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叙事方式

2012-12-29杨春慧赵丹宁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4期

  【摘要】本文运用叙事理论对获得第81届奥斯卡8项大奖的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进行评析。该片以三条主线展开剧情,采取了多技巧混搭式的剪辑和非线性碎片式的立体叙事方式。文章还分析了影片中的细节处理和主要人物性格,并阐述了该片对中国电影的启示,那就是在表现形式上采用新颖的叙事方式,在诠释人物性格特点的同时深入地展示细节,针砭时弊,才是一部电影的魂魄所在。
  【关键词】叙事理论;叙事方式;细节处理;人物性格分析;启示
  世界电影起源于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兄弟在巴黎拍摄了长达56秒的电影《火车进站》,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反响,对后来电影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这一天也在后来被作为世界电影诞生日而庆祝。虽然从世界第一部电影的产生到现在已经一百多年了,但相关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少,有关电影叙事的研究起步也很晚,到20世纪80年代叙事理论的研究才变得更系统、更科学。20世纪90年代出现“新叙事理论”,也叫“后现代叙事理论”,是对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反思、创新和超越。这些都是在叙事学的理论范畴内展开的。
  叙事学与电影分析
  叙事学的定义是什么呢?顾名思义,叙事学就是关于叙事的科学。它作为研究叙事形式和叙事结构的科学崭露头角,继而以研究叙事的方法独领风骚。叙事是指在时间和因果关系上意义有着联系的一系列符号再现。同时,叙事可以由各种符号媒介构成。简言之,叙事学就是对理论和系统的研究,也是对文本或者电影的叙述结构的研究。不论是口头的或书面的语言、固定或活动的画面、手势或材料的有机混合,对于任何材料都可以进行叙事研究。本文以在第81届奥斯卡奖中包括最佳影片在内一共获8项大奖的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为例进行叙事理论分析。
  三条主线,多种叙述手法
  这部电影的情节扣人心弦,节奏张弛有度,让人们从一个又一个问题中逐渐摸清线索,解开谜团。影片结构严谨,层层相扣,耐人寻味。
  故事是由三条主线逐层展开的,这其中夹杂着倒叙、插叙、顺叙等各种创作手法。电影初始是第一条主线,男主人公杰玛在警察局遭到严刑拷问。继而切换到第二条主线,他参加了一个《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节目。第三条主线则是在节目答题过程中通过倒叙手法所展示的杰玛、其兄舍利姆以及拉提卡的成长经历。电影巧妙地把杰玛不同寻常的悲惨人生经历与他在场上的答题结合在了一起,警局逼供、现场答题和童年回忆这三条线索交叉前进,推动故事进程,细致地展现了他从小到大的人生历程。
  在节目中,杰玛过关斩将,有如神助,答对了所有的题目。其实,每道题目背后都穿插了他的一段人生经历,展示了他的精神奥德赛之旅。之后,电影又采用顺叙手法转入下一个情节。这个到目前为止把题目都做对了的出身贫民窟的少年,因为刷新了节目纪录即将拿到巨额奖金而遭到质疑,并成为阶下囚受到审讯。他本该得到巨额奖金改变现在的贫困生活,却因为他的出身被怀疑、被诬陷、被欺辱。影片将答题环节和生活细节安排得环环紧扣,每一个选项的来历都让观众对他增加了一份同情,因他被主持人陷害入狱而愤恨地握紧了拳头。
  传统的印度电影载歌载舞,故事情节比较简单,而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正是在于它的故事情节出人意料,谁也无法料想这样一个命运多舛的男孩被问到的题目恰好都在生活中得到了答案。影片通过倒叙和插叙手段展示了他的成长经历:儿时生活在贫困脏乱的孟买贫民窟,为了得到崇拜的电影明星的签名不惜跳进粪坑里;因为宗教冲突而家破人亡,亲眼看到妈妈被人一棍毙命却不敢做声;被教唆孩子偷东西的黑帮控制以乞讨为生;为了逃脱黑帮魔掌扒火车,与哥哥在火车上以兜售食物为生;为了寻找所爱之人重回故里,哥哥为了帮助他与黑帮决战而死。最后参加这个节目,既是因为机缘巧合,也是为了和所爱的人重逢。
  影片结构安排巧妙,叙事技巧精湛。该片一直是围绕杰玛来叙写的,而贯穿其间影响故事起承转合的则是紧张的竞赛现场。主持人及现场观众的表现是对于杰玛答题的侧面渲染。场上的镁光灯,主持人不时地讽刺挖苦他“茶水工”,观众们的嘘声、掌声,无一不在刺激着这个年轻人的每一个细胞,挑衅着他的每一滴热血。虽然有着三条主线,叙述手法多样,但是影片通过干净利落的剪辑,各种场景的交替仍然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非线性碎片式立体叙事
  根据电影叙事理论的分类,电影在叙事结构上可以简单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指一部具体影片的组织关系和表达方式,也就是“电影总体结构”;二是指电影整体叙事系统意义上的结构组合关系不属于某一具体影片,而是对某一种类影片的叙事结构的概括,因此也适用于同类电影文本的分析;三是指对于一部具体影片之内的各种元素的组合的概括。
  影片的总体结构完整紧凑。虽然导演采用了非线性碎片式立体叙事的手法展现这部影片,但这并不对观众在观看影片中所采取的视角构成误导,反而使观众从不断切换的场景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主人公所经历的一切。本片没有豪言壮语,每个角色也没有安排太多的台词,凸显他们个性、表达他们想法的是他们的行动以及背景音乐的渲染。所有的思想和主题,都通过多技巧混搭式剪辑的镜头语言融入了整部电影中。
  本片之所以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等各项大奖,不仅是因为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叙事合理完整,还因为影片在细节上的处理值得观众细细琢磨与品味。这个故事反映了印度下层人民真实的生活,引人深思。例如这一组长镜头,就能使观众对印度底层人民的生活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因宗教冲突,孩子们不得不在破烂不堪的长巷里奔跑逃命,每一次镜头的转换,都让人们更加直观地看到他们生活的环境如此恶劣,不堪入目。又如,当杰玛给美国游客介绍露天手工洗衣厂的时候,尽管画面色彩鲜艳亮丽,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地人民生活的艰辛。紧接着,镜头转向几个少年非常迅速地将美国游客的汽车拆得七零八落,偷走了车上所有能够拿走的东西,借以讽刺当地人民的素质问题。
  人物性格分析
  毋庸置疑,杰玛算是一个幸运的人,虽然他有很多悲惨的经历,但到影片最后有了一个童话般的浪漫结局,那就是他最终牵起了爱人的手。杰玛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要通过坚持与努力去得到他想要的结果,比如为了向自己所崇拜的电影明星索要签名不惜跳进粪坑;为了见所爱的人拉提卡,他冒着生命危险去黑帮老大那里当厨师等,这些细微小事都证明了他的决心和坚持。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另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杰玛的哥哥舍利姆。
  舍利姆是个有着矛盾性格的人,他的个性比杰玛更立体、更鲜明。他的灵魂似乎始终在善与恶的边缘挣扎,他行事果断,心狠手辣,自私贪婪,这些似乎都反映了他的劣根性。但是当他所面对的是自己弟弟的时候,我们又时常见证他作为哥哥的称职。要不是他的勇敢机智,我们很难想象他们怎么能从那些蛇蝎心肠的黑帮手下逃走。在兄弟俩逃离孟买的列车上,一切都是未知的,两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仿佛意味着再大的困难都不会将这血浓于水的兄弟之情分离。最后,为了弟弟能够和拉提卡在一起,他铤而走险,与黑帮团伙单打独斗,牺牲自己,换来杰玛的幸福。
  我们再来从女主角拉提卡身上发掘本片的闪光点。该片有着纯真美丽的女主角和性格坚忍的男主角,两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但他俩的爱情却被残酷的现实推入悬崖。拉提卡的命运也是不幸的,偶然与兄弟俩相遇,后被黑帮团伙收留以乞讨为生,想要跟着兄弟俩亡命天涯,却被哥哥舍利姆放弃了。这件事情让杰玛心里一直留存一道伤痕,所以才有了后来杰玛说服哥哥回到孟买寻找拉提卡的一幕。当他们重回故里时,发现孟买已不再是儿时的模样,拉提卡仍被黑帮控制并成为一名舞女。也就在此时,杰玛的心被拉提卡深深地占据并征服了。为了救出拉提卡,哥哥打死了黑帮的头目,转而加入另一个帮派,并在酒后强行占有拉提卡,这使得杰玛非常怨恨哥哥,远走高飞。后来他得到茶水工的工作,打入《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节目电话。杰玛费尽心机想与拉提卡在一起,约定每天下午五点都会在火车站等她,好不容易有一天等到她了却被人发现,拉提卡被舍利姆抓了回去并被毁了容。不幸中的万幸是,舍利姆最终良心发现,放走了拉提卡,有情人终成眷属。拉提卡是爱情和美好的象征,是杰玛生活和追求的动力之源。即使残酷的现实使纯真蒙上伤痕,希望依然会超越痛苦,给予我们以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穿插在黑暗现实中的纯洁美好的爱情,成为这部电影在叙事过程中的一大亮点。这部影片之所以能打动观众获得大奖,不仅是因为那些牵动人们紧张细胞的情节气氛和动人的音乐、那些能使人们感受艰难生活压迫的细节描述,还在于令人动容的主人公之间对于爱情的向往与坚持。即使是在死亡的威胁之下,他们的爱依然矢志不渝,从而使得这部电影更加震撼人心。
  影片中的另外一个主要人物就是《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节目主持人霍布斯。他看上去儒雅幽默,俨然是现代社会的精英分子,但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他毫不掩饰对出身低微的杰玛的轻视与偏见。在杰玛答题的关键时刻,他貌似真诚地为杰玛提供答案。观众们会误以为写在镜子上的答案B真的是他给杰玛的救命稻草,但是杰玛并没有相信他,而是坚持自己的答案并且答对了。一位公众人物,一位道貌岸然的主持人,竟然使用如此卑劣的手段来对待一个朴实的年轻人,这种行为实在令人不齿。好在杰玛经历了太多的人世沧桑,早就领略了人性的黑暗面,没有相信他的话。通过这一细节描写,霍布斯的伪善与杰玛的机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深刻地反映了这两个人物所代表的两类社会群体。
  结 语
  本文的目的在于结合叙事理论研究这部励志电影,通过对叙事手段、电影细节和人物性格等方面的分析,使我们更加深刻地参悟这部电影的深刻意义。每一部获奖影片之所以能获得成功,经得住岁月的推敲,是因为它能警醒世人,引起观者的共鸣与深思,《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就是这样一部影片。我们从中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的黑暗丑陋,但我们也从中看到了光明、美好的一面,那就是主人公对爱情的坚守、对理想的坚持。尽管他的生活经历险象环生、有血有泪,他的哥哥舍利姆早已走上不归路,杰玛却始终都没有选择放弃。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凡的角色,让我们为之燃起激情,让我们感受到幸福的含义。
  近年来,中国电影逐步走向国际化,但仍有差距,主要原因是我们将重点放在叙述成分的含义以及表意作用上,而非深层次地挖掘作品中的人物立体特征,或者采用一定的方式在电影中表达生活中的社会现实,抨击一些丑陋的社会现象。而国外的影片在这一方面做得更胜一筹,它将分析的重心放在角色上,以人物作为剧情发展的媒介。例如在本片中,杰玛一直是故事的主线,从未偏离,所有的次要人物都是为了和主要人物形成反差或对比,所有发生在次要人物身上的故事也都是为了从侧面突出主要人物。通过这样详尽的展示,再填充以细节、交代情节,就使得整部影片的观映效果得以增强。即使情节再错综复杂,观众也能理出清晰的脉络,理解电影的内涵。此外,我们也发现,这些电影剧情的推动是基于角色的性格、特点以及遭遇、心态上的转换而不断发展演变的,这就给我们中国电影制作人一些启示,那就是若想创作出优秀的影片,还是离不开对细节的描述。在表现形式上采用新颖的叙事方式,在诠释人物性格特点的同时深入地展示细节、针砭时弊,才是一个故事的传承所在、一部电影的魂魄所在。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凯勒,古力.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J].世界电影,2009(4):172-175.
  [2]宋家玲.影视叙事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3]周新霞.现代电影剪辑思维的发展——从《保镖》到《贫民窟的百万富翁》[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6):63-70.
  (作者单位:北京服装学院外语系)
  编校: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