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媒体视阈下的新闻制作与传播

2012-12-29李寿芳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4期

  【摘要】数字媒体技术和广播电视技术结合,营造了数字电视媒体环境。电视新闻报道中,数字化技术和设备支持新闻素材的采集与管理;非线性编辑技术改变了新闻节目的制作方式;包装设计使新闻节目越来越好看;数字化编排与硬盘播出使新闻播报更加灵活与快捷。数字媒体彰显出“一对一”、“交互性”精确传播的特性,数字媒体将是中国新闻媒体的主流。
  【关键词】数字媒体;素材采集;节目制作;栏目包装;精确化传播
  数字媒体是以二进制数的形式记录、处理、传播、获取信息载体,这些载体包括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和动画等。数字媒体技术是通过现代计算和通信手段,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信息,使抽象的信息变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一种技术。[1]数字媒体技术和广播电视技术结合,营造了数字电视媒体环境,电视新闻报道从新闻素材的数字化采集,到新闻节目的数字化制作播出,不仅新闻信息准确快速,而且内容丰富、视听效果好。在电视新闻节目的生产与传播中,数字化已完全融入电视媒体中。
  新闻素材采集管理
  对传统的电视制作来说,记者采访时拍摄到的新闻素材都存储在磁带中。当一个编辑在使用记录着原始素材的磁带进行编辑时,其他人便无法使用。于是,一个新闻事件发生时,各电视台或栏目就必须派出各自的记者前往拍摄,造成新闻资源的重复和浪费。对数字媒体环境下的电视新闻采集而言,新闻事件发生时记者进入现场采访,并通过多种手段将新闻素材及时上传到新闻中心的网络系统中,转化为数字信号,通过数字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分类编目并进行在线、近线、离线等方式存储,每一个新闻栏目的编辑就能同时、随时从系统中拿到新闻素材,然后根据各自栏目的特点和需要进行再加工,制作出不同风格的新闻电视节目。
  数字媒体资产管理为新闻记者的工作提供了便利,但要求记者收集新闻资料时在考虑“有用”的前提下要做到“齐”和“全”,还要求记者能够运用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对新闻资料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将资料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使新闻资料转换为资产,创造出最大的效益。运用数字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不仅能够将记者对时下新闻事件采集的素材进行及时的数字化存储,还可将原有的磁带资源、历史资料等进行数字化处理,并转存到硬盘阵列、光盘塔或数据流磁带上,节目制作中对已经存在的新闻素材或节目资源就不需要重复收集,减少了电视工作人员采编的工作量,降低了采集成本,实现了新闻信息资源的共享。
  对于电视新闻而言,数字媒体改变了采集手段与管理方式;对于网络新闻来说,数字媒体拓展了采集内容与采访形式。网络新闻采访是以多媒体新闻素材为采访对象的,其采访的素材涵盖和融合了三大传统媒体新闻采集的内容,既有静态的文字和图片的采访,又包括声音和动态视频的采集和摄录,是一种多媒体的全方位采集新闻素材的活动。在这一新的采访模式下,每个记者都集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和录音、录像记者于一身,他们写新闻、拍新闻、制作网页、上传信息等等,这些记者都是复合型的多媒体记者,采、写、编合一成为网络新闻传播实务的一大特色。
  新闻节目制作播出
  电视新闻是运用现代电子技术,通过电视屏幕,形象地向观众传递新闻信息的一种手段,既传播声音又传播图像。一般要通过拍摄、采访、镜头设计、剪辑、写解说词、配音这几个程序来完成。电视新闻前期的采访、拍摄、撰写文字稿和编辑画面,是由记者和摄像师完成的,记者把文字稿和经过粗剪的素材交给编辑,编辑再借助先进的数字编辑技术制作出完整的电视新闻节目呈现给观众。电视新闻编辑有着极大的创作空间,编辑的思维方式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而是复杂的艺术化创作,编辑要忠于事实敢于创新,在记者交来的素材基础上,更加系统地、形象地报道事物发展的过程。电视新闻进入“创作”型时代,是为了提高新闻报道质量,但绝不是“创作”新闻。[2]
  数字媒体环境下的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与播出,目前国内一般都由专业的视频技术公司开发研制的技术与设备来支持。大洋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数字内容管理平台面向数字媒体内容进行组织与管理,平台的内容汇聚是获取外来节目资源的主要手段,来源可以是媒体文件、存储介质、信号等;内容生产是对汇聚来的节目素材进行编辑加工,可实现边采边编、快速拆条、简单编辑和复杂编辑包装,以满足不同的发布需要;内容管理是数字内容管理平台的核心环节,可以根据发布平台的需要补充完善节目的元数据信息,对节目进行分类、包装,添加片花、导视等,实现海量内容的存储管理;内容发布将成品节目推送到多媒体发布平台,发布时支持多种格式的转换及元数据的交换。
  电视新闻节目的数字内容管理平台集非线性编辑、媒体资产管理及电视新闻栏目播出技术于一身,实现了电视新闻内容的统一策划、统一生产、统一管理和统一发布。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对采集的新闻素材进行数字化的低码流和高码流存储;非线性编辑系统首先进行低码流浏览与离线编辑,然后在线生成高码流电视节目;播出系统在新闻栏目的数字化编排基础上高码流硬盘播出。[3]传统的模拟电视节目播出前如果有临时调整,例如换磁带、缺稿件、改字幕等,再小的改动也要一阵手忙脚乱。现在采用硬盘播出,如果有临时插播或者改动,只要在电脑上动动鼠标就能全部完成。
  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就是将收集的素材进行整合、编辑,加以人为的创作,形成新的节目;或者将原有的节目重新进行加工,改变原有的节目形态,加入新的理念形成新的节目。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可以让更多的人或者组织共享到媒体资源库中的新闻资源,提高了资料的利用率,拓宽了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选择范围。数字化的信息与技术,使编辑能够更好地体现新闻的主题以及记者的采摄构思,对新闻素材进行“艺术化”处理,提高新闻的报道质量。
  新闻栏目设计包装
  早期的电视新闻以口播为主,受众靠听声音来知悉新闻的内容,一般只看到播报员的图像而看不到新闻现场的图像。以模拟电视技术为采编手段,使得新闻节目能看到新闻现场的图像。数字化电视媒体下的新闻是由电视新闻类栏目播出的、受众急欲知悉的、有意义的声像单元,不仅有了准确、及时、丰富的新闻内容,还有生动、美观、多样的新闻表现形式,真正让受众“身临其境”,所以现在的新闻栏目大多要进行设计包装。新闻栏目包装元素主要有主持人虚拟背景、实时图文展示、动态视窗连线、地图索引、事件模拟、动态片头导视等。
  从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朝闻天下》、《环球视线》到地方电视台的《津晨播报》、《成都午新闻》、《万家灯火》等新闻电视栏目,都可实现前景视窗连线、地图索引、字幕条目、底行游走、动态角标等包装,同时,在主持人导语部分很好地结合了导语新闻内容,将动态背景、新闻视频片段、新闻焦点图片及文字等进行实时渲染播出,叠加到主持人背景层,实现各类视音频、图片、文字等新闻素材与主持人话题的实时更新与互动,前景与虚拟背景的结合,使整体画面效果更加生动、信息传达更加丰富。新闻设计包装的引入,丰富了节目画面,增强了视觉效果,使受众感觉现在的电视新闻节目越来越好看了。
  《直播江苏》大型直播栏目大量采用了各种形式的动态视窗连线,如气象连线、实时路况连线、SNG连线等;南京电视台的《标点新闻》节目中的动态视窗连线被经常使用,如每天的演播室评论连线、电话连线等;天津电视台的新闻直播栏目采用嘉宾异地连线、观众电话连线、记者外景连线等。新闻直播栏目通过各种连接方式,很好地提升了栏目的时效性和现场感,也丰富了栏目的播出形式。
  新闻节目每天都要报道各种民生类新闻,其中有关市政改造工程、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新闻,由于一般没有现场画面,以往只能采用单调的口播形式,为了让此类播报生动形象,新闻电视节目包装系统提供了丰富的三维模型库,新闻节目制作者可以利用模型进行快速的动画制作,然后实时播出。“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2011年日本大地震核泄漏等新闻播报,就运用了动画制作快速模拟仿真事件发生时的动态场景,然后实时播出,极大地提升了栏目的视觉效果和生动性。
  当今的电视媒体竞争逐渐转变为电视新闻的竞争,新闻节目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电视台的声誉和权威性,无论是现场直播、连线报道、互动报道,还是高端采访、权威解读、深度分析、背景介绍,只有坚持内容为王、形式为本的原则,才能让新闻日日鲜活,档档亮丽。
  新闻的精确化传播
  从传播学角度来考察数字媒体,不能把数字媒体当做一个纯粹的技术概念,而应该把数字媒体看做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数字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属于纯粹的大众传播媒介这一属性,数字媒体在大众传播的基础上进行更分众化、精确化的传播,使大众传媒的覆盖面发生从大到小的变化,甚至发展到以家庭和个人为基本单位进行量身定制和传播,传播进入到一个极致阶段——精确化传播。[4]
  电视新闻利用数字媒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进行报道,已经由昨天的新闻今天看、今天的新闻今天报道,变成了现在的新闻现在报道,真正让受众“身临其境”,实现了报道的真正同步,而且其形式和内容的灵活与丰富,使得新闻节目的传播在大众传播的基础上更分众化。但是电视媒体的单向传播特性,还无法实现精确化的传播。在数字视频、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支撑体系下,继报纸、电台、电视台之后的媒体形态有了变化,出现了包括互联网、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手机电视、IPTV、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触摸媒体、移动电视等数字新媒体,其中IPTV、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可以看做是传统电视媒体的扩展与延伸。受众通过这样的媒体不仅可以接受各种类型的新闻资讯,也可以提供新闻信息甚至制作新闻节目,充分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彰显“一对一”、“交互性”精确传播的特性。
  数字媒体将是中国媒体的主流,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使宣传思想文化功能领域大大延伸,与传统传媒交相辉映,覆盖不同需求人群。作为新生事物,新媒体更被年轻一代所接受,率先影响中国的80后、90后,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络视频用户数量增至3.25亿,年增长率达到14.6%,在网民中的使用率由上年底的62.1%上升至63.4%。其中30岁以下的占到75%,相当多的年轻人已经形成了在网上收听、收看新闻的习惯。
  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预测,到2013年,中国手机网民将达7.2亿,搭载电视功能的手机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移动终端。目前中国手机电视行业可大致分为广电模式、电信模式和互联网模式,三种模式各具特色,为受众提供视频内容、数据业务。“变身潮流达人,打开手机看人民网手机电视”,人民网率先推出了涵盖时事新闻事件、最新时尚娱乐资讯、独家趣味动画新闻节目、人民日报驻台记者播报台湾各类时政社会新闻等内容的手机电视,人民网手机电视开启了手机“悦读”新时代。
  参考文献:
  [1]曹育红,朱姝,周吉峰,董武绍.数字媒体导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2]王首程.电视新闻传播[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3]吴迎春.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应用解析[J].电视技术,2010(6).
  [4]曾灿.数字电视的精确化传播特性[J].青年记者,2009(26).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新闻传播系)
  编校: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