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学视阈下的纪录片受众诉求研究
2012-12-29闫小芬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4期
【摘要】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研究纪录片受众诉求,从人的基本需求出发,可以具体、细致地考查受众的诉求,是一种有效的质化研究方法, 同时这种方法突破了传统的以统计方法为基础的量化调查研究模式,有效地弥补了长期以来对受众解读的忽视。对纪录片《姐妹》的受众进行调查—归纳—分析—解读的研究方法,具体演绎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与纪录片受众诉求分析的实践结合起来的这种研究方法,证明了这种研究方法的特点——直观而又透出本质,同时也不乏科学性,并且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一些有益建议。
【关键词】人本主义心理学;纪录片;受众诉求;研究方法;《姐妹》
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已经广泛运用于教育、医疗、防止犯罪和吸毒行为,以及企业的管理等领域,并产生了良好的效益;在我国传媒界近20年对传播心理学的研究颇有成果,近几年对受众心理的研究也开始有了萌芽,并且逐年上升[1],但是真正成为应用的理论仍然任重而道远[2]。在我国纪录片领域有意识地使用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实证成果非常少见,一般采用传统的数字统计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大体上反映受众的好恶,但是却难以揭示好恶的根本原因,即受众的最根本诉求。在人本主义理论心理学的视阈下,从人的基本需求出发,可以具体、细致地考查受众的诉求,弥补数字统计方法,以及社会学的以调查者为中心的调查问卷的不足,探索出一种更为具体、鲜明不受限制的以受众为中心的人文研究方法,同时这种方法也可以有效地弥补长期以来对受众心态解读的忽视。从方法论的意义上看,试图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与纪录片受众分析的实践结合起来,从另一个角度发现受众的诉求,及其隐藏其中的难以发现的本质,并且可以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广泛应用在纪录片或者其他影片的受众分析。
由于本文重点在阐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而且受文章篇幅所限,受众的样本选择以便于提取为原则,因此采用了网络和报纸上登载的自发性回应样本,且没有将受众的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等个性差异进行分类,但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及其研究方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它是继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第一思潮”和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的“第二思潮”后的“第三思潮”心理学,代表者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与罗杰斯。由于罗杰斯的理论更多适用于心理治疗,因此本文对纪录片受众的研究主要使用马斯洛的人类动机理论与自我实现的人的理论。
在马斯洛的这个理论中,将人的动机需要分为三大方面,即意动的需要、认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人的意动需要即基本需要,包括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而每当一种需要得以满足,另一种需要便会取而代之。马斯洛提出了一种强调人性积极向上的动机理论。
认知和理解的欲望,就是好奇心,马斯洛认为这是精神健康的一个特点。了解这些未知的知识和信息也是为了自身生存安全和不断发展的需要。纪录片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满足人们的这种需要。
关于审美的需要,至少对有些人来说是很强烈的,他们厌恶丑恶。
自我实现的人的理论认为:人类——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更多发掘、实现自身的潜能,趋向自我实现或丰满人性[3]P286。
利用马斯洛的这些理论,通过对受众言语的分析,可以直观表现特定纪录片满足了读者的哪些需求,并且可以认定纪录片所表达的这种需求的表述是成功的。
纪录片受众诉求研究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方法。尽量使用受众在没有外界的影响下对某部纪录片产生的情绪、想法等有关言语,作为受众在这部纪录片中的具体诉求,然后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需求理论,分析归纳这些诉求所反映的属于人类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求,从而揭示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受众对纪录片的具体心理需求。
《姐妹》纪录片案例剖析
纪录片关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人和事,受到大众的赞誉,其中2004年至2005年上映的《姐妹》给许多普通民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选择它作为个案研究,更能反映受众的诉求。
《姐妹》是2000年初至2003年底拍摄的。导演兼摄影李京红全天候跟踪片中人物,辗转5省7地后终于贴身拍摄下长达300个小时的素材,被剪辑成总长度13.5小时的《姐妹》[4]。该片以一间20多平方米的发廊为中心,记录了来自浙江衢州的一对亲姐妹章桦、章微及其招收的几名打工妹阿文、小芳、阿美等的真实故事。片中,主人公因坚持正规营业,拒绝色情服务而惨淡经营,为了生存、为了孩子,她们苦苦与命运抗争。2004年上映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全国几十家电视台相继播出,收视率超过了本年度最火爆的电视剧①,被《南方周末》评为2004致敬之年度现场报道。
该片主要的传播媒介是电视,这部纪录片受众的调查对象以公开发表在媒体上的言论和情绪及其一些主要媒体的评论为主。
纪录片《姐妹》电视受众言论调查。据湖南公共频道公共事务部主任刘明君透露,《姐妹》播出两天来,频道的热线电话一直都没断过,工作人员接电话接到手软。短短两天,频道的短信平台收到的观众短信多达3万条,表达了对该片中发廊妹的同情和支持。[5]
浙江电视台:人们被五位姐妹的命运、故事、精神所深深吸引,在收看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很多观众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6]
湖南卫视著名主持人何炅在电视访谈章桦节目中这样介绍这部片子:“纪录片一经播出,便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目光,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片中的女主角章桦、章微等人的命运更深深牵动着人们的心,她们的未来,因此成了一种真正的最广泛意义上的‘人民的期待’。”[7]
在片子播出引来强烈反响时,片子的主人公章桦在谈自己的感受时说:“我们的经历在我们家包括我们村里边是没有人知道的,这是我们心里面最大的一个秘密。2月2日,浙江电视台播出,播出以后第二天我就回到我们老家,我们村里人围过来,那种眼神就是特别理解,没想到你们在外面生活那么苦,我们都以为你们生活得很好,也挣了很多钱。村里每家每户几乎都有子女在外面打工,可他们都不知道自己子女在外打工的情况,我们回家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但是这部片子替我们说了我们心里面想说的话。”[4]
从这些言论中,《姐妹》受众的诉求表现主要可以归纳如下:第一,对姐妹命运的认知与关心,无论是城里还是农村,人们通过这部片子第一次了解了发廊妹的生活以及外来打工者生活的艰辛和追求。第二,对她们不幸的遭遇给予强烈的同情,对她们不懈努力追求幸福生活也给予热情的支持。
当时一些较大媒体对《姐妹》的评论。据新浪网的转载汇总,有关此片评论的省级媒体大约有35家①,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从中挑出角度不同的5家媒体评论。《中国青年报》:《姐妹》——说人话 讲故事[8];《钱江晚报》:真实的力量打动人 《姐妹》热播浙江[9];《广州日报》:零距离追踪“发廊妹”悲欢离合[4];《南方日报》:《姐妹》聚焦发廊妹 温情观照非偷窥[10];《南方都市报》:《姐妹》人性的记录 良知的声音[11]。从这些评论的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真实”、“命运”、“温情观照”、“发廊妹”、“零距离”、“同情与支持”、“精神”、“人性”、“良知”等一些重复较多或者相近的词汇,反映了媒体人对受众接受这部纪录片的最重要或者最强烈的感受。
人本主义心理学视阈下《姐妹》受众诉求的分析研究。第一,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命运”、“真实”、“发廊妹”、“零距离”等,反映了该片真实地揭示“发廊妹”的生活,满足了人们认识一个社会群体的求知欲望,这个群体在城市属于外来“务工人员”,但也是城市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之一;在农村,他们属于“外出务工人员”,但也是改变农村贫穷面貌的主力军,而且这个群体越来越大,因此他们的生活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这一点上这部片子的题材满足了人们认知和理解的需要。由此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反映现实而且是大多数群体生活的纪录片受到的关注就会多一些。
第二,“同情与支持”、“人性”、“良知”、“精神”,反映了该片人物的遭遇得到人们的同情,她们坚持不懈地追求爱情、美好生活,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得到了受众的认可,并得到他们广泛的支持。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些诉求反映了受众对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与被尊重的需要,以及对积极向上、自我实现的动机的肯定与支持。从这些可以看出,题材中人物积极美好的精神追求可以感动人,并得到受众广泛的肯定和支持,从而促使受众将片子看完并做出反应。
第三,“人性”、“良知”,直接反映了大众对创作者态度的肯定和赞扬,也是对该片的选材、拍摄、剪辑等一系列创作方法的肯定,从另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
结 语
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对这部片子的受众言论进行过多的列举,分析也不能充分挖掘和展开,但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优点和不足。
优点:研究方法直观而且揭示受众诉求的本质原因。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出发,可以具体阐释受众的诉求,洞察特定阶段受众的心理诉求趋势,从人性的本质上揭示受众的心理特征。《姐妹》的创作人员有意或者无意选择了这个大众话题,因而受到大众的关注。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方法最根本的区别:前者回答了受众是否喜欢,后者则解答了是否喜欢的原因,而这个原因是包含在社会环境下的最根本的原因。
局限:需要量的统计方法作为辅助。人本主义心理学具有强烈的人文学研究的方法色彩,虽然直观,容易让人理解,但是对度的反映失落,因此它离不开量的统计。量可以表达受众的数量和喜欢的程度,从这点上说如果想得到全面客观的结论,需要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本文研究也表明了这种人文主义研究方法是在量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文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视阈下的纪录片受众研究模式,仅仅作为一种探索的方式,希望更多的研究者能够提出更为科学、规范有效的研究方法,为我国纪录片创作提供更为科学具体的建议,使我国的纪录片能够极大地满足大众的诉求,广泛地赢得受众的欢迎和支持,最大限度地实现纪录片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共同推动我国纪录片的繁荣发展。
注 释:
①《姐妹》播出后,受到观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新浪网与北京零频道联合为它制作了专题栏目,内容包括《姐妹》各集、各地的宣传片、播出电视台名单及其主要媒体的评论。为了便于后来者查阅,本文的样本大多数来源于此,但是每个来源都经过校对无误。新浪网独家推出纪实片《姐妹》.http://video.sina.com.cn/tmp/xztsy/sister/.
参考文献:
[1]梅琼林,胡力荣,袁光锋.关于受众的表述:中国传播学受众研究回顾(2000—2010)[J].河南社会科学,2011(1):177-181.
[2]刘京林.传播心理学研究的再思考[J].现代传播,2008(2):32-33,38.
[3]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成明,编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4]广州日报:零距离追踪“发廊妹”悲欢离合[DB/OL].http://video.sina.com.cn/2005-01-27/12254633.html.
[5]潇湘晨报.《姐妹》删剪版入湘反响强烈[DB/OL].http://video.sina.com.cn/2005-01-31/20304694.html.
[6]新浪宽频.浙江电视台《姐妹》热播的启示[DB/OL].http://video.sina.com.cn/2005-01-28/17014666.html.
[7]新浪宽频.何炅访谈:《姐妹》背后的故事(上)[DB/OL].http://video.sina.com.cn/2005-01-28/15544656.html.
[8]中国青年报:《姐妹》——说人话 讲故事(2)[DB/OL].http://video.sina.com.cn/tv/2005-10-14/151911493.html.
[9]钱江晚报:真实的力量打动人 《姐妹》热播浙江[DB/OL].http://video.sina.com.cn/2005-01-27/13424634.html.
[10]南方日报:《姐妹》聚焦发廊妹 温情观照非偷窥[DB/OL].http://video.sina.com.cn/2005-01-27/12234632.html.
[11]南方都市报:《姐妹》人性的记录 良知的声音[DB/OL].http://video.sina.com.cn/2005-01-26/13534623.html.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献信息研究所)
编校: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