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纸民生新闻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2012-12-29蒙晓阳李华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4期
【摘要】梳理中国报纸民生新闻的发展历程:从1979年至1994年的形成期,到1995年至2006年的繁荣期,再到2007年至今的转型期。总结中国报纸民生新闻取得的主要成就:强化报媒受众意识、促进报业体制转型、推动社会制度改革。由此展望中国报纸民生新闻的走向:强化新闻选择意识、加强深度报道、坚持“民生”方向并借鉴公民新闻理念。
【关键词】报纸;晚报;报业;都市报;民生新闻
民生新闻是以平民视角与立场、以与平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实为内容的新闻报道。换言之,要成为民生新闻,新闻选材须密切关注百姓日常生活,并以平民的视角和立场去报道这些内容。由此观之,民生新闻不是特定的新闻体裁,也不是某种新闻媒体的专利,它可以呈现于任何新闻媒体上。在国内,“民生新闻”这一术语正式提出于2002年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开播之后,但采取“民生”视角和立场来报道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却远远早于此时。民生新闻的萌芽及诞生最早是依托于报纸的,此即本文研究中国报纸民生新闻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在于,改革开放后报纸民生新闻与中国报业改革同步发展,记载着中国报业与民生新闻的辉煌历程,对报纸民生新闻进行梳理能大致窥探出中国报业与民生新闻的变革方向。
发展历程
形成期:1979年至1994年。中国民生新闻随改革开放后首批晚报的兴起而诞生。自从1979年11月《南昌晚报》复刊并成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晚报,国内晚报便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作为新中国第二代晚报,这代晚报不同于党报,也不同于“文化大革命”前产生的第一代晚报。报道视角及内容逐渐平民化是它们与当时党报的主要区别。[1]产生这种变化的理由在于:创刊宗旨将报道视角与内容定位于平民。当然,晚报宗旨的平民化倾向与环境变化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后,中国报纸逐渐走向市场。晚Dbr24dtO0cQnh6oDfKYZ61XTNwHf9PoVAQUoloORt0Y=报没有党报的强大后盾,必须牢牢吸引受众才能生存,恰好顺应了中国报业市场化的潮流。
与“文化大革命”前产生的第一代晚报相比,第二代晚报注重强化“新闻”内容,更加重视受众的新闻需求。第二代晚报突破了“晚报是日报的补充”、“晚报是拾遗补阙的,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读物”的传统局限,成为全方位报道本地和外埠新闻的新闻纸。[2]
繁荣期:1995年至2006年。1995年1月1日创刊的《华西都市报》提出“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的办报宗旨,其以民生新闻为主打的办报风格成为中国都市报创业成功的重要原因。《华西都市报》创刊三四年便创造了发行量逾50万份、广告收入上亿元的奇迹。受此影响,此后五六年间全国都市报猛增至100多家,其办报理念被称为“《华西都市报》模式”[3],其他类型报纸也纷纷把民生新闻视为其重要内容。以广州为例,广州地区的6家日报,除在要闻、时政、经济、法制等各个板块中突出民生色彩,以及在日常动态新闻的处理中突出民生新闻价值取向外,在主打本地城市人群的广州新闻方面,也增加了不少民生新闻的分量。民生新闻已经成为报纸同城竞争的焦点之一。[4]
转型期:2007年至今。2007年《楚天都市报》率先提出“主流化转型”,引发以“主流化转型”为主题的全国都市报第二次创业,作为都市报主打的民生新闻由此进入转型期。中国报纸民生新闻需要转型的原因在于:第一,民生新闻低俗化、琐碎化、娱乐化等问题凸显,其品质提升遭受阻碍。第二,公共新闻对民生新闻形成冲击。公共新闻的重要特点在于:媒体不仅报道事实,还需通过议程设置介入公共事务,发起和引导公众讨论,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民生新闻关注平民日常生活小事不同,公共新闻更关注公共利益、更关注如何提高公民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从而在更高层面上形成与民生新闻的竞争。因此,有学者认为引入公共新闻理念是民生新闻突破自身缺陷、获得进一步发展的途径。[5]第三,媒介生态环境变化。以民生新闻为主打的都市报成功后,党报、晚报、行业报之类的其他报纸争相效仿,导致“泛都市报”现象,使承载民生新闻的传统报媒急剧变化。同时,依托新媒体而生的公民新闻(又称“参与式新闻”)抵消了报纸民生新闻的部分优势——不但公民新闻的内容为受众所关注,而且普通受众也可作为报道者参与新闻报道。
历史成就
在32年发展历程中,中国报纸民生新闻所取得的成就大致表现在三方面:
强化报媒受众意识。报媒只有关注受众生活、牢记受众需求,才能赢得受众、赢得市场。30多年来,中国报纸民生新闻逐步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鼓励群众发言。“民生新闻”的“民生”二字决定了这类新闻要报道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要使广大民众成为新闻的主角,鼓励群众发言便成为“民生新闻”的题中之义。在这方面,中国报纸民生新闻的特色在于:(1)参与主体广泛。一方面,参与主体种类繁多。比如,根据对1995年9月至1996年8月一年内《华西都市报》的统计,其报道的人物包括教师、学生、孤寡老人、残疾人、基层警官、士兵、居委会干部、打工仔、流浪儿、下岗女工、老红军、荣誉军人、保卫干部、守厕人、保姆、管道工、城管监察、军嫂、郊区农民、修鞋匠等各种不同身份的群众[3]80。另一方面,以市民为报道对象的新闻比例较大。比如,1997年4月2日《华西都市报》报道165条新闻,其中反映市民活动的新闻和实用新闻占120条;1999年1月2日《南方都市报》报道141条新闻,其中反映市民活动的新闻占75条;2001年4月5日《东方新报》报道92条新闻,其中反映市民活动及实用性的新闻占61条。[3]114(2)发言内容全面。不同于以往正面典型报道的“高、大、全”型人物和公式化报道带来的虚假感[6],报纸民生新闻倾向于通过披露更全面的被报道对象言论来展现丰富的人物内心世界与更多姿多彩的日常生活。比如《华西都市报》报道下岗女工,就改变以往正面典型报道的公式化写作模式,将其下岗后的思想斗争、艰苦创业和自强自立的过程娓娓道来,[5]81让受众觉得这才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而不是毫无缺陷、遥不可及的英雄式人物。(3)发言平台广。很多报纸设置供民众发言的专门版面,比如《新华日报》与《新闻晨报》设民生新闻版,《武汉晚报》设民生新闻栏目,《都市消费晨报》设“民生热线”、“情感倾诉”、“百姓纪事”、“休憩茶园”,《钱江晚报》设“民情日记”、“运动人生”、“零点人物”、“助理手记”等。另外,也有不少报纸经常围绕“市民”开展新闻策划或活动策划,比如《都市消费晨报》的“谁是最幸福的女人”、“最上镜儿童评选”等。(4)发言效果好。民生新闻能使民众更多地行使舆论监督权,是以发言主体种类繁多和发言平台范围广泛为基础的。因此,与其他各类新闻报道相比,报纸民生新闻使群众能够更方便地行使言论自由权利,尤其是能够更好地实施舆论监督,使群众发言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是疏导群众情绪。民生新闻贴近性强,更易让群众接受,因此其“排气阀”功能可得到更好的发挥,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谐。近年来国内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较严重,在报纸民生新闻的帮助下,相当一部分这类问题获得及时解决。
与国家改革事业相互促进。报纸民生新闻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总体方向是一致的,因此能够相互促进。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此背景下,报业必然进入市场,打破原有的纯粹事业单位体制。晚报的兴起、都市报的勃兴及转型,其实质都是报媒为适应市场经济而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民生新闻则是报媒在进入市场、谋求发展的过程中所找到的一种合适的新闻类型。另一方面,民生新闻帮助这些报媒在市场站稳脚跟,这些报媒的成功又为党报体制改革提供良好借鉴,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改革的目标实现——媒体既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又是一种可以适应市场需求的信息产业。
推动社会制度改革。在推动社会制度改革方面,报纸民生新闻也作出了较大贡献,主要表现为:
一是促进医疗制度改革。例如,2010年12月22日《楚天都市报》以《医院过度医疗被判赔付9万元》为题引发公众对过度医疗问题的关注。[7]解决过度医疗问题正是医疗制度改革的一部分。
二是促进法律制度改革。例如,报纸民生新闻对2003年孙志刚事件的报道促使《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废除,对国内近年来一系列被拆迁人自焚事件的报道促使《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出台。电动自行车国标修改被搁置也得益于报纸民生新闻的报道。
未来走向
中国报纸民生新闻确实面临挑战,有关如何克服困难的思考或许可揭示其未来走向。
强化新闻选择意识。当前报纸民生新闻的弊病之一是琐碎化,即凡与民众有关的、民众想看的所有琐事均报道,甚至不回避八卦消息、个人隐私,从而导致民生新闻品质下滑。为此,报媒应强化新闻选择意识,同时考虑新闻价值与受众需要,尤其是受众真实的、合理的需要。
加强深度报道。由于民生新闻已在不同类型的报纸之间、不同的传统媒体之间铺开,各媒体的相互借鉴较频繁,使民生新闻同质化现象严重。考虑到报纸的时效性稍弱于电视,报纸想要在与其他报纸的竞争中甚至与电视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基本上只有加强深度报道一途可行。
坚持“民生”方向并借鉴公民新闻理念。伴随着新媒体尤其是网络的出现,“公民新闻”①应运而生。有研究表明,现阶段超过40%的新闻首发者不是专业的新闻媒体和媒体工作者,而是作为普通公民的“博客”、“播客”,这一“公民新闻”的浪潮还将进一步扩张其“领地”,使专业新闻媒体在提供新闻方面的比例日渐收缩。[8]新媒体及“公民新闻”已对专业新闻媒体造成强烈冲击。对此,报纸民生新闻首先应坚持“民生”方向,这毕竟是民生新闻的传统优势所在。同时也可以适度借鉴公民新闻理念,鼓励群众参与新闻活动本身与民生新闻基本立场并无冲突,力求放大报纸民生新闻的传统优势。
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报纸民生新闻仍需持续发展壮大,这不仅是由于过往辉煌历程所带来的历史惯性,也是由于报纸民生新闻具备的功能与优势的无可替代性。
注 释:
①所谓“公民新闻”,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美国一位研究新媒体的专栏作家马克格·拉泽认为:“‘公民新闻’就是让没有经过专门新闻训练的普通公众通过运用新的传播技术和网络全球传播的特点创作新闻信息,在为传统媒体提供的新闻信息增加新的素材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对媒体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查证和检验。”(参见蔡雯,郭翠玲:《从“公共新闻”到“公民新闻”——试析西方国家新闻传播正在发生的变化》,载于《新闻记者》2008年第8期)
参考文献:
[1]罗莉.党报新闻的“平民视角”[J].新闻窗.2007(2).
[2]刘富,张未民.晚报新闻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4.
[3]吴信训.都市新闻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37-51.
[4]石心竹.民生新闻的现状与嬗变——以广州报纸为例[J].新闻前哨,2006(8).
[5]王智慧.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以《1818黄金眼·公众版》为例[J].视听纵横,2011(3).
[6]李华.正面典型报道:反思与创新[J].传媒观察,2008(3).
[7]吴玉兰,钟干松.民生新闻如何做强亲和力——以《楚天都市报》“重点”栏目为例[J].媒体时代,2011(4).
[8]喻国明.民生新闻:未来十年的发展机遇与角色转型[J].现代传播,2009(4).
(蒙晓阳为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华为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2011级博士生)
编校: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