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教日子里的思考

2012-12-29袁恩洋

中国教师 2012年12期

  “就在启程的时刻,让我为你唱首歌,不知以后你能否再见到我,等到相遇的时刻,我们再唱这首歌,就像我们从未曾离别过。”离开支教学校的时候,孩子们唱着这首歌给我道别,我禁不住泪流满面……
  支教一直是我在大学的愿望之一,我希望能够用自己学到的东西帮助更多的学生。这次,我终于如愿以偿,得到了一个支教机会。经过两个月多的精心准备和一夜的车程,我们的支教团队终于到了支教的目的地——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一中。在这里的将近半个月的时间,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做老师的魅力以及国家对各地区教育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对支教学校的学生学习生活和支教活动本身进行了思考,收获颇丰。
  我们这次支教的活动内容很丰富。我们不仅仅讲授课程,还担任班级的副班主任职务,帮助班主任管理班级。作为高二7班的副班主任,7班的孩子们给我的感动和震撼让我终身难忘。一开始,进班看自习是一种新鲜的体验,到后来就变成是一种责任,一天不看到这些孩子,我就放心不下。要走的那几天,我竟然有一种害怕的心情,害怕面对和这些孩子的离别,害怕再也不能帮助他们了。7班的班主任告诉我,老师这个行业是一个有感情的行业,老师要真的把学生当成孩子来看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且不求回报。老师把人生的历练和课本上的知识酝酿加工,然后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一切都教给孩子。很多曾经当过老师的人,也许以后会从事各种其他行业,但是他们最喜欢的称谓还是老师,因为老师是无私的、奉献的、真实的。而我之前自己当学生的时候对老师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入的。这次支教的经历,也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了解老师,深深体会到老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风尚。
  除了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对我们国家的教育状况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来支教之前,我查了很多支教的资料,很多的文章都在说自己支教的地方学习环境很差,没有教室等等,我不否认有这样情况的存在。但是在国家的支持和各方的努力下,支教学校的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比如在我支教的林东一中,指导老师告诉我们,巴林左旗是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每年都会在教育方面投入很多资金,校园内正在加固的两栋教学楼就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另外,在和校长座谈的时候,我们了解到,巴林左旗在发展新城,林东一中作为该地区最好的高中将迁到新校区,这样能够更好地把县城的居民区、生活区转移到新城,有利于新城的建设和发展。由此可见,当地的教育已经得到很好的重视,并且已经成为林东县城发展的重要力量。
  支教的日子是快乐的,我感觉自己仿佛又回到了高中时代。在享受这种单纯的快乐的同时,我也在思考着高中的学习和大学生支教活动。
  支教期间,指导老师给我说的最多的是,现在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就是来自高考的压力,但高二的学生因为离高考还有两年,所以就出现了压力不足,动力也不足的被动局面。学生对大学很向往,但是又不知道大学的生活和学习究竟是什么样。他们对大学的了解更多的是从学校和以大学生活为题材的青春偶像剧中获得的,比较零散和片面。比如,学生会问我大学里面有打架的吗,每个人都谈恋爱吗之类的问题。所以学生虽然对大学很向往,但是没有具体的目标和方向,都很迷茫。其实我认为这不是一个个性的问题,而是大多数高中生都面临的问题,学习的动力单一地来自高考的压力。教师、学校、家长各方面都用高考的压力来压制孩子们除学习以外的其他想法,这样的高中学习其实是没有真正的动力的。人生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过程,高中学习只是这个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高中更多的是让我们学会怎样去学习知识,接下来的大学学习是让我们学会怎样去生活。只有学生主动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才能让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产生内在的动力,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也就解决了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让高中生更好地了解大学,这个看似很简单的事情其实是高中老师和学校给不了的,而这恰恰是现代支教的大学生比较容易做到的。之前我了解到很多支教的大学生所教的课程并不是自己的专业,这样对大学生自身和高中生都是不公平的——支教大学生教授的不是自己擅长的课程,因而没有太多的自信,而高中生得到的也不是最好的专业教学。大学生是经历过高中生活和大学生活的,可以较全面地教给在校高中生学习经验,展现真实的大学生活。我自己在支教的过程中了解到,学生其实非常渴望得到关于大学的信息。因此在班会中,我用了相当多的时间来展示大学生活,把我们支教大学生的大学经历用视频、照片、聊天等方式展示给他们。事实证明效果非常好,很多孩子在给我的留言里说他们更加真实地向往大学,自己要更加踏实地学习,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这样的做法,在支教中是很合理的。
  尽自己的所有努力只为看到孩子们的笑脸,这种不求回报的精神是教师的真正内涵,愿他们永远怀着这种纯洁的梦想去寻找自己的幸福。这次支教活动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过去,思考自己的未来,也明白付出从来都不会孤独。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责任编辑:马潇