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的现代表达
2012-12-29何新华冯梦兰高顺杰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4期
【摘要】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化历程,各族人民在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同时,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这段历史本身也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之前,历史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的是文化自身的生命力和发展惯性。而在我们现代化发生之后,相应地给历史文化的表达带来了一些现代化的特性。本文将在现代化的背景之下探讨历史文化的现代表达途径,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历史文化;历史元素;文化符号;现代情境
20世纪前后,在科学技术力量的推动下,人类进入了现代性时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赶上了现代化的大潮,这对传统文化构成了很大的挑战。我们的知识系统和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生活等领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现代性的时代背景下,历史文化的表达途径变得更加多元,不仅有传统的教育传承,产业开发和传媒传播的力量也越来越大。然而,现代化不是乌托邦,它也给历史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挑战,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物质世界空前繁荣,人的物质需求在得到一定满足的同时欲望也在不断膨胀,历史文化的现代表达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历史文化的基本表达方式
教育传承。教育传承是我国的历史文化最传统的传承方式。在教育体系中,历史文化能够通过各种各样书面的、文字的形态进行传承,汗牛充栋的书本就是它很好的物质载体。另外教师的讲授是通过口头形式来传播历史文化内容。通过书本和口头的传播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想象中的体验和间接的感受,让人们对历史文化有一些大致的了解,往往能够激发人们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去接触、体验、学习历史文化。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人均教育水平的提高,这种方式成为最普及、最基础的传承方式。
媒介传播。自大众传媒产生以来,就拥有了传播历史文化的功能。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通过自己独有的方式对历史文化进行创意表达和传承表现得更加明显。比如在广播、电视上会播放反映各地历史文化风貌的节目,电视剧、广告、电影等形式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尤其是纪录片拥有记录功能,它以其特有的方式记录下了一定时期的历史、人物、人文地理等,人们在通过大众传媒观看纪录片的时候,能够从视觉和听觉上得到一种多方位的体验。
产业开发。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也带来了消费结构的转变,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刺激了文化市场的成长、成为文化产业的原动力。各地纷纷利用自己的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业。遗址、寺院、园林等有形的文化遗产,儒道释、舞蹈、文学、戏剧、传统手工技艺以及民俗等非物质文化资源都在开发之列。成功的代表有很多,比如印象刘三姐、故宫、井冈山、九寨沟。文化产业可以通过延长产业链、培育新项目、打造品牌等多种途径来增加历史文化的价值。人们在进行文化消费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表达的现代性挑战
市场化的影响。现代化、全球化带来了经济人。著名的经济人假说虽然是西方经济学者提出的理论,但是在当今中国社会依然有一定的适用性。“经济人直接指向利润最大化,重经验、重体验,因而不同程度地妨碍了正常的人类理性。”[1]经济功利主义让历史文化的传承也具有了很多功利色彩。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在经济利益的趋势下,人们会不约而同地谋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就忽视了文化、价值观等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在人们通过市场经济对历史文化进行产业开发的时候,也往往忽视了对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例如人们在对旅游景点进行开发的时候,存在一些低层次、粗放型、雷同化和破坏性的问题,[2]没有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
大众化带来的挑战。大众文化盛行,传统历史文化逐渐失落,传统的价值观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在《民众的反抗》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大众文化这个概念。大众文化是被大众所接受和追捧的文化。与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相比,大众文化具有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大众媒介性等特点。在大众传媒(尤其是电子媒介)兴盛以来,文化能够被大批量、低成本地生产、复制,文化消费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文化的以上几个特点变得更加明显。大众文化让人们获得了娱乐体验,能够消除人的孤独感,但是它也有自己的局限。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大众文化的标准化、单一化和商业化,认为大众文化消解了大众的主体性和反抗社会的意志。从长远来看,大众文化的媚俗、同质等将会消解历史文化本身的价值,导致人的价值危机、信仰危机。
全球化的渗透。全球化带来了全球的扩张和个人的失落。在我国文明转型的过程中,这种冲突表现得尤为明显。近年来,人们纷纷感叹过年没有年味、没有新鲜感,对年失去了兴趣,却对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表现出越来越高涨的热情。每当这样的节日来临,商家都会利用这样的机会进行商业宣传和促销。KFC、麦当劳等外国的快餐连锁更是开遍全中国,中国的餐饮文化免不了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变得不中不西。面对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国历史文化的出路在哪里,这是中国知识分子都在思考的问题。我们既不能像封建社会那样闭关锁国,又万万不能失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
现代性挑战下历史文化的开掘与表达
现代性的突出特点就是对传统的消解,这一特点在历史文化上尤其突出。波德莱尔说:“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和偶然,是艺术的一半。”[3]其过渡、短暂和偶然的特征增强了人们内心的文化疏离感。历史文化在多元文化震荡的现代社会呈现出一种零落的碎片化形态。而要让历史文化在现代性的土壤上重展枝叶,需首先复活历史元素,进而形成文化符号,而后在现代性的情境中重构历史文化的生命力。
历史元素的激活。历史文化得以表达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对历史元素的有效提取和再现。当代社会,历史元素的运用主要出现在影视剧、商业活动、旅游开发等领域。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表达方式,但问题在于这些表达重在观赏,而忽略了人们的互动与体验。此时历史文化只是作为标本陈列在人们面前,因而也就没有了生命力。
复活历史元素最为关键的就是唤起人们对历史文化的体验,还原或模拟一种历史的情境。所谓体验,意在强调民众的参与活动。如传统的庙会、民俗节庆通过组织、吸引民众加入来增强历史文化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保证特定历史文化的传承和表达;所谓情境的还原与模拟实际上是指对历史文化的充分阐发,如对端午节的文化传承,一直以来强调吃粽子、赛龙舟是对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纪念,这一历史情境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与此同时,端午节的另一种文化意涵则被忽略了。端午作为汉民族夏季驱除瘟疫的一个传统节日,其挂菖蒲、蒿草、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由于一直以来未予以阐发和重视,也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野,其文化生命力逐渐暗淡。端午节因后人对屈原精神的阐发,其文化意义变得更丰富,它又因赛龙舟、吃粽子这种可以体验的纪念方式得到了较好的传承。
文化符号的流行。在对历史文化进行深刻全面的解读、记忆、体验之后,要使其广泛深远地流传,一个重要的手段是形成历史文化的独特符号,并使之成为一种时尚。如果说屈原、粽子、龙舟是端午节的符号,那么武王伐纣、周公营洛、刘项对峙、陈桥兵变……则是河南的历史文化符号。同样的,这些符号之所以只能在银幕上热映而未能在人们生活中流行,这不只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阐释或无法直接体验,更重要的原因是其作为文化符号的“标出性”未得到充分开掘。
因为,符号的意义恰恰在于“意义不在场”,符号过程以意义不在场为前提。文化符号的标出性有组合、聚合、分布、频率、意义、历时六种标准。①文化符号在不断凸显其独特性、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流行的强势。但影视剧中对这些历史文化符号的解读和表现往往有所偏重或改造,可能与其本来面目有较多出入,很难形成一种认知的共识。并且不同的影视剧或文化产品表现的题材各不相同,很难满足文化符号的组合、聚合和频率标准,因此历史文化很难“标出”。
粽子、龙舟由于其高频率、长时间的出现,因此具有的标出性就尤为适合做端午节的文化符号。而挂菖蒲、蒿草、艾叶,熏白芷,喝雄黄酒在现实生活中的淡出也就使得它们无力提携端午节,更无法充当具有标出性的文化符号。生活中,文化衫、纪念品、特产其实就充当着文化符号,而历史文化的流行则要依靠系列的、深度的、利于广泛传播的标出性文化符号。正如艾柯所说:“最终,符号实际上不是符号,而是像结构那样把部分衔接并联系起来的整体语意场。”
现代情境的重建。历史文化的元素及其承载者——文化符号所处的环境事实上是现代语境,因此其表达方式也要适宜于现代情境。在应对现代性挑战的过程中,人们已经作出了许多探索。历史文化的传承形态已经从史书、民俗志演进到了教科书、畅销书、影视音像制品、网络出版物等;其表达方式除了原来的科班讲习、四历游览外,更是出现了“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讲论语”、“蒋勋细说红楼梦”等表现方式;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接受心理也经历了皓首穷经到修身养性、放松消遣的转变,“明朝那些事儿”式的解读受到人们的青睐。
技术的更迭推动了历史文化的表现方式,动画也开始承载历史文化;而社会的变迁更是大胆地“改造”了历史文化,大到网络游戏三国系列、小到扑克牌游戏《三国杀》,折射出了“扭曲的现代性”的文化心态;而国学热、养生热的文化热潮则让《论语》、《弟子规》、《本草纲目》等又在现实情境中流行。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追求历史文化表达技巧与策略的同时,务必注意保护历史文化、尊重历史文化,务必时刻保持对“人”的关怀。现代性情境的重构从本质上讲也是从现代社会的境况出发,思量“人”对历史、对文化的精神需求,考虑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空白,将历史文化转化为一种健康的现实需要,开掘出历史文化的精神力量才是当务之急。
注 释:
①沈家煊称其为标记性的六个标准,该词英文Markedness在语言学中多译为标记性。
参考文献:
[1]杨增和.文化转型与话语增值[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1.
[2]范周.亲历·见证·思考——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五周年学术论文精选集:24.
[3]波德莱尔.现代生活的画家[M]//理性与启蒙:后现代经典文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31.
(何新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博士后,冯梦兰、高顺杰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硕士生)
编校: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