历久弥新。陈芸的这些个性特点,既是对《牡丹亭》至情至性主题的继承,也是历经时间的洗礼后时代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里“男女授受不亲”[4],青年男女少有接触的机会。因此,《红楼梦》以前的爱情故事,往往是“一见钟情”式的。而《红楼梦》描写了宝黛爱情的萌发、形成、发展和深化过程,这种经过互相了解而建立的爱情,与在偶然相遇中产生的一见钟情式的爱情自然要情投意合得多。宝黛虽然有情,但并不重在情欲,他们的“情”以共同的思想观念和生活理想为基础。宝玉和黛玉彼此都“不是为自己而存在和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操心,而是从另一个人身上找到自己存在的根源。同时也只有在另一个人身上才能完全享受他自己”[5]。在宝黛爱情中,符合传统的婚姻观被抛弃,一种全新的充满纯真美好、知音之乐、男78inZRyBxaHXLGYDSkNH8A==女平等的爱情已开始萌芽。他们这种爱情具有自主性和平等原则,既不容许男尊女卑,也不容许外来条件的干预。《红楼梦》对爱情的描写,不仅在于它摒弃和批判了在传统情爱作品中所表现的婚姻伦理价值与道德理想,还在于它脱离了郎才女貌的传统窠臼,真实、完美地表现了至真至美的爱情本身。
  然而,宝黛爱情终于遭到了封建礼教的摧残和扼杀,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毁灭,酿成了一场大悲剧。宝玉、黛玉的爱情还在昭示着一种具有新的时代意义的爱情、婚姻观的萌发,因为它更文明、更符合人性,是人类社会积极、健康的爱情、婚姻观的发展方向。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没有独立自主生活的权利与能力,因为她们必须遵从“三从四德”,守“女诫”,她们的丈夫却可以改变她们的生存状态。值得赞赏的是,沈复能打破常规,跳出这种固有的思维和意识,给予女性以充分的尊重。首先他把陈芸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其次,才是把她作为女人、知己来看,并把自己用健康心态、满腔热情去爱一个女性的内容写成文字,加以追思,由此可以说沈复对女性地位是首先给予肯定的。
  当然,陈芸能有如此可爱、丰满的个性,和沈复的鼓励、培养是分不开的。因为沈复并没有像耿朗那样,因为妻子的聪慧而压抑妻子的天性,相反,他有着一双慧眼,善于发现陈芸身上的各种优秀品质,并鼓励她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天性。如陈芸喜欢诗,沈复则启发她怎样用自己的观点去欣赏诗、写诗,并且与自己和朋友们论诗谈文。又如,她想与丈夫一同出游以宽眼界,这在封建社会简直是一种奢想,陈芸却能托言归宁,与丈夫同游太湖。试想如果没有丈夫的鼓励,陈芸又怎会有如此的才气与胆识。所以沈复、陈芸男女平等的爱情婚姻观已经具有现代气息。
  宝玉、黛玉追求平等爱情的行为最终失败了,沈复与陈芸追求的平等爱情也失败了——因为他们的爱情不为家庭、社会所容纳,所以两人最终中道相舍;但他们的爱情又是成功的——因为他们没有向封建礼教低下他们充满自由、独立、平等意识的高贵的头颅。
  沈复、陈芸在婚前因为性情相近、才情突出而相互吸引,并能够突破封建礼教,大胆追求;到两人在婚姻生活期间,一直不离不弃,彼此尊重,保持着志同道合、至情至性、心灵相通的状态,这是他们对中国古代历代爱情、婚姻观念的继承。但是,他们追求独立的个性、自由的生活、平等的爱情乃是他们对当时历史的超越。
  参考文献:
  [1]金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