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做好党报的经济报道
2012-12-29王磊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4期
改进党报经济报道,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说其“新”,是因为经济社会生活不断发生着层出不穷的变化,经济新闻报道也要不断与时俱进。这既是应对广大读者的期盼,也是党报自身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前提下,经济领域的报道能否做得更加切合实际、真实可信、权威有用,是党报能否具有更高权威性、指导性,能否在舆论“话语场”中掌握主导权的重要手段之一。
去年以来,笔者所在的河南日报城市经济采访部,在改进党报经济报道上做了很多探索,从主打“策划牌”到提倡“大民生”,报社、部门、个人三级策划“三足鼎立”,高端、民生报道“两翼齐飞”。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既在不断“试错”中走向成熟,也更明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
坚持“策划为王”,探索“三足鼎立”,以高站位巩固“话语权”
新闻在层出不穷地发生,但是党报报道新闻的站位和视角是根据形势的需要不断调整的,这个调整的过程可以说就是策划的过程。策划既是一个动脑的过程,也是一个明确方向、集中火力的行动,更是一个整合报道力量,以期达到更佳传播效果的过程。
从经济报道的规律来看,党报经济报道的工作化是其显著特点,即大多数常规内容都是经济部门的工作新闻或经济工作的动态,长期形成的格局是,内行觉浅,外行嫌深,材料枯燥,形式不活。如果不求甚解地把材料简单加工、浓缩为新闻,必然是干巴巴的数字罗列,抽象的总结概括,宏观有余,具象不足,很难满足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而要挖掘经济活动的深层规律和新闻价值,就必然要有一个通过策划提炼主题、通过策划丰满“血肉”、通过策划推动记者深入采访,让“死材料”变成“活新闻”的过程。
河南日报近年一直提倡“三级策划”,即编委会、采编部门、记者三级各负其责,做好不同层次的策划。城市经济采访部从2011年8月1日正式启动开始,就明确提出积极响应“三级策划”,并给予了全新的诠释和实践。“三足鼎立”即基于三级策划的体制,以报社策划、部门策划、记者个人策划为三个支点,其中着力点是部门策划,做好我们能把握、能做好,又能最大限度地集中优势力量的选题。主要关注焦点是中观领域的经济选题,立足点则是从高层到民间普遍关心的问题。
关注“大民生”,实现“两翼齐飞”,做好“大民生”选题是巩固党报影响力必不可少的内容
很久以来,党报的传播模式习惯于自上而下的宣传,民生选题一直是报道中的一个“短板”。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个报道即使主题再宏大,内容再重要,如果老百姓根本不关心、不买账,其传播效果必然是大打折扣甚至等同于无。特别是经济报道,每一个经济政策、经济现象的背后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民生报道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做的问题。一手抓好党和政府政策、重大新闻等高端报道,一手抓好来自“草根”的民生选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两翼齐飞”的含义。而且二者在内容上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不管选题“大”或“小”,在操作选题中都要有“大民生”意识,才是我们提倡的宗旨。
“大民生”报道应怎么做?半年来我们尝试了很多探路举措。郑州的地铁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对于这个解决省会交通拥堵的治本之策,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是非常关心的,但我们一直对它关注甚少。我们决定,“大民生”就从这里切入。在制订采访计划和联系采访之前,我们多次与记者探讨,一定要从老百姓的立场、从民生的视角去寻找“新闻眼”,力避那些“大干快上,拉动投资”之类的套话。经过讨论,我们从老百姓最关心的安全、技术、保通措施、商圈发展等方面设计题目,都以问句为题,推出了“五问郑州地铁”系列报道。五问,每一问都扣着一个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既吸引“眼球”又让报道接“地气”。报道刊出后,郑州地铁公司的领导说,这是郑州地铁开工以来最有分量的一组新闻报道。
主旋律怎样唱得动听?要研究我们的“第一读者”在想什么
“两翼齐飞”的另一“翼”是比较重大的政治性政策性强的高端选题、战役性重点报道,这是党报的“重武器”,也是我们必须做好的“规定动作”。对于这一类型的报道,要做得到位,做出效果,我们必须研究我们的“第一读者”在想什么。
谁是我们的“第一读者”,我认为无疑是广大公务员和各级企事业单位的干部。党报订阅发行的体制决定了他们是我们最直接的受众群体。主旋律报道要做出效果,就必须吸引他们的兴趣,对他们有启示、有用处。
这一点在《河南日报》去年以来展开的“新十八谈”报道中体现得非常充分。围绕着省委主要领导“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主题,《河南日报》在推出十八个地市“十八谈”之后,又推出了省直各部门谈转变的“新十八谈”,“新十八谈”是以“谈”的方式推进的一场春风化雨的思想解放,要达到既定的效果,就必须知道读者想看什么,他们想看的不是官样文章、工作总结,而是能谈到实处、谈清症结、谈明方向、谈出举措的文章。为此,我们的记者多次与各有关部门沟通研讨,不留情面地提出他们文章中的问题,一改某些部门初稿中“大会报告”、“工作总结”式的文风,要求切实联系实际、联系基层,有哲学高度、理性思考。许多文章改了十几稿甚至二十几稿。“新十八谈”推出后,广大干部纷纷反映,这样的文章让人想看、爱看、看了能受启发。
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探索,都是为了探索出一条搞活党报经济报道的路子。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这条路子既有奔头,也有干头。
(作者为河南日报城市经济采访部副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